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丘劲生
丘劲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70
  • 关注人气: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维七律阅读笔记

(2021-01-10 13:32:50)
标签:

诗词

文化

杂谈

历史

情感

分类: 读书
王维七言律诗阅读笔记
全唐诗卷125至卷128收入王维诗作300多首。卷125是五言古诗、乐府或杂言诗,卷126是五言古诗、律诗和排律,卷127以五言排律为主,卷128则有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七言律诗共20首。从内容上说,大致可分为应制之作、官场应酬之作、送别过访之作、隐居生活之作。
一、应制之作
卷128之1-6为广义的应制之作,即应皇帝之命或参加皇室活动时写的诗。虽然这类诗的共同特点是歌功颂德,描摹皇家气象,但也有优秀作品被收入《唐诗三百首》,如【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写道:“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诗一开头就创造出一个眺望西北的大背景。渭水、黄山和秦塞、汉宫不一定能够直接观察到,但有地理概念的人可以在头脑中生成综合影像,纳不可目击之景于画中。不仅显得开阔,而且还增强了时空感。在这样大背景中,春望的视野过渡到颔联实写。在皇家车驾移动的过程中,看到层层宫门柳树返青,皇家花苑繁花似锦,充满春天气息。颈联远眺长安,云雾低回缭绕,盘亘着皇家凤阙,而百姓住宅的春树,也在雨水沐浴中,显得生机勃发。这两句不仅切中诗题的“雨中春望”,也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尾联归结到这次出游的意义,即顺天道而行时令,而非赏玩景物。应制诗不可能离开歌功颂德,但这首诗的艺术性很高,在选取、再现景物的时候,用云雾缭绕和雨中春色来表现氤氲祥瑞,结句寓规于颂,显得真切而自然。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写道:“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这首诗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首联选择了"报晓"和"进裘"两个细节,表现早朝前宫中官员各遵职守,有条不紊。颔联和颈联写早朝,皇宫有如九重天宫,重重殿门迤逦打开;万国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场景威武庄严,气势非凡,体现盛唐气象,这是从大处着笔。初出的日光在皇帝身后的障扇上晃动,香烟浮动飘向皇帝的龙袍,体现皇帝的神圣高贵,这是从细处落墨。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尾联归结到诗题,贾至是中书舍人,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散朝后自然要回到中书省去起草诏书,尾联因以其职责和行动作结。以其身上玉佩发出的声音代人,使人的行动有生动的体现。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
还有一首较有特点的【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应教是应王命而作的意思,比应制诗在礼仪上低一个层次,但在意义上与应制诗相仿。这首诗虽然也是应王命而作,却没有写皇家浮华,而是描画山水,所以也有人将其看作山水诗。“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首联叙事,言岐王奉诏离开京城去九成宫避暑。九成宫建在终南山上,山气青苍,以"翠微"相称,便透一股幽静之气,既与题中避暑相切,又开启下文的景物描写。颔联与颈联写九成官的景致。白云入窗,雾沾衣上;帘幔卷起,泉映镜中,这是人在室内的观感。林下飞瀑流泉,主客欢声笑语,绿荫岩间,房屋出没隐见,这是人在室外的观感。一个云雾缭绕、树掩水环的胜境,跃然纸上。尾联即以此感觉作结,认为仙境也不过如此,何须再求成仙。用的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典故,据《列仙传》载,晋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被浮丘公接上高山成仙。选这个典故,既表达对胜境的赞美,又切合岐王的身份。
二、官场应酬之作
卷128之7-11为官场应酬之作。官场应酬之作,多粉饰太平、歌颂圣恩、互相恭维。其中也有收入《唐诗三百首》传唱千古者。如【酬郭给事】。
