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树效应”要转为“城市林区”
(2017-04-04 08:28:43)分类: 时评 |
“北京太撑、天津不饱、河北挨饿”,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个大树效应。把河北省和天津市的优秀资源都给吸去了。最简单的道理:北京的房价十万块钱一平米,天津的房价三万块钱、四万块钱一平米。河北有些地区的房价才四千块钱一平米。这说明什么?资源都给吸走了,现在这回的改革是干什么呢?要建立“城市林区”。
让森林长成一片是一个指导思想,想落实这个举措,那么首先一个问题就是首都的安全问题。大家知道,北京是中*央机关聚集的地方,不管是部队的机关还是政府的机关还是金融的机关都在首都,其中中*央机关100%全部在北京。央企不管是中国兵器、中国航天、中国石油这些重要的央企包括四大银行80%都在北京。你想想这多危险。这在战略上来说其实是极不安全的!
另外,现在有一个新的好处就是有了高铁以后,半个小时的路程一般就是100公里至150公里左右。说实话,北京开车在市内四环路以内塞个一个小时的路都是很正常的。所以你往周边扩散半个小时的路程,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了,所以要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
有一个词组叫“去首都功能”,这在80年代就已经听到过。 60年代有过类似的说法叫“三线工程建设”。就是为了防止打仗,把一些重要的工业分散在全国各地。但是分散到全国各地有个问题,当时大家忽略掉了,就是知识分子他的孩子要上学,他到大山沟可以,但是他孩子不愿意到大山沟。所以好多知识就不安心在大山沟工作。另外他的产品往外运也很困难。
所以,“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是说你搞另外一个“副都”,就是第二城市的建设一定要注意教育资源不能太远。而首都附近150公里之内就是半个小时路程。这样的话,对工作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另外,关于迁都的问题,大家知道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国家他的首都都做过迁都,在二战以后。其中最著名的缅甸的首都不是在仰光,缅甸的首都现在在哪儿,你知道吗?在内比都。巴西的首都也不是在里约热内卢,在哪里呢?在巴西利亚,这都是成功的经验。北京暂时没有迁都的打算,但是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或者说首都的副都功能现在尝试往雄安地区来转。尤其它是一张白纸,一张白纸就可以尝试治好多的城市病。比方说新区建设有人建议这儿只盖房子,只租不卖。比方说只给国家政府去盖房子,然后我租不卖。这就为城市建设积累了资金,而炒房团就进不去了。你炒什么炒?没人不让你买卖。这是一个好的建议,就是所有现在中国的城市病都可以到这张白纸上去尝试。
比方说我们很多新城市,一下大雨水就排不走,现在要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如果上面已经盖了楼房,就不好建海绵城市,不好建地下水库。而这个空白的地方就可以先建地下水库。先建地下各种管道建设,比方说电缆的管道、媒体的管道、通讯的管道等等各种管道的建设,先建起来。老城市就没法搞这些基础建设。
还有就是在规划过程中的城市轨道建设,因为轨道建设如果你在规划的过程中就把轨道设计好,按最先进的方法去设计。这样的话,人们基本上走上两三百米就走个地铁站,轨道交通就会方便很多。
当然,这里面还有实践,就是一开始不能投的太重。投资太重又没有资金支持,要在发展中来得到资金,逐步的发展。先搞什么建设,在规划中我们就可以吸取深圳的经验,吸取浦东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吸取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所以,这就是生态化学反应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