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方言:除服有长兄

分类: 文史 |
除服有长兄:这是一句地道的洛阳话,一般人理解为:除父有长兄,这样理解是不是对父亲老人家的不敬啊?除去、排除?尽管家父已故,但也不能这样写:除去啊?会说这句话的人都理解乃:长兄为父,父、母亲大人都仙逝,大哥当家呗。
除服:古代丧祭,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称小祥;两周年后的祭礼,称大祥。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服斩衰者(孝子、子妇、承重孙等),除服最迟,须待二十七月禫祭时除去。除服后,素服终月,始改常服。《礼记.丧服小记》:“故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葬毕,皆除服。”《宋史.礼志二八》:“孝宗居忧,再定三年之制。其服:布冠、直领大袖衫、布裙、首緻、腰緻、竹杖。小祥不易服。大祥礼毕,始去杖、去緻。禫祭毕,始服素纱软脚幞头、白袍、黑银带......二十五月而除。三年之内,禁中常服布巾、布衫、布背子。”
“除服祭礼”解放后都已改变,有在帽子上缝上白孝布的、有在布鞋上贴白布的,再后期就是胳膊上戴黑色袖章守孝…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
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长兄为父”是父母健在时就开始的培养和熏陶,弟弟必须尊重大哥,大哥要保护弟弟,扶持弟弟。父母故去后,弟兄之间、妯娌之年难免发生矛盾,其中犯小心眼的人关注的还是父母的遗产,因古代丧礼的约束,三年之内是不许分家的。这期间,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除服有长兄,未脱孝服的弟弟们在多思财产,为兄为父的大哥除了考虑家族的兴衰还要应对弟弟、弟妹的纠缠….当然,好的弟弟也能顾全大局,替大哥担忧….
生活中,“除服有长兄”词语说的最多的是急不可耐惦记家产的弟弟,(出嫁女不在娘家分家产)劝说他们“除服有长兄”的是:大大儿、舅舅,还有邻居的叔叔、老伯儿….弟弟理解的是:父亲死了,大哥赶紧分家吧,可老规矩:三年后,除去丧礼之服才能分配遗产啊….
“除服”才能分家产啊…当今,三年守孝已不再,父母病榻中弟兄们已闹得如“鳖翻潭”也不是少数。袍弟说:除服有长兄,“跩词”的弟弟会让大哥闻此言联想颇多、心寒不已….如果弟弟曰:爹妈不在啦,大哥看着办吧,怎么都行…这才是好弟弟,知道替大哥分忧啦,自己媳妇不在,也敢发“豪言壮语”啦…
跩:不应写:拽,像鸭子走路一样的跩…
文中对哥哥弟弟的描述,不是绝对,有家的大哥还不如弟弟妹妹,请看后莫要对号入座。有的大哥做的非常好了,但弟弟们依然不满意,有:贪心不足蛇吞象之意….今日写:除服有长兄,不是非要大家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而是牢记我们还有这个传统,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要总惦记父母留下那点房子,给爹妈购房、请父母住别墅的孩子才是“能人”。父母故去,大家依然是好兄弟才是爹妈最想达到的目的…
(文稿由洛阳网友“洛阳车人”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