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阅读笔记(三)
苏轼为人胸襟坦荡,善于因缘自适。他一生多次被贬谪或要求外放,期间远离家乡亲人,其环境难免清凄孤寂,但他总是保持乐观豁达、豪放不羁的本色。
苏轼作为著名的文人和流放的官员,他的朋友也多是迁客骚人,聚少离多,离别时不免惺惺相惜。正如王勃所写,“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相似的情景,多情善感的苏轼,其情感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宋神宗元丰元年秋天,苏轼在徐州送别好友颜复、梁先时,作《浣溪沙》一首。“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47)这首送别之作大半篇幅写景记事,寓离愁别绪于眼前景色之中。上片先写眼前景物,“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残阳夕照,如时隐时现的丽人临溪梳妆,不时有薄云飘过,带来零星小雨,路面不算泥泞。最后点出事由和地点,“送君何处古台西”,我们就在这古台(戏马台)西边话别了。下片进一步以景色的凄迷来表现人的情感。“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昨夜一场秋雨,干涸的池沼又蓄满了水,黄莺傍晚的啼叫声从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然后点出送别时人的感受,“行人肠断草凄迷”,前方路上连片的将近枯黄的野草,带给人无限的伤感。词人用几近白描的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视野,绘出了一幅秋景长卷,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突出伤别之情。
宋神宗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颓废,在与朋友交游之际,仍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元丰五年春三月,苏轼与朋友同游时作了一首《浣溪沙》,副题为“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51)这是一首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上片三句,写游寺路上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是洁净的沙路,与其他地方有水就粘糊糊的泥路大不相同。在傍晚潇潇细雨中,传来杜鹃鸟的声声啼叫。这一切如诗如画,充满生机,也反映了词人愉悦的心情。下片触景生情,抒发人生哲思。前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人无再少时是自然规律,但是自强不息的人,却能再次焕发青春;就像水向东流是一般规律,寺门前的溪水却因特殊的地势向西流去一样。第三句以勉励作结,“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像古人一样,用“白发”、“黄鸡”来比喻韶华不再,感伤迟暮,而要对生活、对未来保持向往和追求,自强不息。这首词很好地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性格,经常被老而未退的现代人引用。
宋哲宗元佑四年,时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期间的苏轼在重阳节写下二首同韵《浣溪沙》。其一是“珠桧丝杉冷欲霜。山城歌舞助凄凉。且餐山色饮湖光。
共挽朱轓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不知明日为谁黄。”(17)上片清冷凄凉的意境表达得很清楚。“珠桧丝杉冷欲霜。山城歌舞助凄凉。且餐山色饮湖光。”在这登高会友赏菊的重阳佳节,植物给词人的感觉是冰冷的,音乐歌舞都因心境而带悲凉之意,还是对着湖光山色就餐喝酒吧。下片是留客与感叹。“共挽朱轓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不知明日为谁黄。”贵客在大家共挽之下勉强停留半日,菊花还没有开,摘其嫩芽以应重阳之景,即使明日便开,客人已经走了,乃有不知明日菊花为谁开之叹。这首词情感主调偏冷。但从其二来看,“霜鬓真堪插拒霜。哀弦危柱作伊凉。暂时流转为风光。
未遣清尊空北海,莫因长笛赋山阳。金钗玉腕泻鹅黄。”(18)则格调为之一变。此词因用典现代人较难读懂,其大意是:不要因菊花未开,“强揉青蕊”而不快,斑白头发应该插的是木芙蓉花;乐器幽咽地弹奏“伊州”、“凉州”二曲,不如转为观看秀色可餐的湖光山色。要像孔融那样豪爽好客,尊中酒不空;虽然闻笛,也不要像向秀那样就作赋思旧,就让陪伴的美女大杯斟酒吧!(苏轼另有“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的词句,在他的表达中,“鹅黄”是一种高粱酒,“泻鹅黄”指的就是斟酒)。也就是要超脱于境遇的凄清,保持乐观的心态。
宋哲宗元祐六年,苏轼的同年进士叶温叟由两浙路转运副使调任主客郎中,身在杭州的苏轼为其送行,写下《浣溪沙》一首,副题为“送叶淳老”。“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48)完全没有景的描写,没有辞藻堆砌,只有充满感情的陈述,词句明白如话。上片首句“阳羡姑苏已买田”讲一个事实,即两人都在苏州附近买田,即在此定居的志趣相同。第二句“相逢谁信是前缘”,是用否定语句形式来表达二人在杭州相逢是缘份。第三句“莫教便唱水如天”,化用唐代赵嘏《江楼感旧》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谓不要这么快就唱起感叹故人分离的诗歌。下片这种难舍之情用设想或幻想的安排表达出来。“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设想自己去担任洞霄宫修行,叶温叟来作杭州太守,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末句“西湖知有几同年”感叹人资历相同、志同道合的知己实在太少了,充分表达了对叶温叟的深情厚谊。
