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穆斯林“殡礼”的感慨

分类: 文史 |
安色俩目尔来伊库目(求真主赐你平安)!
千年以来,在洛阳回民中保留着发送亡人的传统,曾经来帮忙埋人者非常多,多则成千上万,少者几百,一般在家闲着没事儿的,都会自觉早早吃了饭来帮忙,一时之间街头巷尾挤满了人群,或蹲或站三五成群聊着天,等待着清真寺“响礼”下来帮忙埋人。
这些来帮忙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回民,他们中间很多人并不知道去清真寺里冲冲洗洗,跟着阿訇礼个“响礼”,回来帮亡人站个“者那子”(殡礼)更好。
现在的许多穆斯林普遍并不知道穆圣说:“亡人归真后,唯有三样东西能到达亡人:有益于人的知识、川流不息的施舍、清廉儿女的祈祷”。
这段圣训告诉伊斯兰教徒:一个人活着时如果做过对人类有益的事情,他即便死了,真主仍然会因为这些回赐他。比如这个人曾经发明创造过有益于人类的东西——比如著书立说流传于世;挖过一口井、栽下一棵树,后人们仍然在享受井水或吃树上的果实,或乘荫凉,亡人都能得到回赐。
川流不息的施舍就是人死亡后,他的亲人举意为亡人施舍,回赐归于亡人。
清廉儿女的祈祷是指,儿女们礼拜了、封斋了、行善了,会得到真主的喜悦,亡人在真主那里也卸去了教育的责任。
许多穆斯林也不知道亡人归真后,犹如溺水者在水中一样,非常需要大家帮助向真主祈求饶恕,搭救亡人。更不知道为亡人站了“殡礼”,能得到一座像武侯德山那么大的回赐,抬着亡人到坟墓埋葬后,同样还能再得到一座像武侯德山那么大的回赐。
一般人只知道埋亡人就是埋自己这个道理,为街坊四邻同乡之谊而来,不知道举意凡事皆因为真主。
他们并不知道穆圣说:“穆斯林对穆斯林的义务有五件:回答色俩目、探望病人、参加殡礼、应答邀请、为打喷嚏者祝福。”
人们只是盲目的来参加送殡,这种状况从我懂事一直持续到现在,真主慈悯,我今年也是知天命的人了,估计着近千年以来一直都是这种状态。
几十年前那时候民风淳朴,街坊四邻相互走动,无论谁家遇到红白大事,街坊四邻都相互自觉帮忙,一辈辈的老回回就这样传承者淳朴的信仰。引得周围汉族兄弟羡慕不已,纷纷感叹:恁们回民的心真齐呀!
可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大潮的冲击,加上清真寺缺乏宣传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之间年青一代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人人唯金钱视之,年轻人也越来越不愿意自觉参加各种民族公益活动,无论是清真寺举办宗教活动,还是殡礼上越来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来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洛阳回民中间无论谁家遇到“白事”,开始相互不收汤馍、经礼、相互拒绝街坊四邻帮忙义务打墓坑,表面上看似乎是替丧家省事了,谁也不欠谁的。往长远看,暴露出这种改革方式的严重危害,它逐渐在阻绝隔断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的亲情纽带。几十年发展到今天,洛阳城里单门独户的回民之家,连埋人也要花钱雇佣人,这种情况如果再任其发展下去,那么,穆斯林传承千年的“教门”真的危矣!
居安思危!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年轻人传承,意味着这个家庭要绝后。同样,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年轻人传承,那么这个民族也将面临着绝后。世界上各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传承到今天,得益于一代代生命的延续,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生命的延续,那么等待这个民族的必将是灭亡。凡我穆斯林应当觉醒。
要传承伊斯兰教的文化首先从我们自己做起,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首先拿起祖祖辈辈信仰的古兰和圣训学习,应该首先走进我们祖祖辈辈省吃俭用盖起的清真寺中,向创造世界并化育众生命的真主叩头,然后,在呼喊我们的儿女能够把我们回回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以便复生日,我们在真主那里写去“牧羊人”的责任。(穆圣说:父母是儿女的牧羊人,每一个牧羊人都要对他的羊群负责)。
信仰这东西从有人类开始就一辈一辈的在传承,假如信仰这东西有一丝一毫的毒害,那么,信仰这东西绝对不可能传了几千年到今天,试问哪个爹娘会舍得把一种有毒有害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儿女?
伊斯兰之传承任重而道远,我辈应当觉醒,人生百年匆匆而过,我们来自于真主,我们必定还要回到真主那里,今天我们来埋葬别人,最终必定有一天我们自己也要被别人埋葬。当我们一个人躺在冰冷黑暗的坟墓中时,面对创造并教育了我们一生的真主的拷问时,是否无愧于我们今世的生命?
求真主饶恕我们,引起我们,恩赐我们有生之年做更多的善事,恩赐我们复兴伊斯兰的能力。阿米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