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阅读笔记(四)
古代外放的官员,在政务上往往难有大作为,经常寄情山水或流连于风月场所,饮酒听歌,吟诗作对,自我调适。其作品中也间或有以男女情感作的主题寄以隐喻者。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他在黄州修草房数间,始号“东坡居士”,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浣溪沙》除“游蕲水清泉寺”之外,还有一首从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扩展而成之作。“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1)张词为单调,只有五句,一二句写山前水中的景,三四五句写打鱼的人。苏词将一二句扩展为双调的上片,第一句“西塞山边白鹭飞”,将“前”改为“边”;中间插入“散花洲外片帆微”,作为第二句;原来的“桃花流水鳜鱼肥”变为第三句。如果说张词是一张定格的照片,苏词就是一个移动的镜头,把人视野由点扩展到面,远处的山和鹭,近处的洲和花,水面的帆和鱼,陆续进入画面,如同录像镜头移动。青山、碧水、绿洲,白鹭、鳜鱼、船帆和桃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派田园春光。下片先把张词写渔翁的两个三字句扩展为七字句,把对渔人的描写化为自己的行为,“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最后一句保留,“斜风细雨不须归”。突出自身效法跟随渔翁,雨中捕鱼,乐而忘归,抒发了隐士情怀。张词观景写人,视野集中;苏词以抒情为主,视野更广。从前人作品中,化出不同的感受,抒发不同的情怀,也反映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态,是其“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的观点的写照。
有时苏轼的词也有隐喻的情形,没有依据的时候只能望文生义,依据自己的阅历,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感情色彩及其表达的含意。如“傅粉郎君又粉奴。莫教施粉与施朱。自然冰玉照香酥。
有客能为神女赋,凭君送与雪儿书。梦魂东去觅桑榆。”(19)这首词的创作年代、背景和含义暂时未找到解释,但文字理解上应该没有问题。上片“傅粉郎君又粉奴。莫教施粉与施朱。自然冰玉照香酥”,我认为是以美女口吻,强调不施脂粉,不加雕饰,你看在月色之下美人如玉。下片“有客能为神女赋,凭君送与雪儿书。梦魂东去觅桑榆”,是说虽然有客人如宋玉般高才,能写出神女赋这样的作品,但是雪儿(歌女自称)却喜欢你写给我的书信,连做梦我都想着往你那里去寻找隐逸的生活。这里的隐喻是什么呢?就是表达独立特行,不愿随波逐流,而要保持品行的高洁的意愿。尽管有人吹捧拉拢我,我还是相信你的言行,情愿外放,在桑榆林下寻求心灵的寄托。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从黄州离任去汝州之前,与挚友出游黄州名胜,出入于酒店食家,对饮言欢,感旧抒怀,作《浣溪沙》,流露出归隐之意。“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天。潘郎白璧为谁连。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40)上片用两个典故来为旷达豪饮作辩,“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天。”曹魏时徐邈清廉高洁为官有方,醉中能辩酒之清浊;晋时刘伶纵酒避世,简从陋出,发出“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的酒后豪言。第三句“潘郎白璧为谁连”,则用了同代人潘大临的故事(潘大临夜闻风雨声,欣然而起在壁上题诗,刚写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却被催租人至打断,遂败兴,只有这一句新诗寄给朋友谢逸),说明文思会被“俗气所蔽杀”,只有遇到相知,才会文思泉涌。有的赏析文字说苏轼运用三个历史人物来隐喻三个现实人物,表达向慕贤明,追求旷达的处世观,未见实据。下片是就自己仕途的两难抒发郁闷之情。前两句是困境,“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官场上不得意,蹉跎岁月,无可奈何,白发新添。不如退隐,回归故里。第三句“恨无人借买山钱”,用借不到买山买地的钱来自嘲。道尽回朝不得,隐居不能的无奈。
在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苏轼写下一首《浣溪沙》,题记是“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标明了时间地点和同游者。“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见《苏轼浣溪沙46首》)上片写早春景观。“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清晨风斜雨细,稍带寒意。之后雨收日出,在淡淡的烟雾中,河滩春光明媚,几株岸柳,嫩枝飘逸。“入淮清洛渐漫漫”,看着眼前的淮河渐满,想必流入淮水的洛涧,也应是一片浩茫了。下片写春游野餐。“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对偶句写野餐的简单应时,一盏香茶,一盘春蔬。“午盏”指午茶,宋人习惯煎茶,以雪沫乳花状写煎茶时上浮的白泡。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的嫩茎,是应时菜蔬,故称“春盘”。细微的观察,可见词人的喜悦和闲适。第三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既承接了野餐的简单,也体现了野餐的欢乐情调,更表达了哲理性的人生观。色彩清丽、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雅致的审美趣味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元丰八年,苏轼回朝。元佑年间又几次自请外调,先后出任杭州太守、颍州太守、扬州太守、定州太守。在观赏颍州西湖的荷花时,因感觉寂寥,又写下另一首《浣溪沙》:“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28)上片写在最佳地点时间观赏西湖荷花。“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颍州西湖四周都是垂杨,湖里种满荷花,人称十里荷。而花开最集中,最适宜观赏荷花的地点时间,是在夕阳西下时的南岸画楼,晚霞映照着湖面,荷花更加艳丽。这既对西湖美景的描画,也点明了人的活动和时间地点。下片是对活动内容及其原因的交代,是寂寞和郁闷心情的释放。“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一次赏花饮酒听歌的活动,本应兴高采烈才对。但表面上因为是天气转凉引发寂寞,实际上是连续政见不同导致壮志难酬的无奈和仕途厌倦。如何消磨时间,排遣寂寞和郁闷?只能饮酒赏花听歌了。美好景致和忧伤心情形成强烈反差,深刻反映了仕途不得志官员的心态。