【酬郭给事】写道,“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首联既是写景,又寓深意。郭给事所在门下省重门叠户,楼宇高耸,余晖夕照,十分壮丽,院中桃李成荫,柳絮轻飞。隐喻其不仅地位显赫,沐浴皇家的恩泽,而且门生故吏甚多,显达飞扬。颔联承上写他忠于职守,勤于政务,通过时“晚”人“稀”来衬托他的勤勉。颈联转到恭维式的具体描写,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辞阙。尾联以婉拒追随作结,遗憾自己老病,表达了出世意愿。此诗虽然是恭维对方,却以描写自然景象来表达,使恭维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常见的景物,赋予某种象征意义,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还有一首【出塞】写道,“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一般人把它划入边塞诗的范围。但此诗原注“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击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是在边塞上写给崔将军的,所以也可以划入官场应酬的范围。首联是描摹战场的情景,打败吐蕃的战场在居延关外,天骄代指吐蕃首领。与吐蕃之战,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战火。颔联承上肯定战事的时令和战场选择适宜,在秋天的平原上,暮云低垂,环境空旷,正是出“猎”的时节。颈联写大军出击,以护羌校尉、破虏将军借代唐军将士,以“朝乘障,夜渡辽”泛写出击,以“朝”、“夜”描写夜以继日的战斗。尾联体现赏功慰军的主题,以汉代重赏霍去病的典故,借指朝廷将重赏崔希逸。也有人认为前四句是描写吐蕃人在打猎,是实写;后四句写唐军的部署和胜利,是虚写。但“猎天骄”能否看作倒装句呢?所以我认为前六句都是根据对战事的回忆所作的艺术性概括升华,只有尾联写劳军,才是表明自己前来边塞的目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身临其境,也可以在诗中创造出意境。
三、送别过访之作
卷128之12-15为送别过访之作。此类诗作,表达友情,不乏对朋友的称赞、恭维,鼓励和期待。王维的这几首七律中有送别过访道士僧人的,将虚妄之事写成事实,表钦羡之情,虽不足为法,但写景的文笔却是极好的。如【送方尊师归嵩山】的颈联“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的颔联“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其余两首则是与友人交往的写照。
【送杨少府贬郴州】写道:“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朋友被贬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王维如何表达朋友之情呢?首联直接以被贬方向的地方特点来想象途中的悲凉,途经衡山与洞庭湖,愁对秋月,暮听猿啼,突出环境的荒凉肃杀,以衬托谪贬人的凄苦。颔联切身想象此情此境下的情绪,看到沙洲而想到贬所的遥远,看到别的船只北向而厌恶南风。这两联抒发情绪,感同身受,体现友情。颈联转入安慰,想象次年对方就会重新受到重用,春天来时就可乘风破浪离开湓城,再经夏口而奔赴帝京。(也有人认为颈联是劝对方放宽心情,坦然而去,经夏口往湓城。比较难理解的是,贬郴州是否经此路径?)尾联劝慰对方不要过于伤心,而要振作作结,引用汉代贾谊贬谪长沙的典故,认为时间不长,不必像贾谊那样去凭吊屈原。此诗对失意之人寄予理解和同情,给予劝慰和鼓励,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从写作手法上说,不拘泥于眼前所见,而通过合理想象,以可能发生的情景来衬托人的情感,并熟练运用典故,使意境更加深远。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写道:“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王维和裴迪是知交,常相唱和,此诗写两人过访吕姓隐士的情形。首联借桃花源以比吕逸人居所,并点出其所在地为柳市南边,表达作者对隐士的倾慕及此行目的。颔联承上,访人不遇本应懊恼,然而诗人却用典故继续表达仰慕之情。“题凡鸟”事见《世说新语·简傲》,三国魏时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鳳”字而去,嘲讽嵇喜是“凡鸟”。“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何须问主人”,表示虽寻访不遇,只看其幽雅居处,也不枉此行。颈联转到实写吕逸人居所,生动描画了其依山傍水的环境,并与首句呼应。尾联以隐者的所为和持久作结,吕逸人是真隐士,长年闭户著书,其手种松树树皮已成鳞片状,可见时间之久,流露出钦羡之情。诗人善于观察热爱自然,即使过访不遇,也能写得情趣盎然,充满了对朋友的正面评价。
四、隐居生活之作
卷128之16至20共有5首七律可看作隐居生活之作。此类作品多是描写景物,表现恬淡虚无的心态。但是,也不乏愤懑无奈和落寞的感受。