在外放的生涯中他没有沉沦,不甘就此老去,而是希望有朝一日还能成就一番事业,当看到象征青春美好的景物就会触发其壮心豪情。例如看到美丽的花,他就觉得“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于是又有了两首同韵的《浣溪沙》。其一,“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采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赬。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卿。”(20)上片是咏花也是自咏。“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采发春荣。”咏的是伽花,古今花名会有区别,伽花是那伽花还是另一种花不太清楚,360百科注释是那伽花,引用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的释义:那伽花,状如三春无叶花,色白心黄,六瓣,出舶上。“出舶上”也就是外国输入的花。如果伽花就是色白心黄的那伽花,能引起虽然两鬓及胡子斑白心中却未曾有老的恐惧的联想,也就不奇怪了。当花开繁茂的情景代表着春天,也使人联想到虽然须发斑白,心态却似青春年少之时。想到这里,“羞颜未醉已先赬”,虽然酒还未醉,脸先红了。下片是感叹也是自励。“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卿。”不要再因时光流逝而自怨自艾,且把张、殷两位老友叫上一起观赏,看到有人归去自然也就想到了老朋友你。其二,“料峭东风翠幕惊。云何不饮对公荣。水晶盘莹玉鳞赪。
花影莫孤三夜月,朱颜未称五年兄。翰林子墨主人卿。”(21)上片是描述赏花的情景。“料峭东风翠幕惊。云何不饮对公荣。水晶盘莹玉鳞赪。”微寒的东风把绿色的帘幕吹动,盛开的花对着你,为什么不喝酒呢,你看那花开得洁白晶莹还有红色的花蕊。下片是倾诉离情,劝老友不负韶华。“花影莫孤三夜月,朱颜未称五年兄。翰林子墨主人卿。”即使是三月的夜里,也不要错过盛开的春花,你我已经五年未见面了,你可是文采斐然的大家啊!也就是期待对方有好的作品问世。
虽然因为政见的不同,在官场上屡受排挤,产生失意和归隐的念头。但渴望受到重视,成就一番事业的壮志始终未能放下。在遇到好友或相熟的官员得到皇帝召见任用的时候,诗词字里行间就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来。任职左藏(将官名)的梁交是苏轼兄弟的朋友,文武兼备。苏轼在徐州为梁交送行,写下《浣溪沙》一首,副题是“彭门送梁左藏”,“惟见眉间一点黄。诏书催发羽书忙。从教娇泪洗红妆。
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归来衫袖有天香。”(30)上片写梁交应诏赴京。首先打趣对方喜事将临,“惟见眉间一点黄”,因为民间有“眉间一点黄”象征喜事的说法。次句点出喜从何来,“诏书催发羽书忙”,原来皇帝颁诏书召其进京,同时收到军中紧急文书。第三句却又从喜转谑,“从教娇泪洗红妆”,就怕你家佳人伤心,以泪洗面了,带有老朋友之间戏谑的性质。同时借此表达惜别情意。下片是对梁交的赞美和祝福。“上殿云霄生羽翼”,官员奉急诏赴京而且是军国大事,其施展抱负的时候到了,上殿面君如凤凰展翅一举凌云。“论兵齿颊带风霜”,陈述军事方略时气挟风霜,切中要害。“归来衫袖有天香”,他日归来时,衣服上还留有在宫殿上熏染的香气。表达了对此行功成圆满的祝福,也隐含了对朋友难得机会的钦羡。
苏轼对老友不但不吝赞美之辞,在遇到挫折时,也能用豁达的人生态度劝慰和互勉。《浣溪沙·忆旧》一词写道,“长记鸣琴子溅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沈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31)上片是对壮志未酬的惆怅,“长记鸣琴子溅堂。朱颜绿发映垂杨。”用鸣琴治亶的典故,追忆年青时像宓子贱那样,通过选贤任能,依靠人才,身不下堂,鸣琴而治,那时的青春颜容和乌黑头发映照着垂杨还历历在目。“如今秋鬓数茎霜”,而今韶华已逝,已有好些白发了。下片是感叹人在宦海,身不由己,但求无愧于心。“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沈闲事莫思量”。朋友之间的离离合合如在梦中,仕途进退得失这等无法把握的事情就别去想它了。“仲卿终不避桐乡”,想想朱仲卿归葬桐乡的典故吧(朱邑字仲卿,在桐乡治理有方,于民有恩,受到当地吏民爱敬,临终时嘱其子将其葬于桐乡。“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在我们治理过的地方,吏民应该会记得我们。这种劝慰和互勉,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友人梅庭老到上党任学官,苏轼写下《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见《苏轼浣溪沙46首》)上片前两句“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摹想别后友人的景况,冒雪前行,雪飘衣襟,高处回首,看曾经逗留之吴地。友人会有什么感慨呢?第三句“不应弹铗为无鱼”,以否定之否定的语气,用了孟尝君食客冯谖弹剑作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的典故,认为友人不会嫌学官待遇低而归来。下片对偶句“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把上党地理位置重要、友人才德兼备作为对比因素,进一步赞扬友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第三句“时平不用鲁连书”,活用鲁仲连义不帝秦和修书劝燕将都不居功的典故,为梅庭老暂时没有受到重用而开解。因为时代承平,即使有奇谋妙策,也没有用的地方。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又是对其生不逢时表示同情。可以看得出,苏轼不仅自己乐观旷达,而且以自己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友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