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117
吴士书
章草大行天下的时候,在山川灵秀的江南,有一株空谷幽兰。
陆机的祖父陆逊,三国时奇袭荆州、火烧连营,挽孙吴于危亡,一生出将入相,吴郡华亭陆氏也就成为东吴第一大族。
280年,孙皓降晋,东吴瓦崩,陆机两个哥哥战死,陆机与弟弟陆云回到华亭,隐居十年。在这里,二十多岁的陆机写出了《文赋》。陆机才华如海,文章冠世,他思想之新颖,文采之出众,《水经》有独特注解:
说陆机入洛时途经偃师。时近傍晚,阴云密布,见道边有民居,于是借宿。屋中有一美少年,身边一册《道德经》,姿神端远,与陆机谈玄。少年见解深邃旷远,谈吐玄妙精微,陆机无言以对,自叹弗如。翌日陆机离去另投客店,店中老妇大奇,问:“君昨晚何处住宿?这里自东数十里并无村落,只有山阳王家之墓。”陆机愕然回首,遥望来路,但见空野霾云,攒木蔽日,知所遇者乃王弼也。
这则奇闻异事其实暗喻陆机即是王弼传人。
陆机二十九岁时,朝廷发诏延揽江南贤才。华亭有山水林泉,常闻鹤唳清声,但陆机不想在鹤鸣声中默默度过一生,于是踏上了去洛阳的道路。当初,张翰闲居,在金阊亭上听闻江上琴声,是赴洛阳出任太孙舍人,途经吴地的贺循在船上弹琴。两人原不相识,张翰循琴声见到贺循,彼此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得知朝廷招纳江南才士的消息,张翰当即随贺循船同入洛阳,连家人都没有告诉。和张、贺这些“江南之秀”的士人一样,年轻的陆机也满怀用世之心。
“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两人的才华震动了洛阳,张华大加赏识,陆机终于得尝所愿。在洛阳时,陆机写了一封给友人的书信——《平复帖》。
平复帖是世存最早一帖墨字纸本真迹,九行八十四字,淡黄麻纸,秃筆渴墨,书体是隶变的草书。但与张芝皇象索靖的章草大异其趣,章草典型的波磔横挑和燕尾捺笔皆去尽,点画含蓄,行笔简洁。字形古雅,若篆若隶。用笔圆转曼妙,结字古奥奇幻。顾盼生姿,从容自若,虽字字分离,又一气呵成,如云间独步,轩然不群。全帖格调高古,读之晋高贤高迈之气如在目前。
王僧虔云:“陆机书,吴士书也”——此乃江南士大夫之书风。
陆机文章名气太大,掩盖了他的书名。陆机不唯大文豪,亦大书家。《平复帖》在书史的地位应不下于《兰亭序》。
宦游洛阳的陆机越走越高,同时也深陷八王之乱的倾扎,陆机为顾荣顾彦先写过一首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昂然入京的江南名士一身白衣,渐渐地,被洛阳的风尘染成了缁黑。洛阳秋风遍地的时候,张翰起了鲈鱼之思,顾荣也回到故乡,和诗酒莼菜羹相伴,而陆机不肯舍弃功名,终于不幸遇害。
《平复帖》字形高古,虽有字迹,但字义难辨,启功先生也未能认全。故宫博物院释文是: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这封没有写收信人的信,大意说贺循得病,恐怕难以康复。吴子杨将要西行,踌躇满志。而夏伯荣因为寇乱,下落不明,音讯全无。
《平复帖》虽是平常信扎,却有时代风云。在城头变幻,祸乱频仍的年代,个人微如草芥。在通向功名的路上,有人倒下了,又有人正踏上征途,还有人被时代的巨浪卷去,不知所踪。
陆机临难时,用李斯的句式叹息:“华亭鹤唳,可复闻乎?”其中的不甘与怅然,亦恐难平复。
唐太宗曾为二人作传,一人是王羲之,另一人就是陆机,称其“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董其昌对《平复帖》推崇备至,在卷后提笔写下“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此数行”的跋文。
幸有此帖,一千七百年后,那个满怀希望翩然入洛的白衣少年,依稀可见。
《平复帖》 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