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365略述佛教中的“八苦”

标签:
365 |
分类: 文化 |
白洛生的心情日记之 2017年10月19日星期四:在佛教的慈善实际中,最为有目共睹的是布施与不杀生。这一思想传入中国后,不杀生归纳为放生。不只不杀,还要善待无情众生。不杀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食素。
植物不是生命吗?世人以为佛教说不杀生,吃植物难道不是杀生吗?常常有人这样质疑。
有相似疑惑的一定大有人在,而且有这样的成绩也并不奇异,由于关于佛教的教育体系不理解的人,可以说对佛教充溢了成绩,又岂止吃素这么一个成绩呢?
古代迷信把生命的方式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种,因而受古代迷信教育和陶冶的人们自但是然就以为植物既然是生命,那么佛教徒的不杀生就是解释不通的,甚至还有人以“佛教徒不是没有区专心吗?为什么对植物一个态度,对动物是另外一个态度?”以此来说明佛教徒的虚假。
这真是大大冤枉了佛教徒。在佛教的教育体系外面,没有把生命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种,由于佛教以为,生命不只仅是以这两种形状存在的,还存在其它生命方式。佛教对众生的划分是以无情和无情来区分的。我们所认知的植物在佛教里是被划分在无情众生中的,我们吃的五谷、蔬菜、瓜果都在无情众生行列。
看到这里,置信很多人就会问了:如何区分或许定义“无情”和“无情”呢?在佛教中,“无情”是指无情识(也有一种近似的说法:心识)的众生,这类众生能感受八苦,有喜怒哀乐等种种觉受,人类和植物都属于这类众生,由于都有这样的觉性。
什么是八苦呢?八苦是悉达多太子总结的无情众生所能觉受的痛苦,它们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分别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炽盛苦。以人类来说,略述这八苦:
1、生苦:每团体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胎儿出生时,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知道的,所以婴儿一出生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生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仿佛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拟平安,一出生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渐渐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步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愚钝,样样不如人,因此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返老还童,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忧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暖和与亲情难得;年老力壮时,宾客盈门,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独,寂寞与苍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细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后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坏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天灾,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耐,恐惧之心油但是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假如有一天我们觉察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局部渐渐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曾经麻痹了,迫不得已的承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降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假如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必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敌没方法避开,屡屡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方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当时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需经常以不情愿的心态见面;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和睦,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由于某种业因缘,你不能分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分别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由于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觉得到苦。比方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端,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分离,很多情侣就因而跳楼殉情。在东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西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方法与手段,希望取得本人所喜欢的东西或高尚的理想,但是后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由于人的愿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愿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失掉,所以是苦。
8、五蕴炽盛苦:我们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身心发生执著,复被受、想、行、识种种妄念所困扰,这称为五蕴炽盛。五蕴炽盛刹那的生灭,它不断迁流变坏,困扰心识,所以是苦。
众生由于可以感受下面所说的八苦,因而悉达多太子把这类众生成为无情众生。所以我们常看到佛教里有“觉无情”、“无情众生”、“一切无情”等字词,指的都是这类能感受八苦的众生。
而植物则属于“无情”众生,植物虽然有活力,但无情识(没有心识的投入)。植物虽有生长的景象,有神经的反响,却无知觉的心性,不能感知八苦,没有高兴悲伤等感受。因而植物虽然是生命,但是它们不在六道轮回中感受生死。
无情众生所造作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觉知”,倘若像草木普通无知无觉,如何能分辨善、恶价值?又怎会受善、恶业的牵引而轮回呢?
佛教所说的不杀生,是指不损伤无情众生,由于佛教以为:无情众生从无始以来都做过我们的父母,杀害他们并且吃他们的肉好像吃本人父母的肉,是颠倒觉性的表现,也是起惑造业,在六道中流离生死轮回的次要缘由,因而佛教戒杀,提倡素食。
普通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而且如今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植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是有层次之分的,植物是无情众生,植物才是无情众生。植物虽然也是生命,但它没无情爱觉知,没有举措,属于无情众生。譬如植物摘掉果实、截取枝叶后来年还会再生长,植物却不行;植物遇到损伤不会自动闪避。植物有自发的活动认识,是“无情众生”,是五蕴和合而成的生命,无情识、血肉,会进入六道轮回,不杀生,特指不杀“无情众生”,即植物。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协助更多的人理解一些佛教知识,无论置信不置信佛教的观念,素食还是对您的身心有莫大的益处的,素食确实可以使人变得更安康。祝福所有无情身体安康,远离懊恼,不祥如意!
(本博的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也欢迎广大网友尤其是洛阳网友提供热点信息线索,有偿征集本土独家线索,微博话题#洛阳时评#欢迎投稿)
微信:bls18739053237
QQ:23122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