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目录及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2019-01-19 11:20:37)
分类: 教学设计

苏教版基础模块(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012年“两课”


教材名称及版本: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上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职教

单元序号: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3-9

二、单元教学内容教案

   阅读与欣赏

1.荷塘月色……………………………………………………………(10-14

2.长江三峡……………………………………………………………(17-20

3.我的空中楼阁………………………………………………………(22-25

4. 晚秋佳日……………………………………………………………(28-31

表达与交流

口语交际·朗读…………………………………………………………(34-39

写作·语段………………………………………………………………(42-43

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商校………………………………………………………………(45-46

三、附录

1荷塘月色(学案)………………………………………………………(15-16

2长江三峡(学案)………………………………………………………(21

3我的空中楼阁(学案)…………………………………………………(26-27

4晚秋佳日(学案)………………………………………………………(32-33

5口语交际·朗读(学案)………………………………………………(40-41

6. 写作·语段(学案)………………………………………………………(44

7.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商校(学案)…………………………………………(47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理念

1.高职语文课程理念: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坚持文道并重,知行统一。

2.我的教学理念:

1)个性化阅读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作品鉴赏活动,能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欣赏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养人文情怀”。

2)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3)建构主义

4)人本主义

5)系统论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一年级学生。女生居多,她们感性细腻,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受中学应试教育和授课方式的影响,在学习方式上,习惯于“听”和记录,被动的接受,思维不够活跃,对文本缺少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价值取向上,倾向于实用主义,对与考试直接有关的比较重视,不太懂得文学作品的涵育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常常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口语表达方面,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课堂表达不够大方、从容。写作方面许多同学因不会写而心生惧意——江苏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组元,常常多种体裁混编,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把握,加上一度流行的话题作文的推波助澜,学生往往文体不清,写出的文章也多“四不像”。而“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初中教材有许多安排,但实际上往往只是纸上谈兵,对活动组织的经验也比较匮乏。

三、内容安排(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内容的特点、内容的处理、知识结构和体系、课时安排)

1.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阅读与欣赏”

“自然的心迹”是新编职教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中第二单元,是基础模块部分唯一的一个写景抒情的散文单元。学生在初中阶段也接触过这类文体,如《春》、《白杨礼赞》等,但因为初中语文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组元,学生对散文文体的认识并不十分明晰。本单元以文体组元,通过学习,可让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表达与交流”

朗读是普通话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应该提高的语文能力。同时,朗读的本质是以真意来传达和表现作品的内容,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要读好作品就必须对作品理解得准确,并借助于一些技巧。

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时尚读物和报纸副刊文章的影响,常常不明文体。语段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训练方法,分清不同类别语段特点功用要求、写好语段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也是一次自我教育。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人对自己生活的家乡(或社区、学校)显得有些隔膜,这个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认真地打量、思考、表达,拉近自己与家乡(或社区、学校)的距离,反思自己在家乡(或社区、学校)问题上的缺失。

2.本单元作品特点

本单元五篇写景抒情散文均为名篇,风格写法情感各异。《荷塘月色》优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典雅、生动,抒发的是淡淡的忧伤,不激烈。《长江三峡》壮美,以游踪为线索,善于抓住特点,有序、层次分明地描绘了雄伟壮丽的三峡,语言畅达、明朗、热烈,情感比较豪放。《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多角度、多侧面描写了小屋及周围环境,细致生动,超然空灵,语言精美,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晚秋佳日》描写的是晚秋的太阳,细腻地写出了“早晨”和“傍晚”光线明暗和色彩的变化。写朝阳是间接写,写落日是直接写。文章结构随意、短小、率性,但很有韵味,在一种幽静中与自然对话,孤独、寂静、空灵,透露出一种禅意和对自然、生命的感悟,是日本审美文化中典型的“物之哀”。《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线索,触物生情,又借物抒情,表达乡思乡情。

3.内容的处理

1)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本单元为写景抒情散文,新课标要求“把握散文等文学样式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精彩片段。”

在“阅读与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同时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大胆取舍并适时拓宽信息渠道,引入活水清泉,给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时代气息,给学生以更大的情感和心灵空间。比如对《荷塘月色》的哲学意义可进行适当拓展,而《晚秋佳日》“物之哀”则可点到为止。

2)“口语交际·朗读”和“写作·语段”教学可穿插在“阅读与欣赏”过程中进行,比如朗读的语速、语调、重音、停顿,语段的类型、结构、语言等知识以及实践。

 阅读教学        朗读训练      语段训练

《荷塘月色》     语速、停顿    描写型语段(校园一景)

《长江三峡》     重音           说明型语段(长江三峡)

《我的空中楼阁》 语调           议论型语段(谈谈“我的空中楼阁”的写景技巧)

《晚秋佳日》     朗读设计       叙述型语段(第一次做朗读设计)