【酌酒与裴迪】就是一种由愤懑转至无奈的表达。此诗写道:“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对友人和自我进行劝解,说明隐居起因不一定是避世,往往是欲用世而未能。首联劝说友人与自己以酒浇愁,感叹人情翻覆,抒发胸中愤懑。颔联承此,认为人心无常、白首相知还要按剑提防,先已占位的贵人的嘲笑就更不用说了。颈联转到眼前景色,从中领悟禅理,野草春色要靠细雨滋润,花枝开放还要经历倒春寒风,更何况世人世事。尾联以无奈避世作结,劝说友人要放得下,以超然态度隐居,保重身体。此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说是心如止水,其实心有不甘,隐居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辋川别业】则表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情,给人们展开了一幅闲悠的田园生活的画卷。“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首联从地点时间入手,带出春种的背景,未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正好赶上春耕时节。颔联是当此季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水上火红的桃花,在诗人的感觉中是“堪染”、“欲燃”,突出了“绿”字和“红”字,将静态景物,写出强烈的动感,成为传世名句。颈联转到所见之人,僧人是满腹经纶,老人是隐居乡贤。尾联以欢聚作结,在语气上紧接颈联,僧人隐士都是老朋友,披衣倒屣赶来相见,在门前欢声笑语、畅叙离情,表现了乡间人际关系的亲密淳朴。与【酌酒与裴迪】的无奈隐居心态相比,此诗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有人从格律分析的角度,指出此诗有多处拗,平仄较为混乱,出律颇多。或许这首诗可作为古诗看。
隐居生活是恬淡悠闲的,【早秋山中作】描画的却是一种落寞。此诗写道:“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首联用谦词反语委婉道为何隐居,名满天下,却因政见不同,只能自认“无才”,不想成为当政者的障碍,得归隐。颔联用两个典故,一个是汉光武帝时,尚子平子女婚嫁后即不问家事出游,后不知所终;一个是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去。以“岂厌早”、“却嫌迟”说明早有归隐之心。颈联转到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的萧瑟,蟋蟀和秋蝉声音凄苦,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反映出作者的心中的悲凉。尾联以隐居生活作结,门庭冷落,无人来往,独步林中,白云相伴,既恬淡,也寂寞。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隐居生活从习惯到完全适应和沉醉。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积雨辋川庄作】就表达了这种心态。此诗写道:“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首联写田家生活,空林烟火,农家早炊,田头野餐,是诗人眼中的人的活动。颔联写自然景色,水田苍茫,夏木幽深,加上白鹭飞行,黄鹂鸣啭,是诗人眼中物的生机。颈联写自己的生活,参木槿而悟人生哲理,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经已厌倦尘世喧嚣,从中自得其乐。尾联用两个典故表明了与世无争的心态,一个是《庄子·寓言》中的故事,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一个是《列子·黄帝》中的故事,海边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当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时,他一到海滨,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人和海鸥的亲密关系。用这两个典故,就是表明自己与世无争,“海鸥”再也无须猜忌自己了。这首诗被看作是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
还有一首【听百舌鸟】,“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网上只有一些字词注释,其寓意未详。有人认为诗带讽刺意味,听到的是百舌鸟叫,喻的是小人得志,围绕在皇帝身边,发出“建章何必听鸣鸡”的感慨。在简书社区中,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怀古的诗,是隐居生活之作,仅仅是对百舌鸟的描写。《淮南子·时则》说有种鸟“能辨反其舌,变易其声,以效百鸟之鸣,故谓百舌。”春始鸣,至五月止。王诗首联写百舌鸟生活在汉宫废墟荒草野花之中。颔联写百舌鸟的活动范围,有的三五成群,有的飞到皇宫花园御苑湖堤上去了。颈联写百舌鸟的声音,到了春天,这种鸟可以发出千百种的声音,并且在拂晓时分最先鸣叫。尾联则以感叹作结,听到它们的叫声,千家万户应该都知道天亮了,建章宫何必再听公鸡打鸣呢?如果没有最后这一句,这首诗似乎带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境,可以说是怀古。但有了最后这一句,其内涵读者则可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如上述喻小人得志;也可以说是讽刺朝庭百官职司混乱,围绕权贵结党营私,越俎代庖、牝鸡司晨,致使忠于职守的耿直官员无用武之地,带有隐居实属无奈之意,发一点不合时宜的牢骚。如何理解,见仁见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野老庚子岁暮
后一篇:答友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