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主张(2010.6)
(2019-01-20 09:35:56)分类: 教学思考 |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刚出校门的青涩到如今的相对成熟,这个过程我走得并不轻松,其间有过许多的困惑与探索,有过消沉与低潮。但不管怎样,出身于教师之家的我一直是崇尚教书育人的,参加工作以来(包括进入职校)我就是一直在这种激情下,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的教学主张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注重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和思考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
我的教学理念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
数据显示,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科目,语文都榜上无名。在各地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着轻视语文学习的现象。究其因,他们或是把语文狭隘地等同于课本,或是错误地认为语文考试内容与课本不一致,因而轻视课本和课堂学习。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影响是显然的。作为教师,就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
第二,注重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和思考习惯的培养。
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未来社会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最好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那么,我们首先应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放眼社会,放眼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平时让学生坚持“多读、多听、多想、多写、多说”的“五多”做法并严格要求,这样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普遍能够迅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形成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进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取得理想的成绩。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说出睿智的话语、提出独特的见解,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认真反思生活,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可了解并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如在教《阿Q正传》一文时,我提出“我是阿Q吗”这一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性格的弱点;教《药》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上医医国,其次医人”的道理;“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引导学生关心他人。
我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不应该把目标局限在本学科知识、能力的范围内,而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据我的观察,目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相对薄弱,前者是因为在教学中重视得不够,后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材中作文教学没有一套完整体系,训练往往随意性很大造成的。
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2001学年度开始,我在本人任教的高一班级,利用每周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按照渐进性、渗透性、兴趣性、鼓励性原则,设计进行了“口语交际”能力的系列训练。训练的总体要求:能用普通话有条理的叙述事情,说明事物,阐述观点、语言清晰、语调自然、仪态大方。训练的主要内容:自我介绍、编故事、复述、演讲、即席发言等。训练的大体步骤:第一轮 锻炼胆量,让学生—敢说。第二轮 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想)说。第三轮 激活思维,让学生—能说。第四轮 学习技巧,让学生—会说。第五轮 有准备的演讲—口语表达综合能力的第一次检测。第六轮 即席发言—口语综合表达能力的第二次检测。每一轮练习都有具体的话题、明确的要求、实施的措施(详见《加强高中学生“口语交际” 能力训练的初步探讨》)训练结果表明,设计是成功的。进入职校后,我继续实践着,效果良好。
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正确、丰富、深刻的思想。课文只是范例,是导游图,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学生写好作文,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技巧是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有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品德。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课堂作文与练笔作文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作文规范性要求必不可少,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必要的写作知识讲授和严格的时间要求,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课堂作文紧扣人生思考、社会现实、课文内容、单元写作训练几个主要方面,力求让学生写出思想,写出生活。练笔作文重在抓基础,重在让学生通过作文去认识生活,去理解人生,形式不拘一格,这样一来练笔作文成了学生驰骋思想的原野,成了师生畅谈交流的渠道与平台。课堂作文抓规范抓时效,练笔作文抓基础抓思想,收到了较好效果。
我的教书育人
十八九岁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涩季节,成长的烦恼、情感的困扰、青春的变奏等,使他们面临许多实实在在的困惑。而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这些困惑往往会成为焦虑情绪的宣泄对象而膨胀,成为影响其前进的阻力与障碍,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产生厌学厌世心理,做出某些非理智的傻事。在学校里,有些学生表现出的颓废与暮气,让你无法把他和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联系起来;有些学生表现出来的郁闷沉重,使他人也觉得压抑、窒息。有个文静的女孩子,被卷入一桩感情纠纷中,虽然无过错,但因羞辱难当差点想自杀——动刀子与对方同归于尽。……鉴于此,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以帮助其顺利走过十七八岁这段“青春的沼泽地”是非常必要的。
我把心理疏导工作适时穿插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还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多与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随笔、周记是我和学生沟通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它可以很便捷地知晓学生的喜怒哀乐,苦恼困惑,也可以很便捷地把我的看法想法迅速地反馈给对方。笔头不足以达意,就约学生面谈。和谐有效的交流能够实现,有两个条件:其一,老师是真诚的,学生能够感到你的拳拳之心;其二,这种交流应是平等的,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生命个体的交流。我从不以身份或经验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尊重对方,倾听对方,与其共同探讨。我深深知道,有时,老师也不一定能给学生实质性的帮助,但这样一种真诚也会给焦虑的心一分宽慰,给孤寂的心一丝温暖,因为有时学生本不需要什么结论或指导,他们其实需要的只是一种倾诉,一种宣泄,一种关爱。我还会教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良好个性。总之,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
我的教学风格
我的课堂是融洽的,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我会肯定学生每一点闪光处;我的课堂是宽容的,对话中没有轻蔑和嘲讽,更多的是引导与鼓励;我的教学是力求贴近实际的,我为学生设置了合适的梯度;我的课堂是开放的,我为学生展开了更广阔的语文世界与社会生活。我的个性算不上活泼,但我的课堂并不刻板;我的学识算不上丰富,但我的课堂并不枯燥;我的课堂气氛算不上活跃,但并不沉闷;我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和温和的语气和学生对话(对开小差的同学我多半会委婉地提醒,课后再与之谈心),朴实、平和、亲切,真诚。这就是我的课堂。总之,我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更好地学习,获得知识,丰富情感,提高认识,增长见闻,健康成长。
结语
当前,新课改带来了新问题,新困惑。而职校新环境新岗位也提出了新挑战、新考验。只要努力去工作,积极去探索,路,就会在脚下延伸,我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