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礼继世,耕读传家——礼耕堂

(2017-07-12 12:37:30)


漫步在平江路上,那些蜿蜒曲折的巷子时常会勾起我的好奇心,这些窄窄的弄堂像树枝一样遍布在城中,有些窄得只能供三轮车通行。

这些古朴的深巷看似平凡普通,但是通过那些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结构规整的传统居民建筑的无声讲述,我们能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并不平凡。

其中发生在“卫道观前三号”的故事,便充满了传奇色彩。今天就跟随时光,一起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吧~
如果只看正门,应该很难想象这会是苏州曾经著名“二潘”中“富潘”的府邸吧。

只有一块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卫道观前潘宅”的牌匾
和一户极小的门庭,毫不起眼,
但它幽长的进深显示出了内部一定别有洞天。
      清代,在苏州曾出现过两大著名的潘姓家族。一家世代书香,家族中状元、探花和进士、举人的不计其数,历朝为官,被称为“贵潘”,最有名的是状元宰相、四朝元老潘世恩。另一家依靠经商致富,积累了大量财富,在苏州拥有无数店铺、作坊、房地产,民间称为“富潘”,潘麟兆就是富潘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座作为苏州古城内留存不多、保存完好的清前期建筑,就是礼耕堂▪潘宅,为徽商潘麟兆家族所有。
潘家始于清康熙年间第九世潘麟兆改习商贾。昼夜辛勤、铢积寸累、惨淡经营,十余年艰辛,才有小成,为大富打下基础,家宅由齐门东迁至卫道观。礼耕堂初具规模。“富潘”历史上最兴盛时期是乾隆年间潘家第十一代潘文起(念熙)那辈。文起年18即子承祖业主持家政,勤勤勉勉、持筹布算,并与其弟轮流前往京城辅佐叔父治业,家业渐庞,富甲一方。原观前福昌水果店、原观前街天源糕团店、原稻香村糖果店、元大昌酒店、潘资一中药铺、宫巷清泉浴室、原余昌钟表店等老字号,当年都是“富潘”名下的产业。

浓缩潘家祖训“诗礼继世、耕读传家”的牌匾“礼耕堂”已高悬华丽大厅。潘家斥资三十万两白银,历经十二载,翻建卫道观宅地,扩至十三亩,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五路六进,巍峨气派。


       如果说,山西的乔家大院作为中国北方民居的大型建筑群,体现了清代中期到民国年间我国北方特别是晋中地区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那么,礼耕堂潘宅就是江南水乡自乾嘉以来民居中的杰出代表作。典型的苏州的深宅大院往往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大厅及住房,每进之间用“库门”分隔,库门上都建有精致的砖雕门楼。在左右轴线上布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或厨房、杂屋等,成为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建筑群,各组之间设置贯通前后的交通线——备弄,兼具防火作用,有条件的还辟有花园。礼耕堂潘宅就是这样一座大宅,它的建筑面积达到7500平方米,差不多是乔家大院的两倍。
古宅于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礼耕堂除了作为文化展示之地,
更多被人所知的原因是因为一家书店:
一家名为“初见”的书房。

初见书房——启智。行旅。见或者不见。
这是一个将实体书店、美学生活、人文精神、文化创意、多元休闲融于一 体的微型书店。
初见在苏州不只一家,但唯有礼耕堂店,最有着老苏州人爱的闲散气韵。

进门处,一扇复古的雕花灯箱将空间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往左走,是初见精心挑选分类好的书吧,书架上整齐排列着艺术人文、建筑设计、自在旅行三大板块,藏着姑苏城的好故事,和旅行路上的好风光。
往右走,是独立的咖啡馆。拣一本书,一杯咖啡或一壶茉莉花茶,若是三两好友,上二楼小坐最潇洒。
一个人去,移步到初见后面的骑马楼上,听风听雨听花开也自在~
比起诚品,更喜欢这样的独立书店。从一本书到一个摆件,都能感受到主人花的心思。
用纸张传递眼耳鼻身意体验,复兴纸质阅读时代,作为情怀的实践者,它们正努力表达着。

三百年,诗礼继世、耕读传家,秉承经典,斟酌风雅。
一家温馨诗意、优雅现代的书房。
每本书的质感,每杯手工咖啡,每份西式甜点,都似曾相识,
就连一面玻璃窗的斑驳树影,也可与时间缱绻。
初见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的不朽,初见卡尔维诺看不见风景的房间,
初见里尔克的秋日,初见一场风景,照临一场穷途的天真。
根植于艺文的消费实践,在书香间重逢每已个与“初见”有关的故事。

礼耕堂虽距繁华的观前街只有咫尺之遥,
却有难得的幽雅静谧,
让人仿若进入了
昔日私家园林最极致的意境之中。
所谓大隐隐于市大概如此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