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特有的饼馍情怀

分类: 文史 |
小的时候,想吃“饼馍”那可太简单啦,不用言语,奶奶都会根据她自己的意识,知道孙子们想吃该吃啥啦,就算是红薯面与白面的“两搅掺”,奶奶依然做的香甜,卷点绿豆芽、栗芥丝儿,如果再来点豆腐、白菜炖粉条啥的那就是美味啦。困难时期,尽管大肉每斤还不到一块钱,可这也不是谁家都能吃的起的,一个月吃顿饺子,买斤肉就算改善生活了。
童年记忆里,总是看到母亲擀、奶奶烙;大案板儿上放着长面团、小圆面疙瘩。两头尖中间粗的枣木小擀杖,旋转、推擀瞬间一个小面团变成了一个大约尺二的面饼,搭上烧红的生铁鏊子,奶奶就简单的翻一下,熟了…厨房里,总是听见奶奶的抱怨和批评:厚了,不匀实、面和的还不劲道….母亲总是一言不发,默默的擀着面团…过后听她和邻居婶子讲:俺妈儿的烙馍水平太高,俺想达到她满意很难…二娘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她言讲:奶奶的烙饼技术确实高,一斤面烙十六张,见白花,不许黄花、黑点出现…咱巷子里谁也做不到…长大后我回忆感悟:为了让家人吃上最好的饼馍,她老人家先和硬面,饧面期间多次弹水,用拳头捶砸…这就是饼馍劲道好吃的缘由,鏊子烧红撩一下就翻,两下就成。烙好的饼馍并不是立刻就食用,还要再弹水,用白湿布包起来…快与慢在厨房演绎,情与爱都在严苛的工艺中体现.
我曾替母亲抱不平:奶奶怎么总是说妈妈不好,已经擀的不错了呀…结果是,奶奶还未搭腔,我的肩膀上已经挨了一擀杖,得嘞,以后长记性啦,少说话,妈妈不许我对奶奶有一丝不敬…
妈妈说:奶奶老了,早就嚼不动饼馍啦,可她为了你爹这个“老斋公”,为了你们都吃上可口饭,每天都在改善…奶奶用心教妈妈做饭是担心她走后,你爹因饭不好“摔碗”…这我似乎感觉到了,奶奶“溺爱”儿子和我这个长孙,母亲孝敬给她的好吃的总是给我留着….
参加工作离开老城后,我经常回去寻找那个家的味道,寻找奶奶、妈妈烙的饼馍,可惜啊,除了民主街那家小童车上摆放的白栗芥丝儿,味道纯正,其她大妈们的饼馍又小又糙,竟然还有黑点,哎…如果在俺家,这就叫:惨不忍睹啦…没办法呀,奶奶、妈妈烙的是情是爱,人家是销售,虽然都是饼馍,但味道怎么能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