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教师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的是无效朗读,朗读目的不明,要求不清,或者为了朗读而朗读,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机械匮乏,浅尝辄止,不注意方法的引导,没有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等等。诸如此类,造成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能力非常低下。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统筹安排,在平日的阅读课教学中切实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和训练,实现新课标对学生的目标和要求。
朗读是自觉地运用语言技巧,对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把视觉形象(文字)变成听觉形象(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手段。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通过朗读能形成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能正确解读文本的内涵,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通过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等。提高自身素养,增加知识储备。
2、明确朗读目的:预习性朗读,目的是要读通顺;理解性朗读,目的是读出内涵;巩固性朗读,目的是读出情韵。
3、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注重多样朗读。
4、指导评价恰当。对学生的朗读,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试图及时作恰当指导和评价。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本课题需要达到的目标: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朗读并自觉地进行训练的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并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达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目的。
3、使学生通过朗读能形成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能正确解读文本的内涵,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2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7年12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并针对研究对象目前的朗读现状开展观察调查,积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实施有效性朗读的教学,加强小学生有效朗读技巧(停顿、重读、语调),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有效朗读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其课文语言的意义、气韵、节奏。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突发情况,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4、建立多元化的朗读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朗读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
5、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
总结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多方面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
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观察法:通过早读、语文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状况。
3、调查法: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4、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调查、反思和调整,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6、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公开课、教学案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调查报告、教学总结等形式呈现出来。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实践,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并乐于展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点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学生的朗读更多时候是为了应试的需要,成了有目的的背诵,他们对朗读的技巧和目标没有全面的认识。还有,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今后我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重视学生的阅读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