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阅读笔记(一)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入中吕宫或黄钟宫。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七字一句,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亦三句,两平韵,前二句用对偶句。此调音节明快,婉约、豪放两派词人都常用。唐五代文人词主题多言闺情、相思,用语绮艳,风格婉转含蓄。宋代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题材广博宽泛,风格则有低回婉转与欢快灵动之两端。《诗词名句网》“苏轼诗词全集”中收集其诗词3460首(可能有重复收集者,如序号50、115与24重,116与25重,也有人认为苏轼一生创作的诗词留存2700多首),其中《浣溪沙》词便有46首之多,可见其喜见乐用此词牌。要读懂苏轼,不妨先读读这46首《浣溪沙》。
苏轼诗词以豪放风格著称,但他的《浣溪沙》词,主题也有亲情、乡愁,闺情、相思,风格婉转含蓄者。《诗词名句网》排列的第一首《浣溪沙》(编辑序号为10,以下同版者只标序号),“风卷珠帘自上钩。萧萧乱叶报新秋。独携纤手上高楼。
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当户照绸缪。香生雾縠见纤柔。”便是闺情词,且行文浪漫温馨。从内容上看,应是苏轼年轻时的作品,网上查询未见背景介绍及解读赏析。但此词行文如话,一般不会有阅读障碍。词的主题虽然是闺情,却一反古人落叶悲愁的传统,通过人的感受活动,把秋天写得无比温馨。上片写秋景叙登楼,“风卷珠帘自上钩。萧萧乱叶报新秋”,两句都是写秋风,珠帘飘动上钩,树叶萧瑟乱摇,生动描写了初秋风中景象。末句“独携纤手上高楼”,转到人的活动。在秋凉初起的时节,携着妻子的“纤手”登楼观景,是多么浪漫温馨的感受和活动啊!下片是在楼上所见所思。所见为月亮和星空,“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当户照绸缪。”首句将月拟人,上弦月未满,诗人却认为是月亮舒展其窈窕身形;次句写灿烂星空,则活用《诗经》之《唐风·绸缪》,以三星在天,良人在侧的画面,突出夫妻恩爱。末句转到写人“香生雾縠见纤柔”透过轻纱般的薄雾,闻着妻子的体香,倍觉温柔可爱。作者对天气变化虽然敏感,观察入微,却得出与众不同的个人主观感受,其豪放潇洒与对妻子的温情脉脉有机统一,跃然纸上。
宋仁宗嘉祐四年,24岁丁忧服满的苏轼,自故乡四川眉山沿长江返回朝堂,至荆州之前,见长江两岸深秋季节的景色,触景生情作《浣溪沙》一首,抒发游子对故乡的不舍。“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46)上片描写长江沿岸的深秋景色。“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苍翠山色连绵扩展,像浸入五彩晚霞之中;江面上虽然没有风,但湍急的江流仍然翻起白色的浪花(有赏析文把此句解析为“湘川的秋风寂静不动,茂盛的菊花正绽苞开放”,江上如何绽开菊花,想不明白。似解为浪花较合情理。)“远林屋散尚啼鸦。”远处树丛中偶尔散落着几间房舍,还可以听到晚鸦归巢时的啼叫。这些秋景,带给人萧瑟寂寥的感受,自然勾起游子的乡愁。下片是乡愁的抒发。“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带醉入睡,却在梦中忆起故乡。醒来之后遥望南方(眉山在荆州之西南),也不知离开故乡多远了,母亲长眠的故乡似远在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看那皓月当空,延绵千里的江岸沙滩都笼罩在月光之中。此情此景令人黯然神伤。词以“望”为“眼”,远望山色晚霞,近望江波林舍,酒醒后南望故园,层层递进,思乡之念,低回婉转,悠悠绵长。
苏轼不仅能于萧瑟秋风中抒发温情,也能用生机勃勃的春色反衬自己的思念和落寞。苏轼夫妻感情很好。治平二年,他的妻子王弗逝世。次年春,30岁的苏轼作了一首《浣溪沙》怀念妻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32)上片以明快的春天背景反衬自己病后羸弱和心情沉郁。“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春天风和日暖,柳絮贴水飘移。雨后初晴,归来的燕子争先恐后从池边衔泥,飞向馆舍屋檐筑巢。“沈郎多病不胜衣。”面对盎然春意,自己却弱不禁风,如多病的沈约,连身上的衣服都感到太重。为下片抒发思念之情作了多重铺垫。下片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和民间对鹧鸪叫声的寄意,“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沙洲上没有看到传书的鸿雁,竹林里挽留人的鹧鸪啼叫声声入耳。春色依旧,伊人何在?“此情惟有落花知。”也许只有飘零的落花,才能理解我对你的无限思念了。从以上两首词看,年轻时的苏轼,也有温情脉脉、内心柔软的一面。
还有一首以闺情主题,却一反幽怨风格,写得轻松活泼者,没有收入全集,而见于《苏轼浣溪沙46首》。“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道字娇讹苦未成。”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不会是梦见情郎吧?为何晨起迟迟云鬟半偏呢?将少女怀春写得若有若无,慵懒娇羞之态尽显。下片通过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姑娘白天在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有如春燕。晚上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而不闻。“困人天气近清明。”用时近清明的春困,来解释少女白昼酣眠,避免了明说的尴尬和浅薄。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网上赏析文认为这首词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
