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编排

(2018-10-23 13:05:19)
标签:

杂谈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几世几代中华儿女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大地这片熔炉中不断陶冶所所沉淀并留存下来的文学精华。这是中华名族的财富,势必需要引起和受到教育届的重视,需要新一代人的继承和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以及其他古文的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文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笔者总结了古诗教学的重要性,点出古文学习的特点和价值。古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启迪人的思想,更能陶冶人的情操。本文分别从人教版小学课本中古文的编排、学生的心理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古文主要是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古文教学不仅可以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文教学;小学生古诗词;语文素养
                    一、前言
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博大的情怀。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一)选题的背景
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文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金玉。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诗词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激活学生言语活动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正确捕捉诗词的艺术情感,专心致志,静心地感觉作品的韵味,然后进一步去体味,领悟诗词本身的言外之意,让学生从小就尝一尝其中的“语文味”,使学生在领悟其中的丰富意蕴和美好境界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水平。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倪文锦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说道诗歌的阅读不同于理性指导下的文章阅读思路,是一种融合了读者感知、直觉、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发现性活动。那么对课本中的古诗文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看出古诗文的编排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是否适合儿童进行诵读吟唱和背诵。是否有利于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
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课文编排的研究,对于推动和加强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丰富语言、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发展潜能、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点
完善课本编排,把握教学规律
分析古诗文在课本中的编排情况,指出需要改善指出,提出修改意见。比如虽然古诗文具有平仄律的音乐性,但是现在的古诗词和古文的教学中,课本中没有涉及到,同时教师也直接忽略了。这一方面需要在增添,对学生应该从小进行训练。同时笔者还将对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比如充分利用音乐、图片等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潜心感悟,动情朗读。从而深刻感受古诗文的精练之美、意境之美。还可以用编故事的方法,引导孩子将古诗文用自己的故事讲出来,使他们更加了解作者写诗的情感。
(四)选题支撑性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交流,还应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多边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可加大学生的课堂活动量,打破课堂上沉闷单一的气氛,使学生手、脑、眼、口都活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认知心理学理论
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造知识的过程,认知论的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论文联盟整理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并伴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是后天学习逐步形成的。教师只能影响这一过程,却无法替代这一过程,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积极主动、活跃的思维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3.素质教育理论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审美教育理论
     “审美”一词作为汉语,最早产生于英国来华传教士罗存德1866年所编的《英华词典》(第一册)。此词典首次将Aesthetics译为“佳美之理”和“审美之理”。审美教育则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五)本选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搜集相关资料,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分析:分析依据、对古诗文的宏观分析、古诗文与教材中其他内容的横向关联等。改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选一个“文音画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理解与想象结合,拓展和积累结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古诗词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二、一人教版课本中古诗编排
   1、据体裁不同,对教材呈现古诗文篇目的分析
  在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呈现78篇古诗文中,有诗经、古诗、词、曲等不同体裁。其中,占大多数的是古诗有《画》《草》《春晓》《村居》等共67首。另外,词《忆江南》《渔歌子》《长相思》《浣溪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共7首,诗经、曲各1首,文言文有《学弈》、《两小儿辩日》两则。单从数量上看,古诗所占比重最大,而且与其他题材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各体裁文章的难易程度;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阶段保存下来的各体裁文章的数量有所不同等。
  2、据古诗文内容不同,对教材呈现古诗文的分析写景(自然山水、田园)《春晓》《村居》《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山行》等20首,赠别(或友情)的有5首,思乡有《静夜思》《夜书所见》等7首,状物、哲理和描写童年的各三首托物言志、神话故事和民间,各两首亲情的有一首,其他的古诗文有7篇。从整体上看,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内容各异,较为丰富,既有山水田园诗,也有赠别思乡诗;既有童年趣事诗,也有托物言志诗等。具体看,写景(山水田园)诗所占比重最大,且与其他内容的数量相差较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教材所定每组课文的主题中写祖国大好河山、探索自然奥秘、感受自然风光等较多;也由于现存古诗文中写景类篇目数量之大。
虽然从整体上看教材所选古诗文的内容较为丰富,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体裁不尽完善,情感类篇目较少,尤其是亲情类,据不完全统计仅为1篇;传统节日民俗类篇目较少,据不完全统计仅1篇
3.古诗文横向关联的分析
学段
说明
册数
与邻近或组间其他课文的联系
与课后练习的联系

