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厘清洛阳人的汤,羹,粥的混淆不清?

分类: 美食 |
我工作的单位有一半师傅来自东北,他们里面涵盖东北人、山东人、还有河北人每当我们洛阳说喝汤他们总感觉可笑:喝粥就喝粥呗还喝汤…呵呵。大家都习惯啦,早晨牛肉汤、驴肉汤;晚上喝小米汤,大米汤;想换换口味晚上也可以上街喝丸子汤、不翻汤…等。
反正洛阳这地方天旱少雨,人们离不开汤…人家东北师傅感觉咱洛阳人晚上喝的米汤应该叫:粥,难道我们洛阳人真的错啦?
一: 汤: 汤的烹调方法是把食物等煮后所得的汁液,特点是主要吃原料的汤汁,而非主料(或者以主料为辅,而汤汁为主)。
比如,汤药,米汤,白菜汤,鸡蛋汤等等。 好像洛阳人没把名称搞错呀?…
二: 羹: 羹是比较古老的烹调法之一,是指切制成丁的食物用沸汤煮后,除加入湿生粉,使汤水溜成糊状的烹调方法。
比如,羹汤。肉羹。鸡蛋羹。 是不是“胡辣汤”是这样做的?羹于汤的区别在于汤稀而羹粘稠,主要是加入了生粉的缘故。
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
《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三: 粥: 粥也是比较古老的烹调方法之一。 是指用粮食等熬成的半流质食物。 比如,米粥,稀粥,腊八粥,皮蛋瘦肉粥等等。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进入中古时期后,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和“药用”合并。
也就是说,如果说在古代,粥的意义和价值主要针对人们的健康,那么进入现代社会,粥的范畴已大大拓宽,餐饮方面的概念有个更多的外延。看到汤,羹,粥的区分,加上这几年我对东北人饮食的了解,他们喜欢喝比较稠的粥,而洛阳人喜欢喝稀一点的汤,咱洛阳干燥,多喝稀汤补充水分呗,不信您试试,多天不喝米汤或面汤会上火生病…
看完了,我也懂了,东北人对洛阳人说汤有误解,洛阳人也应该把稠糊糊的米汤叫:粥。而胡辣汤似乎名称不对劲啦,应该叫:胡辣羹?不该叫胡辣汤?哈哈,闲扯啊,都别生气啊,大家都叫习惯了,也不可能改变,就像:熊猫本该叫猫熊,肉夹馍该叫:馍夹肉…不合理的名称叫时间长了,谁也无法改变啦…汤,羹,粥真的有很多人混淆不清,包括我啊,如果不查阅,还是迷迷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