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维的几首五言即事诗

(2021-01-15 10:40:47)
标签:

历史

情感

诗词

文化

杂谈

分类: 读书
王维的几首五言即事诗
以“即事”为题的诗是就眼前的事物、情景所做的诗。试以《全唐诗·卷126》的四首“即事”诗来看王维如何在特定的情景下写诗。
第一首是【山居即事】(序号64,以下只标数字)。“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这首诗写山居观景。首联二句正切诗题以起。山居寂寞,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在此特定情景下,乃出门掩扉,以观落日下的山景。表明所谓“即事”者,即咏眼前事物也。这两句写人的行为和心态,涉及到的具体意象是柴扉、落日,人的动态是“掩”和“对”,伴生的心态是“寂寞”和“苍茫”。颔联二句把镜头拉近,写眼前山景以承,涉及到的具体意象是鹤和人、松树和荜门,在落日斜晖下,鹤归巢,人访宅,而以“遍、稀”二字体现鹤还巢多,人访宅少,幽静而富动感。颈联观察植物的细微变化以转,涉及的意象是绿竹、红莲,而绿竹的状态是拔节“含新粉”,红莲的状态是花残“落故衣”,也是在静中看到了人所不觉的动,体现出景物细微的变化,观察的细致和心绪的宁静自不待言。尾联以日落时人的活动作结,视点是渡头和河岸,但见屋舍烟起,采菱人归。此诗写出了作者眼中自然的美景,幽静而鲜活,但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一丝落寞。
第二首【春园即事】(67)。“宿雨乘轻屐,春寒着弊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这首诗写隐士春天的生活。首联以入园起,描画入园劳作的情态。“宿雨、春寒”是特定环境,“乘轻屐、着弊袍”是人的穿着,春天下了一夜的雨颔,早上自然寒凉了一点,隐士脚穿木屐,身作破旧的衣袍下田了。颔联以写具体的劳作相承。挖开畦埂以排积水,间伐过密的柳枝让桃花显露出来。颈联转到赋劳作予乐趣,草地块之间有埂间隔,把它想象成棋盘;在树林边缘用桔槔打水,可当作举重练习。尾联写劳作之后的休息,日暮时拿起休息用具鹿皮几,回到草丛中简陋的棚子,体现归隐的意蕴。这首诗既写劳作,也写田园景色,意境清丽淡远。清水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柳树间绽放红艳桃花,春意盎然。而把劳作比拟摆棋对局,升降桔槔,带着随身坐具,隐身蓬蒿之中,渲染了隐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第三首【淇上田园即事】(68)。“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这首诗的“即事”与第一首类似,也是山上观景,但是第一首景在山林,这一首景在旷野。首联就“淇上”入题,点明隐居淇水上游,水向东流,出门向山下望去,土地平旷,视野开阔。颔联承首联的视野,涉及的意象是落日和河流、桑柘和农村闾井,黄昏时日落于庭院外的桑树柘树之后,河水在农村屋舍巷道之间流过,闪闪地反射着阳光,一片优美恬静的风光。颈联转到人们的活动,意象包括牧童、猎人、犬和没有明确提到的牛,人们完成了劳作,正在回家路上。尾联以关门作结,劳作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隐居者没有更多事情,就算白天也把柴门关上好了。这首诗刻画了隐者无事,出门观景,日暮人归,闭门入静的简单生活。
第四首【春日上方即事】(71)。“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上几首的即事是观景,这首的即事是观人,描述春日到寺庙见老僧所得印象。首联切题中的“上方”二字,通过僧人爱读的书是“高僧传”,有时也研究“辟谷方”,体现其志向是修行得道。颔联转到僧人身边的事物,鸠形刻杖是借八十岁以上才用鸠杖的典故,写僧人年事渐高;龟壳支床和辟谷一样,本是道家养生导引之法,僧人在修行也借鉴其法。颈联转到写佛寺的清幽景色,以柳色、青山、梨花、夕鸟几个意象,体现题中“春日”两字,并且烘托老僧恬淡的心境。尾联以老僧的活动作结。“北窗桃李下”不仅点出见到老僧的地点,而且对僧院春景补写了一笔;“闲坐”“焚香”的活动不仅是闲情,更是虔诚礼佛,与前面所见意脉相承。通过僧人读的书、用具、寺景、行为表现了僧人的志、寿、心、行。
这四首五言即事诗,第一首和第三首是观景,而且都是黄昏日落时的景致,一是观山景,一是观旷野,所选的意象自不相同,但隐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蕴则相似。第二首写的是隐者生活,既写劳作,也写田园景色,描述了隐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第四首从旁观者的角度写人物,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物的倾慕和自己的价值取向。日出日落,人来人往,季节交替,花开花落,自隐者观之,则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意蕴,在身边最平常的事物景象中获得灵感,以诗的语言传达禅意,达到心灵的宁静淡泊,退休老人大可从中得到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答友人
后一篇:幼儿学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