第一学段(1-2年级)
识字写字是该学段的教学重点。第一册分识字与课文;二三册以识字为板块,包括八个识字板块,每个识字板块前有该板块内容的简短介绍;第四册作为过渡衔接,没有识字板块之分,也没有明显的分组说明,只是在每组第一篇课文前有简短的介绍或引言。
一年级上册
《画》类似谜语,语言轻快,有很强的吸引力,作为第一篇课文,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很有帮助;本组课文也基本与“画”有关;
《静夜思》与月夜有关,该组其他课文主要是月夜、阳光等,联系紧密,较为恰当
“读~背~” 
“我会写”
“我会说”“我会认”“读~说~”或“我会读“ “我会填”

一年级下册
《春晓》《村居》:识字1是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春天,这两首古诗主要写春,与板块内容契合,与组内其他课文相衔接
《所见》《小池》:识字4是写夏天的趣事,这两首古诗所写也为夏日趣事、景色,与版块内容联系紧密,与组内其他课文相联系;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山行》:识字1写秋景,这两首诗也以写秋景为主,与主题联系紧密,与组内其他课文相联系;
《回乡偶书》《赠汪伦》:识字六以倡导“关爱、美德”为主,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与组内其他课文没有太大联系,但是《回》写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赠》书别情,与主题基本吻合,


二年级下册
《草》《宿新市徐公店》:该组课文以发现春天的美主题,这两首诗写春物、春景,既与主题相关,也与组内其他课文相联系;
《望庐山瀑布》《绝句》:该组课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发现,探索其奥妙。这两首诗写自然山水之美,与主题和组内其他课文吻合;

第二学段(3-4年级)
本学段的教材在目录上没有明显的组别之分,但是教材课文是按组编排的。每册有八组课文,每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本组课文是发现秋天的美,《夜》写球的夜景;《九》写秋的节日,两首诗都与秋有关,与主题和其他课文相联系;《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本组课文是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这两首诗描写了祖国的美丽山水,与主题和组内其他课文相联系;
1会背下来;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3、能还能默写4.会说诗句的意思,5会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6.我还知道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我要读给大家听;7.会讲神话故事

三年级下册
《咏柳》《春日》:本组课文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柳树、春日都很迷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基本符合主题;
《乞巧》《嫦娥》:本组课文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这两首诗很契合主题,与其他课文相联系但不重复;


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联系、发现世间奥秘,这两首哲理诗,给学生以深刻的思考,契合主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本组课文是颂扬人间真情,这两首友情诗是经典之作,符合主题,与其他课文相关联;


四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本组课文是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三首诗词描写了美丽的山水风光,与主题和其他课文相联系;《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本组课文描绘乡村生活图景,这三首田园诗词与主题契合,与其他课文联系但不重复;

第三学段(5-6年级)
本学段的教材在目录上有明显的组别分,前三册各有八组课文,最后一册有六组课文,两个专题。每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
五年级上册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本组课文写思乡之情,这三首诗词虽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同为思乡之作,与主题契合,与其他课文相关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写3.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和诗句表达的思想感4.想象《秋》中描绘的画面,5.把《秋》改写成一个小故事6.选做题 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资料袋

五年级下册
《牧童》《舟过仁安》《清平乐·村居》:本组课文主要以童年生活为题材,这三首诗词虽描写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是童年趣事,与主题和其他课文联系紧密;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3.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小练笔 从课文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六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诗经· 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本组是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四首古诗词体裁不同、内容各异,从不同方面展示古诗词的美;
无相应课后练习

