http://s1/large/006G1qDVzy7kMDN7CLw12
重文扬孝行“乐安”
早在一千多年前,仙游蒋氏的祖先就在兴化土地上繁衍生息。仙游蒋氏的辉煌,从“蒋”字显名的村庄、地名可见一斑。如龙华镇爱和村玉蒋、将蒋坑、蒋坂及下蒋自然村,钟山下蒋,度尾蒋埔村、蒋隔寨和蒋隔水库,赖店蒋岭,下蒋碑,榜头镇洋山后蒋、盖尾后山村蒋厝等等。
寻根问祖 蒋氏北宋入仙
据《仙游蒋氏族谱》记载,莆仙衍派始祖为蒋渊、蒋陆两兄弟。北宋年间,渊公知泉州,携胞弟蒋陆自江苏宜兴入闽上任,路经仙游县龙华山,见此处山青水秀而留居下来,后又迁往仙游县常德里东西蒋,也就是现在的榜头镇,传今莆仙蒋氏。
渊公六世孙蒋雍,宋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官赠龙图阁学士。雍公举家迁回龙华山,后在玉蒋建龙图府第,支分赖店镇花湄潭等地。雍公六代孙侍郎公,于元初迁入兴泰里枫兜,就是现在的钟山下蒋村,分支于东湖、南湖、汾山,鲤城街道会仙,莆田下蒋、闽清等地。雍公于南宋乾道年间在泉州执教,后有儿孙留居泉州,进而迁往台湾,成为入台蒋氏之最早先祖。
据介绍,莆仙衍派已传至123世以上,省内可统计人口达一万多人。 家风家训蒋氏家训 烨烨世胄 锡国期思 九侯世家
三径家声 五牧辅政 唐宗佐班 簪缨世代 宗荣祖耀 祖泽流徽 书香学士 子孝孙贤
德泽后昆 文经武纬 治国安邦 追根溯源 敬祖尊宗 忠孝荣全 英贤辈出 诗书执礼
不遗祖德 领 衔重文扬孝行“乐安” 春秋时期蒋国后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广饶县),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据史料记载,中华蒋氏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不少的名人盛事。如:汉朝蒋横一门九子封侯;汉文帝时期,蒋氏出现“杜陵八秀”;唐朝蒋乂五子时称“后五牧村”。
早在一千多年前,仙游蒋氏的祖先就在兴化土地上繁衍生息。仙游置县后兴学育人蔚然成风。在蒋氏住地就办有“仙游县学”、“金石书院”、“龙华书院”、旧“兴化县学”等多所学堂。因而形成了“耕读传家久,诗书伴世长”的传统美德。
千百年来,代代蒋氏后人谨记先祖遗训: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艰苦创业。经过不懈努力,积淀着灿烂的历史文化,铸就莆仙蒋氏的历史辉煌。宋代,仙游蒋氏发展迎来鼎盛时期,人才辈出,玉笋联班,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五贤”。据《仙游蒋氏族谱》记载,当时仙游出现了福建省内蒋家第一位宰相蒋樟、第一位尚书蒋政骞、第一位侍郎蒋敏、第一位学士蒋雍和金榜题名第一人蒋俞。关于5位先贤的族谱资料消失殆尽,见于志者只有蒋雍和蒋俞,另外几位在其他姓氏及名人有关谱序中有较详细的提及,因而可信度较高。
尽管族谱资料有限,蒋氏后人仍然收集了部分诗词纳入族谱《蒋氏诗词选介》中,有宋代蒋雍的《咏龙华寺》“入寺门围玉带水”;当代蒋金读的《国庆60华诞颂》“华堂今日笙箫涌,盛世常开五福花”;蒋树棋的《与客说莆仙》“九鲤飞瀑天下绝,湄洲祖庙久扬名”等等。蒋金读、蒋树棋不仅擅长诗文,还是仙游书画界名人。蒋金读为鲤城街道人,师承国画大师李耕,擅长以工带写,作品笔墨酣畅,风格细腻清新秀丽;蒋树棋为盖尾镇人,其书法着重欧体。
仙游蒋氏后人在修谱过程中,足迹踏遍先人故地,倾听老人们关于蒋氏的传说,寻找断壁残垣的记载。他们由此推断,仙游蒋氏的辉煌,从“蒋”字显名的村庄、地名可见一斑。如龙华镇爱和村玉蒋、将蒋坑、蒋坂及下蒋自然村,钟山下蒋,度尾蒋埔村、蒋隔寨和蒋隔水库,赖店蒋岭,下蒋碑,榜头镇洋山后蒋、盖尾后山村蒋厝等等。
如今,仙游蒋氏后人总数不过几千,但是他们散发的能量却并未减弱。2003年,县民政局仙游县姓氏文化研究会蒋氏委员会成立,委员会召集会员,设立章程,更加合法有效地传承祖训、弘扬祖德。2015年,委员会历时7个多月,融资170多万元,在钟山镇南兴村建立蒋氏大宗祠。
传家之宝 万岁山上忆先祖
在龙华镇宝幢峰上,有一块刻有“万岁山”的石碑,正是因为石碑上所刻的字迹与蒋雍有关,蒋氏后人对这“万岁山”有着特殊的情怀。
这块刻有“万岁山”大字的石碑高约2米(如图),如同一块宝石镶嵌在半山腰间。关于它的来历,族人告诉记者,这块石碑上的大字是当朝的皇帝召见隐世的蒋雍未果,亲自来访时候留下的。相传蒋雍年幼仪表清秀,博学强记,书无所不读,写起文章思路敏捷,下笔千言,曲尽其妙,对于事情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不随波逐流。著有《时政十义》,是一位博学强识的学者,被人称为“南方夫子”。
蒋雍自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登第始步入宦途。在通州任满,皇帝召见,蒋雍第一个上奏关于江南盐税比淳熙七年少二万贯,而当时主管盐税的人却在升官,此乃此欺君之罪。蒋雍口说指画,将其中的原因说得有理有据,深受皇帝青睐,将要任命他为赣州知事,但是受人阻拦。因此就退隐乡里十余年。后来,皇帝带着当朝官员仙游人林济孙来宝幢山寻找退隐多年的蒋雍,而他却迟迟不肯出面相见,皇帝就叫林济松在此刻下“万岁山”三个大字,寓意皇帝曾到此来过。
此后只要蒋氏后裔来寻根问祖,都会到此观光,了解当时的故事。
http://s1/large/006G1qDVzy7kMDNrEnwaa
http://s1/large/006G1qDVzy7kMDNv07hfb
http://s1/large/006G1qDVzy7kMDNkgCo1c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