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将母亲的妈妈叫“婆婆儿”

分类: 文史 |
洛阳人称呼“婆婆儿”就是外祖母、姥姥,外婆,母亲的妈妈呗。这个令外地人非常诧异的称呼发音,字典上已收录,但人家南方人叫“婆婆”也有奶奶的意思。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婆婆”是结婚女子称丈夫母亲,为了有效地区分,洛阳人把外婆的称呼加了儿化音叫:婆婆儿,把丈夫母亲的称呼改为:婆子,对外说:俺婆子….
年少时,有“婆婆儿”的孩子也像有奶奶一样是非常幸福的,婆婆儿对外孙子的呵护也不次于奶奶,虽然嘴上也说:外孙狗、外甥狗啥的,但娇惯这个“外孙狗”一点也不含糊,还得特别关照,毕竟这个外姓“狗狗”也不常回来,回来一次也很稀罕。玩开心、吃好了,婆婆儿会笑骂:“爬回去吧,滚回你爷爷、奶奶家吧,别赖着不走,对你再好也没用,出了门就把婆婆儿忘啦….”血源的关系,大家都认为,这孙子还是跟奶奶、爷爷亲,在外婆家就像“喂不熟的狗,吃饱了就走….”。
儿童时代,我也和其他孩子们一样,感觉自己啥都不缺,奶奶娇、姥姥亲,差不多每一个星期我都会越过横跨在瀍河上的污水管道,回婆婆家儿玩耍儿,不过年不过节的姥姥一般也不会特意做啥好吃的关照我,但旭升村是个菜园子,夏季不缺洋柿子、黄瓜,还可钓青蛙,驴或黄牛蒙眼转圈拉出来的水总感觉比城里的水甘甜...那里有城里人享受不到的乐趣。红薯面与白面做的花卷馍,两头白面多的婆婆儿肯定会留给我,婆婆儿腌的栗芥咸菜切成白丝儿是那么的有味,黄豆芽、豆腐的那个香味我都能记几十年….城里人吃不饱的年代,在这里似乎无拘无束。几个舅舅、姨也绝不会让我这个“外甥狗”饿肚子。
十几岁时,偶然的一次,我才知道,外爷、婆婆儿并不是“亲”的,他们是母亲的二叔、二婶。这位高大、在家不怎么说话当过旭升村:社长、大队长的外爷,竟然是妈妈的二叔….不管我怎么“闯祸”,外爷从未揍过我一指头,但几位舅舅却因为我没少挨打,严重的还要面壁、跪地几个小时….
每次写到这里我都会掉泪,外爷、婆婆儿弥补了我未有“亲婆婆儿”的缺憾。母亲说:她12岁那年,妈妈病逝了,撇下了她和一岁的弟弟,后妈虐带让这个二叔异常气愤,就带着侄女、侄子离开了这个本是家但不像“家”的家,担当起了养育侄女、侄子的重任,包括以后的我们这几位“吃货外孙、侄孙”。 妈妈的二叔、二婶,我的外爷、婆婆儿对我们后一辈儿没有一丝的含糊….
每当他人说起去外爷、婆婆儿家的幸福时,我都很伤感、想哭,实际我也从未缺啥,可不知怎么啦,每当想起外爷、婆婆儿时就想哭,要掉泪,因为这个亲情似乎更重、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