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夕阳杂谈-解千古之难

(2025-03-04 01:58:29)

解 千 古 之 难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的器,是自己语法:“我的汉语语法纲目”,来自《诗经》,用于《诗经》。经书语法,一部适用,部部适用。

千古之难,千古解之。什么办法都用了,唯独没用语法。语法是他山之石,中国引进,始终舍纲从目。语纲是七,就像味纲是五,都是自然规律。汉语走错,取消表语,归入谓语,成六;语目,随语种而异,就像菜谱,有地方特色。汉语死学英语,舍长取短,以词代字,词组当词,结果,语法陷入困境,成为盲区,难为工具,解千古之难。

语法,暗暗驾驭一切语言,纲同目异,各有特色。汉语特色,纲,多省略,但不缺;目,一字多词,词组半边天。古人不谈语法,行文不违语法。注家不识,多有违之,背离原意,误导读者。笔者以实例说明之。

 

比如《论语》:

一、《论语·乡党》

拙注:

翅色宾词,提宾举矣句谓:举翅色,翔雉飞而后集。曰子曰:“山梁雌雉,时得其时哉时哉!”子路共共,通“拱”,拱手之,三嗅“狊”的白字,展翅而作再次飞起。不可作主语,但前句宾语,可作后句主语

多么鲜活的文字,这是师徒共游。

二、《论语·子路》

拙注: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有人之羞美味,见《周易·恒·九三》,弟子引子曰:“不占占卜而已矣因为九三占吝。”

多么鲜活的文字,这是师徒对话。

三、《论语·卫灵公》

拙注: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夫,通“彼”,他何为为何,做了什么哉?恭端庄自己正坐南面南面,指王位而已矣。”

“恭己正南面”,就是做啊。老子的“无为而治”,历代被曲解了,并非不做而治。老子自有注解:“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是逆自然的事;“无不为”的,是顺自然的事。笔者观点,同一则英译,不谋而合:govern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其实,《老子》曰:“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正是这意思。

 

又如《周易》:

一、《周易·泰》

拙注:

初九:拔茅拔茅,动宾词组,指去恶于茹,省介词,茹,菜,以类,去恶务尽,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自古不知,前省介词,鲜活简明的意思,把握不到,代之以漫天说教。这种现象,经典里,比比皆是。

二、《周易·渐》

拙注:

九五:鸿渐于陵丘陵,妇三岁不孕,终莫没人之胜之胜,否定句里,代词宾语,常前置,胜之;胜,做到,之,孕;句意:终没人做到孕,指守节,吉。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得所愿”,守节也,正合爻意。可自古说歪了。全卦六爻,仿佛叙述了小子,从求爱到偕老的故事,不乏起伏跌宕,感人至深。

 

三如《诗经》

一、《诗经•邶•谷风》:

拙注:

泾水以渭介词短语,作状语。以,因。渭,渭水。以渭,因渭水变浊。泾渭二水,皆源于甘肃,在陕西高陵县合流。古代泾清渭浊,后世时有变化,湜湜清清貌,表语前置其沚底,主语后置。宴尔新昏,不我屑以不屑以我;否定句里,代词宾语常前置,但动词前有状语时,则前置到状语前;以,动词,用;不屑用我。毋逝我梁鱼梁,毋发启,打开我笱捕鱼竹篓。我躬不阅,遑闲,何闲我后走后的事。对前二句的解嘲

此注有别传统,语法简明,诗意昭然。

二、《诗经·小雅·小宛

拙注:

螟蛉螟蛉,联绵,双音单纯词,大青虫身上有细腰蜂产的卵,蜾蠃蜾蠃,联绵,细腰蜂之。

“蜾蠃养螟蛉为己子”,代代相传,津津乐道,把明明白白的事,说歪了。《诗》,最接地气。地气是秀才的短板。

 

四如《老子》:

一、《老子·第20章》

拙注:

绝学指从道无忧统领章意唯唯诺诺被动与阿阿谀奉承主动,相去几何多少?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所畏,偏正词组,畏的事,不可畏畏畏畏动宾词组人之所畏;或视作动词叠音,如《诗》可见,人之所畏,成为宾语前置;弼本作不可不畏,大错,不合“我独异於人”

女儿评:Yes! I agree with you. “人之所畏…… is far superior to what is available online. Overall a great piece.

二、《老子·第42章》

拙注:

先天之道,无极,零生一太极,无,天地之始,一生二两仪,太极图,一阴一阳,后天之道,亦道亦物,道在物中,有,万物之母,二生三三,两仪生了四象,有1+2阴阳,三物,三生万物。

这源于《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为太极,零阴阳;“二”为两仪,一阴阳;“三”为两仪四象,三阴阳。可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四象(三物)生万物。生的过程,皆一分为二。二者含的,就是二进制:20=1  21=2  22=4  23=8  24=16  25=32  26=64二进制,反映自然规律,从宏观到微观,莫不如此。

 

五如《孙子》:

《孙子·用间第十三》

拙注:

死间者,为情报于外,令吾间吾间,下文知,指反间知之而而且传于从曹操,依后文,死间一为诳事二令反间知而传到敌,敌上当,将其杀死

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主语为诳事,可使使是,省“是”,反间告敌句谓: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反间告敌

本篇,到底谁把假情报传到敌,一直困扰大家。症结在语法。我用省略释定:是反间传到敌。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也;”“而”前,不用逗号,顺,“知之而传”,是宾语“吾间”补语,同宾语有主谓关系,不是死间传到敌,是吾间传到敌。从后文的省略可知,这里“吾间”,指反间。古人行文,前后关照,高明之至。后文 “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也。”“使”后省“是”,“是”,反间也。

 

读者明眼人,如有兴趣,请与传统解释,比较一下,可见孰是孰非。此事不无意义,只是鲜有和者。传统观念,坚不可摧。“色斯举矣”,学者相信朱熹,又何言哉!朱熹自己,心中无底,说,以俟知者。AI说,这里的“色”,指雌雉的颜色。但马上撤了,说这不正确,回到脸色。鲜活文字,被经学家一说,就死了,如板上钉钉。经书结构语词,还有省略,说实在,经学家很多没看出,蒙了后世。

2025,2,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