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2018-12-03 10:58:26)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安塞区第四小学课题组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有疑则进”,有求知欲,才会有兴趣。孩子带着问题去听课,把主要精力放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上,听课时就产生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就能充满自信,这正是成功的学习所需要的一种心理优势。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预习的有效性呢?
一、确定常规预习模块,指导预习基本方法。
我认为常规预习应立足于以下三点:a、积累新知识的语言(主要是生字词语)——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b、大致了解作品内容(能给课文分段些段意,和主要内容和中心);c、自己发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提出自己的问题。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能掌握到以上的内容,反复读几遍,一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感受,有了充分的预习进入课堂自然会有所收获。
学生预习课文要做到:1、标自然段。2、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同时要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语句。3、画好词佳句,做批注,指导孩子圈画并积累背诵。4、思考。思考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及时记录下来。
二、编制有效导学案,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所谓导学案,即根据不同的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比如记叙文,除常规预习外,我还布置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我们再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就会自己主动解决一些问题。
三、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预习内容,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如果学生的预习作业,一直是老师所布置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权利,就一定会削弱他们预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优秀、爱动脑的学生更是如此。此时,预习内容自由选择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一定会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成立预习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者重视预习质疑,让学生主动思维。无论是自主选择预习作业,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预习,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从不同起点主动走向新的学习之旅。
四、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主预习效果的评价应采取小组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评价为主,进一步提高自主预习的有效性。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思想,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个人其实都有惰性,小学生年纪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一此两次三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果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会有认真做的动力。同时,还应形成另一个检查机制,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五、合理安排预习时间,提高有效预习的效果。
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我从每天的晨读课时间里挤出十分钟,让学生初读、深读,整体感识将要学习的新课文;短短的十分钟难于收到预习成效,所以下午的自主阅读课再让出十分钟,让学生整理他们对新课文的疑问、困惑和收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晚上再利用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借用工具书等来自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时间安排,看似支离破碎,但却较好地缓解和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的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的愉悦心理,从而主动地去预习,提高了预习的有效率。
经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课上有针对性的检查和评价,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逐步形成,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