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背诵专题:《七步诗》《鸟鸣涧》《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石灰吟》《竹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浣溪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注:本表综合他人和自己的分析而得
   新课程对各学段阅读的要求:一二年级向往美好情境,关心自然生命;三四年级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乐哀愁,做到一定的感情沟通;五六年级要求能说出自己的喜乐、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本教材在与邻近或组间其他课文的联系方面,不管是哪一学段,不管教材是否严格按组编排,教材所选古诗文基本与古诗文所在这一组的主题思想相一致,同时在内容方面与其他课文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一组课文。并做到了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这些都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除此以外,课文中插入了与诗一体的图片,这样做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二是增强了诗歌的直观性,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诗文的意思。
从课后练习方面,从整体上看,练习要求逐步提高,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第一学段,注重识字教学和古诗文的情感培养;第二学段,进一步要求对古诗文的掌握和联系;第三学段,增加对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练习呈现出多样性。还注意练习的全面性,听说读写,与课程标准相一致。但是从题目设置上看,四年级与五年级没有太大区别,很难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注重古诗词的平仄教学。
 总之,经过分析,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在内容、数量的选择方面等与课程标准相一致,与所在板块的主题思想相一致。。但在篇目具体内容的选择、部分课后练习的设置方面不太尽善,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比如没有同其他学科做到好的整合,比如音乐,把音乐引进语文教材,可以让孩子们吟唱诗文,可以让孩子们在诗文的唱说中体会诗歌歌曲的韵味。在课后练习中,比如在五六年级,这时候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资料收集能力,可以要求孩子们自己写自己的诗文或者试着写一些小论文,小的诗文鉴赏报告。
二、古诗教学的重要性
(一)古诗的特点及价值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那它的本身就具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以及对我们人类不可估量的价值。
1.古诗的特点
古诗言简意丰,既凝炼又具有跳跃性,简洁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2.古诗的价值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加入语文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古代诗歌十分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就必须让学生过语言关,读懂诗句。搞好古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利用古诗美学价值,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古诗歌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其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3)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文化。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4)古诗教学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们在读古诗时,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向进行再组合,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的发挥了学生们的主导作用,发展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必将促进学生们智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古诗教学的重要性。
  
三、对古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有感情的诵读,读出自己的情感
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既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古诗文,多是名家之篇,通俗易懂且易于上口便于背诵。学生通过诵读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诵读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文具有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它“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要精心的编排,演出诗的趣味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且儿童都喜欢玩游戏。我们可以“取儿童游戏习惯之事。且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和附有图画,借以引起儿童的兴趣”,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再进一步锻炼儿童,可以通过分小组,将所读诗歌表演出来。每一篇古诗文都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蕴含丰富的情感。学生诗歌表演出来,既切合学生好动的独特之处,声张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切体验认识作者的感情,能够达到感情的共融,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定古诗词的能力。教学时,我们可以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表演这一活动方式,让孩子们对古诗进行全身心地感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身姿运动,不仅仅提高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个个都是歌唱家,吟唱出诗的音符
  古诗的形式极为工整,采用对仗,对偶等方式,极具其美感,而且有一定的平仄规律,所以我们可以把古诗唱出来,孩子们对歌曲很熟悉也很喜欢,所以如果古诗配上相应的音乐,那么会吸引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可以根据古诗意境选择合适的旋律,也可以将比较切合古诗韵相同或相近的歌曲旋律来教小学生唱出来。这样一方面让诗歌与歌曲结合起来,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感。学习到诗歌的平仄韵律。
(四)拿出你们的画笔,画出诗中好风景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闪耀着诗本身的美的光彩。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让孩子在理解字意、词意、句意、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让古诗词中描绘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再现一幅幅色栩栩如生的图画,然后用他们的笑蜡笔画出来。从而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每天、每处都能触摸到中国的古典文化的精髓,口诵新惟,不知不觉中加深了自己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彰显了学生们的个性,激发了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
(五)我是小小收藏家,寻找课外的古诗文
  小学课本里面的古诗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那么在课外就应该让孩子们搜集古诗文,做好摘抄,然后写成小报告并在班上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办一办关于故事文的小海报。将课内与课外,将语文与美术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们在分享中获得快乐,对中国古诗文有更深刻的了解。
  (六)用自己的笔,写出诗歌的魅力
  古诗的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性情,对待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以及理解,所以每首诗所表现得意境内涵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就需要孩子们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而且有的孩子比较喜欢或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可以是散文,记叙文等。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刻的体会诗中意味,更能看出孩子们通过读古诗文后的心灵成长,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诗作为语言中的语言,它像跳舞,它的目的在于表现自己,它重视自己表现自己,却给人无限启迪。孩子们们在入学时,就遇到了语言学习上的拦路虎。理解,诵读,书写都具有一定困难。这个时候,在编写教科书的时候,主要讲诗歌方面,按照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审美能力且能注意运用汉语节奏的主旋律,这将有利于孩子们朗诵和记忆。值得提醒的是,传统语言教育基本上轻视语言教育,特别的轻视语法教学,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语法教学也是欠缺的。这些是现在教材编排和教师教学中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我为何选择这个课题的意义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行情书
后一篇:樱桃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