3)因学生来自全省各地,无法也不便于“走进家乡”,“综合实践活动”改为“走进商校”,便于活动开展,且同样可以达到实践的目的。

4.知识要点、内容难点

篇名                 知识要点                内容难点

《荷塘月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理解作者的感情

                 2.比喻(含通感)、拟人

《长江三峡》     1.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        引用的作用

                 2.善抓特点,多用修辞       

《我的空中楼阁》 1.托物言志,寄情于物            小屋的寓意

                 2.多角度、多侧面描写

                 3.精美的语言

《晚秋佳日》     1.写朝阳(间接)与夕阳(直接)   日本文学的审美观

的不同手法

2.日本文学的“静”与“美”审美观 

《口语交际·朗读》朗读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    朗读的重音

《写作·语段》 1.语段的类型                       议论型语段

               2.语段的结构形式、写法

《走进商校(综合实践)》

               1.获取信息的手段                    信息的筛选、整合

               2.研究、整理、归纳信息              小组的有效合作

               3.信息的表达

5.课时安排

本单元总教学课时12课时,其中阅读与欣赏板块《荷塘月色》2课时,《长江三峡》2课时,《我的空中楼阁》2课时,《晚秋佳日》1课时。表达与交流板块“口语交际·朗读”1课时,“写作·语段”2课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近商校”2课时。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把握散文等文学样式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精彩片段。”,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写景抒情文景与情的内在联系,把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多侧面描写、运用修辞等散文表现手法及基本鉴赏方法。

2)了解语段的不同类型、结构、写法,能写出符合条件的语段;懂得朗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掌握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基本技巧。

3)进一步增加对商校的了解,如历史、规模、专业、荣誉等,懂得通过多渠道去获得信息、筛选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缘景入情,关注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精彩片段,在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过程中感受作品的情感美及理趣,并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描绘、运用修辞等表现手法。

2通过在文本学习中对朗读相关知识的不断了解及朗读方案的设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掌握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朗读基本技巧;在文本研习过程中不断渗透语段的相关知识,进而通过语段写作实践加深认识。

3 指导学生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并分组,通过实地调查、文字资料和网络检索等手段获取信息,通过同任务小组展示成果的情况比较来认识信息处理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自然景物的美丽多彩,领悟作者在自然景色中所寄予的深情和深层内蕴,懂得热爱自然,敬爱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宁静、力量或自由。在个性化阅读中体验自己的成长,在对话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会表达和分享。

2)理解朗读的本质,在日常学习中坚持养成朗读的习惯;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懂得从语段入手,锻练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增进对学校的感情,懂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激发学生“未来商校以我为荣”的使命感、责任感;认识到只要细心留意,关注生活,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构想

1)“阅读与欣赏”的是写景抒情散文,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缘景入情,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

“通过作品鉴赏活动,能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欣赏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养人文情怀”。

对话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正确认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主体,进行生本对话,多元解读;师生对话,共同提升。

2)语文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兼顾的教学,读写结合。

3内容优化组合,弥补课时不足。将“口语交际·朗读”和“写作·语段”部分知识的教学合理、有组织地穿插在“阅读与欣赏”过程中进行。

2.学习方式

用《学案》引领学生“生本”对话,多元解读。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生、师生”对话,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提升。

学习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评价方式

进行过程性评价,从“自评”“他评(含小组互评)”“师评”三个视角综合评价。(详见《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评价表》)教师在评价中,力求富有激励性、引导性、建设性的阅读评价,并注重延时评价。

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评价表

项目

因素

自评

他评

师评

平均分

量化评分

自主

学习

40

能利用工具书查找信息,解决疑难(10分)

 

 

 

 

A 9-10

B 7-8

C 6

D 5

个人能解决《学案》及教材中简单问题,有记载(10分)

 

 

 

 

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理解(10分)

 

 

 

 

及时发现较有价值的问题并作记录,能质疑问难(10分)

 

 

 

 

合作

探究

学习

60

 

参与状况:是否参与整个过程;是否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能否很好与他人合作;是否主动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等(10分)

 

 

 

 

A 9-10

B 7-8

C 6

D 5

 

表达状况: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普通话良好,声音响亮;语速适中,态度大方;内容清楚有条理(10分)

 

 

 

 

思维状况:能否主动积极地思考,在讨论中争辩;思维是否有条理性;思维是否有一定深度;有无创见等

10分)

 

 

 

 

倾听状况: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吸纳;即使对方与自己观点相左,在坚持己见的时候,也懂得尊重别人(10分)

 

 

 

 

达成状况:学习目标(认知、技能、情感)是否全面实现,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10分)

 

 

 

 

记录状况:学有所获,能认真整理知识点、内容要点,能积累课内外精彩句段(10分)

 

 

 

 

                                       综合得分           

六、资源开发

1.课程资源

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学习指导用书等相关资源。尤其是与新教材配套的新版《教师用书》和《学习指导用书》,编写精心,内容全面,资料丰富。

2.网络资源

信息时代,可以很便捷地获得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料,能发挥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适时补充、有效拓展等诸多作用。如果能够精心筛选,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与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人力资源

我校语文教研组有着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大多为研究生学历,学有专长,又各有特色。年长的教师基本功扎实、经验丰富;年轻的教师理念新、富有激情。我校一贯重视发挥团队的力量,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督导听课、专家评课、反思说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总之,因文制宜,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学情,优化整合各类资源,以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