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唐代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及其艺术特色

(2018-11-23 11:35:09)
标签:

文学

唐代诗歌

分类: Assignment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中华诗词的传承,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诗词发展过程中,诗歌在唐鼎盛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此时也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而唐代的诗歌题材更是如同万芳园中盛开的百花,竞相斗艳。其中,唐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唐代边塞诗的形成原因以及其艺术特色能够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塞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地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在《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达两千多首。唐朝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生活。在这些诗作描写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有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有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有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有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基于这样丰富的内涵,让我们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形成并发展呢?

王国维先生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谈及唐代边塞诗的形成与发展,自是脱离不了其背后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

第一,唐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在民族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得到了积极性的发展,从而促使了唐一定程度上全面兴盛的局面例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空前强大的国力也带了对边境的加强。与此同时,各周边国家对唐王朝依附促进了边境的往来。

第二,唐朝较为开放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有利于推动此类诗的形成。唐代,文以科举制赶考、武以军功制入仕等制度在不同程度上鼓励了知识分子入仕取功名,以此选择“出塞”来成就自身的建功立业之心。社会上这一积极昂扬的时代精神成为了初、盛唐的气象和普遍的社会风气,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而文人出塞的经历直接为他们创作边塞诗提供来源,此类诗繁荣。第三,诗的发展过程在唐朝俨然达到顶峰,加之格律诗的独特形式出现,碰上边塞文化的繁荣,更促进了边塞诗的兴盛。

由此可见,唐代边塞诗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那么关于其艺术特色又是什么呢?

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我所认为的是在描写上它气势雄浑;在意象上写苍茫风光;在情感上或赞自然之景、或抒壮志豪情。简言之,唐代边塞诗的内涵可谓是深刻而丰富,无不体现唐代诗歌文化的高度凝结。以唐代边塞诗代表人物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为例,他们的诗所呈现的特点往往离不开上述的思想内容。唐代边塞诗尽管围绕着不同的内容来描写,但其中心思想都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王维的《使之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是运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渲染气氛烘托情感。“一直、一圆”间让读者感受到边塞诗在空间和时间的美感。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用典故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更是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而我们在中学就已学过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极尽边塞漫天飞雪的北国风光。

唐代边塞诗不愧为诗歌中的一颗明珠,诗句的魅力蕴含在其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背后的思想内涵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