古代文人宦游在外,从外地再回家乡,往往经年累月,每逢节日,思乡怀旧是常态。神宗熙宁七年,苏轼从杭州移密州,与杨绘(元素)分别时,作了两首《浣溪沙》,就是重阳思亲怀旧之作。一首副题为“菊节”,“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26)上片渲染节日的氛围衬托内心的凄清。“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以高楼若隐若现地出现在紫气弥漫的青山之中,来指代重阳登高聚会;以良辰乐事难全来概括自古以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以同时存在的规律。“感时怀旧独凄然。”自己因政见不合,难以舒展抱负而外放,在节日到来大家庆会之际,更加怀念亲人,不舍志同道合的好友,却难以明说,只有独自伤心。下片是别后岁月的描述和感慨,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以“璧月琼枝”状写夜色幽美,以“空夜夜”形容自己的孤独;以“菊花人貌”来象征岁月的流逝和人的变化,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不知来岁与谁看。”今年在此聚会看花,明年又焉知与谁一起看花?词人发出的感慨,表达出人生无常、身不由己的惆怅。另一首副题是“重九旧韵”,写于次日。“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仔细更重看。”(34)除与“菊节”同韵外,在风格上有很大区别,不再写景,而是指事,直抒胸臆。“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上片首句称赞友人席间的词作如阳春白雪一般清妙,次句抒发对志同道合、才识两全的友人的喜欢。“异乡风景却依然。”第三句说任职地与故乡的节令风光没什么区别,以“异乡”暗指同乡关系,表明在重阳日与同乡相会感到亲切。下片直写离愁别绪。“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短暂的相聚能有多少日子,分手之后也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充满相逢短暂、后会难期的惆怅。末句“茱萸仔细更重看”,暗用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的诗意,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挚感情。
苏轼在杭州湖州任职期间,因与归隐苏州的原黄州太守闾丘孝终及任杭州通判的苏州人梅子明有较深的友谊,多次到苏州,游虎丘,访闾邱,留下不少诗词和条幅。他与定慧禅院的禅师、阊门的有名歌妓都有交往,还为歌妓写下一首《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苏轼的一首《浣溪沙》可能也是写给这位姑娘的。“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
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夜阑相对梦魂间。”(29)这首词也找不到注释文字,但文字理解应该没有困难。上片写久别重逢。“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打上次离开姑苏已过四年了,还记得那年你在秋风初起时在码头送我离开,如今又在此见到美丽的你。下片感叹岁月流逝双方容颜的差异,表达思念之情。“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光阴荏苒,不须时间催人,我已头发斑白,但是你的容颜依旧如春天的杏花般娇嫩。“夜阑相对梦魂间”,我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梦中与你相会。对待歌妓,苏轼与风流文人的最大区别,就是限于诗词歌赋和精神上的交流,将其视为自己沦落天涯时的知音,比趋炎附势的小人更值得交往,唱酬文字总是诚而不伪,乐而不淫。
宋哲宗元祐六年四月。苏轼自杭州还朝,途经扬州,时近黄昏,词兴大发,作了一首《浣溪沙》:“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夕阳虽好近黄昏。
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几时归去不销魂。”(27)单从文字来看,写的是情人幽会难舍难分。上片寓情于景。“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装饰华美的马车停在桃李溪边,幽静无人,在鹧鸪声声中频频斟酒以致酒尊清空。这真是美好的时光,可惜的是黄昏已近。“夕阳虽好近黄昏”,化用了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既是实景,又蕴含情人之间的难舍难分。下片借景抒情。“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体香还留在衣裳上,赠予的饰物还留在臂上,那溪水与溪边的芳草、天上的明月和淡淡的白云,这景色是多么美好。“几时归去不销魂。”什么时候归去才不会伤感呢?直接抒发了难舍难分的感情。通篇写景,又句句是情。情景交融,辞简意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