苏轼59岁被流放到当时还被认为瘴疠之乡的岭南。他到惠州不久,就写下一首《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
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33)这首词是词人纵情诗酒的写照,表达了对自由飘逸境界的向往,也用闲适生活作自我安慰,排遣被贬后的郁闷。在一些版本中此词附有题记,是理解这首词的线索:“绍圣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谭汲同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阕。余家近酿,名之曰‘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松黄汤是松花粉制的药汤,有益寿延年之效。万家春是按岭南方法酿造的酒。苏轼就是在品尝这两种具有岭南特色的汤酒时抒发自己的情感。上片前两句用典,第一句“罗袜空飞洛浦尘”,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第二句“锦袍不见谪仙人”,用李白乘月着宫锦袍坐舟夜游典。想起神女轻盈地走在水面上,细细的涟漪如同路面上扬起的尘埃,以及李白身着锦袍坐于船上顺江而下的情景,心中无比神往,但一个“空”、一个“不见”,使松下望江的自己带有几分遗憾。第三句“携壶藉草亦天真”,来一个转折,看看自己,带着酒壶随意地坐在草垫上,得享自然之趣,看来也挺不错的。下片前两句写汤和酒。“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松黄汤里淡黄的花粉,使人联想到它的药效,万家春酒,芳香浓郁,酒糟如雪花浮动在酒上,使人联想到瑞雪后是百姓的春天。于是词人开怀畅饮,带醉而归,“醉归江路野梅新”,忽见江路边上几枝野梅刚刚绽放,更加惬意和喜悦。不管仕途多么艰难曲折,苏轼总是试图用超然的态度来战胜消沉,寻找发现能够给生活带来正能量的事物。后来他甚至以诗明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晚年在居留过的地方游历,回忆往事,虽有惆怅的一面,但总有一种超然洒脱的气度,一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胸怀。这在《浣溪沙·即事》中就有所体现。“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清讴。流年未肯付东流。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43)上片描绘了坐船游江时的情景和愉悦的心情。“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清讴。”词人欣喜地乘坐装饰得像隼一样的游船游江,似曾相识的大鱼是不是记得那清亮的歌声?居然跳过船的栏杆来助兴。“流年未肯付东流”,这么多年过去了,看来我们都不愿意美好的时光似水流逝啊。下片是隐居生活中的自我排解和心理调适。“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篱边有盛开的菊花,就不要惆怅地望着天空了。白云起处的山居,也有亲人朋友的温情陪伴。“挽回霜鬓莫教休”,把白发挽将起来,不要一副颓废的样子,披头散发虚度时光。
苏轼年轻时与几名常州籍的同科进士相约卜居常州的阳羡,中年时在宜兴黄土村买了一份田产,在获赦赴汝州途中,两次上表乞居常州,得到批准后在常州度过短暂的田园生活。后来又在官场几经沉浮,晚年终在常州定居。他所作两首同韵的《浣溪沙》反映的是归隐常州时的心态。第一首“自适”,“倾盖相逢胜白头。故山空复梦松楸。此心安处是菟裘。
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愿为辞社宴春秋。”(41)上片用了程孔倾盖的典故,以及分别作为墓地、归隐地的代称松楸、菟裘,表明了自己的选择。“倾盖相逢胜白头。故山空复梦松楸。”志同道合者一见如故,胜过没有交情的白头之交,隐含着这里有好朋友,故里只有熟人而没有交情;故里的亲人都亡故了,梦中回乡,见到的只是墓地上的松树和楸树,意思是故里回不去了;因此“此心安处是菟裘”,这颗心能够安定下来的地方,便是我告老退隐之处了。下片表明融入乡村的意愿。“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愿为辞社宴春秋。”我老了,拟把剑这种再也用不着的东西卖掉,买牛买地种地为生;就像本来只想讨杯水喝,却意外得到了酒,还能有什么要求呢?我愿意在这里成为大家的邻居(“辞社”有的版本作“同社”),一起参加乡村的春秋祭祀活动。这首词从文字上看比较低调消沉,但仍然反映了苏轼重视志同道合的朋友,融入百姓之间与民同甘共苦,以及超然的生活态度。第二首“寓意”,“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谁怜季子敝貂裘。
愿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岁寒松柏肯惊秋。”(42)则是以秋的萧瑟形容退隐后的生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上片把秋的萧瑟与退隐后的清冷联系起来。首句“炙手无人傍屋头”,化用白居易“昨日屋头堪炙手”句,远离了权势官场,自然是门庭冷落。次句“萧萧晚雨脱梧楸”是秋景,在傍晚的萧瑟秋雨中,梧桐和楸树叶子飘落,与门庭冷落正相呼应。第三句“谁怜季子敝貂裘”用典(苏秦早年外出游说,黄金耗尽穷困而归,家人皆耻笑之),落魄之人又有谁同情呢?下片表达虽然退隐,但处之泰然的心态。首句“愿我已无当世望”,是说虽然我已经老去,不能再成就什么大事;次句“似君须向古人求”是勉励朋友向古人学习;学什么呢?第三句“岁寒松柏肯惊秋”说出其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秋天的萧瑟又有什么可怕呢?尽管世道沧桑、仕途不顺,还应坚持正道,体现品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