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体的智能,社会的沟通

(2020-07-24 18:17:26)
所谓《智能的形成和丧失》的过程,也就是“智能模型”。一般情况下,它是定性模型,但是与数学模型,也就一步之隔。所谓定性,内核就是逻辑群论中的“群约束”,它本身就是数学的分支“群论”。只需要把智能模型中所涉及的群组元素,逐一抽象出来,确定它们的继承和推理关系,形成一个个功能群的逻辑约束。比如神经元被视为基础,(皮质神经元与灰质神经元,实际上两种相近性质的功能群,前者功能类似于ROM,后者功能类似RAM),(目前未能在神经内科临床解剖可观察到,但确信其存在的)“反射回路”(一般区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但终究是反射,相当于人类社会的“预案”)……,再代入当前计算机所能容纳的数据规模,就可以成为数学模型。

由智能模型的逻辑基础,可以看出,它并非仅仅适用于人类的智慧,而且兼容于其他生物的智慧,以及人造的智慧,即AI。

逻辑的功能是令这些反射回路所对应的预案,形成自身不构成矛盾的尽可能大范围的覆盖。常称之为“知识面”。所以,“逻辑,逻辑一致,知识,知识面”,在严格的意义上,实际上指同样的东西,也就构成了同样的约束:逻辑不能一致就不能称之为逻辑,自相矛盾的知识,不成为知识;彼此冲突的“知识”无论总量多大,都不构成知识面。如果一个人不能解决自已意识中的自相矛盾,比如其中存在A与B两个逻辑系统,那么他必须舍弃其中一个;或者找到,“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其中一个”的选择依据。这样其实构成了更大范围的逻辑一致,假如这个选择依据,逻辑上可行的话!否则(即不可行),一般就称之为“人格分裂”了。这种现象在网上网下,都不乏案例。

人类社会的旧文化之中,存在一种自轻自贱的误区:他们认为“逻辑混乱”即所谓“感性”,才是所谓的“有感情”,并进而升华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类有感情,机器无感情”。这是明显错误的。实际上,即便动物也有感情,机器则最为忠诚(那也是感情),但只有人类,才具备逻辑一致的理性。只有理性,才是人类所特有。前述那种自轻自贱的感性抬高,其实只是强调“I am the GOD”傲慢,把自已的率性,当成宇宙真理,要别人为之迁就。

人类的智能过程,可以理解,但不容易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实证证据。不过,由于人类的定义是“智慧的社会性(生物)”,人类的智慧通过社会性,超越了个体智能的物理限制。因此,可以通过人类社会之中相互交流,达成一致意见,(等价于逻辑一致),帮助理解个体智能,内部思想世界中,如何实现代表着心证结论的逻辑一致。只需要把神经元的细胞,替换成社会中的个体人。区别只在于,个人大脑中的知识验证,不具备社会上的激烈对抗;目前知道,它大部分在睡梦中完成。而社会中人等交换意见,主要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如果沟通不畅,社会中达成逻辑一致的程度就会下降,效率也相应下降。

这样的比较,除了个体内的思想服从于无条件的个体(共同体)之外,区别还在于“神经元”的数量,数学规模远远超过社会中人类的数量,至少高出几十万倍(人脑有几百万亿神经元)。但是从“集合,群”的角度上看,这只是数量规模,达成统计结论可靠性有多高的问题,不是模型适用不适用的问题。(集合论与群论的差别,在于集合论重在区分与包含的关系,群论重在群与群之间,逻辑约束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群就是集合,在集合论上添加了逻辑约束)。因此,我们个人内部的思想斗争,形式上也会反映到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锋;反之亦然,从社会上群体交流的行为,可以透视智能的运作模式。

常言称当前社会的“秩序”,并不在于它是否“普适真理”,而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这个社会大脑皮质中,已经约定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不是不可能改,只是改动的话,需要经过一个“形成新的回路”的,目的在于达成这一回路的逻辑一致的过程,(遗憾的是,很多热衷的人士,只是强调他们是GOD,轻视的偏偏就是逻辑!)。而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无非是因为,知识人之间已经可以在逻辑一致上达成共识,共同的行为取向,当然无须再依靠梁山泊式的称兄道弟,“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那样的随机感性。反之,缺乏逻辑能力,难以达成逻辑一致,也就只能依靠梁山泊式的抱团,所谓“泡群”。由此模型可以看到,有些政界人士,担心民众逻辑水平提高,可能看到一些自已不喜欢的结论。但是却忽视了,它同时具有“散群”的效力。

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中,也可以看到不同人等的行为反应。对于一个逻辑能力强的人,对于“泡群的公论”,至少会抱有一点怀疑,直到能够与自已的认知,达成逻辑一致:修改自已情报的不真实,或者改变公论,或者离开那个群。比如对于“局限在几科综合的浅显刷题中,是否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而不至于因为人类注意力的边际,而陷入低效;或者由于知识涉及面的狭窄,而高分低能,高考之后就成为一个缺乏继续能力的废物”,基本的知识面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很难否定的高概率,所有例外,都可以具备低概率的充分解释。那么,达成逻辑一致的唯一办法,几乎就是“某种额外的拓展,带动狭窄正面的那个综合”,前者培养的是整个人,一辈子教育的一个环节;后者则是应对当前现实的一次战役。根本不必担心“额外拓展”后,当前反而对付不来。

反之,如果不具备对教育(智能的塑造)的前因后果的理解,也就不能逻辑解剖各种偏好行为的取舍后果。于是,个人如果不是满足于“无知就是快乐”的动物需求,就必定陷入不知“何所取,何所为,何能为”的焦虑之中。从人类智能的内引外联可以知道,他们的高概率行为,将是“抱群,泡群,求得小范围的感性认知”,因此也就很容易被小范围内的氛围感染。即便“狭窄的高考学科,与综合词义完全相反”,如此明显的机构误导,他们也都看不出来;或者自欺欺人地,称之为“高考的指挥棒”。又或者把课外教育,当成军备竞赛,“人有我有,蜻蜓点水”,与子女个人智能的培养,以及马拉松比赛的最后成绩的获得,基本上是风牛马不相及。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