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看完这篇秘籍,加拿大医学院硕士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然而,来自广州中山大学优秀的余同学,本科环境科学专业,GPA3.6,GRE319,托福106,在工作室协助之下,被UBC大学的职业和环境卫生研究型硕士,麦吉尔大学的职业卫生授课型硕士双双录取,两个专业均在大学医学院之下。
这是千百渡工作室自2009年成立以来第1个医学院申请成功案例,之前从来没有去触碰过的一个新的专业领域,这个结果让我们非常欣喜,要感谢我们工作室的幕后英雄文案盛老师,还有感谢来自广州的小余一家对工作室团队的信任和配合。
http://s10/mw690/006ENJdczy7kOpSfnsJ99&690
小余今天能够手握两所名校医学院的OFFER,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工作室创始人&资深留学顾问钱老师和资深文案盛老师也非常愿意和大家来一起分享小余同学申请背后的故事。
以下为分享内容整理。友情提醒,本文篇幅较长,看完约需15分钟。
结缘千百渡
钱老师分享:
和众多千百渡工作室的异地客户一样,小余妈妈是去年通过朋友推荐认识我们的,当时家长在广州找了一家留学机构申请美国硕士,小余想法有变化倾向于加拿大,因此退掉合同委托千百渡来申请美加硕士,以加拿大为主。
因为是朋友介绍,余妈妈非常信任我们,对我们工作室的微信群活动也一直在默默关注,唯一的顾虑是担心他们在外地,和老师沟通这块不能面对面。事实和录取结果证明,这个顾虑是多余的。
我记忆犹新的是,余妈妈说了一句话,如果决定委托工作室,就绝对信任几个老师,也尽力配合。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和异地家长互相配合最重要的基础。
总体来说,研究型硕士申请难度比授课型大,除了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学术背景和成绩优势之外,一般需要和教授supervisor提前套磁,如果没有教授接收,则不能提交申请。很多选择加拿大读硕的学生目标是就业移民,所以选择就业为主的授课型硕士课程,更加符合留学目的。当然具体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选择,最重要是明确自己的未来目标。
加拿大硕士的录取,和美国硕士相比因为学校数量少,专业少,僧多粥少,竞争相对更激烈,尤其是研究型硕士难度更大。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加拿大硕士的基本录取要求:
1. 大学GPA(建议不低于3.0/80)
2. TOEFL/IETLTS(二选一即可,建议IELTS
3.
GRE/GMAT(看各大学要求而定,不是强制的)
4. 相关的实习科研活动背景
5. 文书:CV, 2-3个推荐信,PS(个人陈述),其它文书(Writing Sample,研究型需要套磁信等)
6. 视频面试(部分学校要求)
小余的留学规划
接下来回顾一下小余的申请案例,我们帮助小余做了什么?
01
根据留学目的,明确申请学历和专业方向
直博还是申硕?
和小余沟通之后,小余本科成绩优异,国内重点大学,GPA3.6,也有几次含金量高的实习和科研项目。他的留学目标是在加拿大就业移民,也有读博的意愿但是没有完全考虑好。
鉴于小余的想法,我们既要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也要考虑到以后继续读博的可能性,因此,不建议直接读博,在北美博士找工作比硕士难很多,路太窄。申请研究型为主的硕士,进可攻退可守,硕士读完后可以选择就业,如想走学术,也可以选择继续读博。
申请专业方向?
小余本科所学的环境科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内容很广: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等学科知识。因此,在申请专业上,可以靠的相关方向也比较多。
小余自己不是很想继续学环境,从就业移民的角度,他一开始提出商科和计算机这两个就业热门专业,但是我们分析下来,按照小余的环境专业本科,所修的商科计算机基础课程非常有限,而且他准备的两次实习都是和环境相关的,去申请这两个跨度比较大的专业,没有任何优势。因此建议还是围绕本专业相关的三大专业方向:工程(土木工程和生化),理科(生物化学方向)医学院(健康卫生相关)。
推荐这三个专业方向的理由如下:
1.
2. 医学院是小余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医学院的硕士,竞争非常激烈,尤其对于国际学生位置寥寥无几,如果能够进去,未来就业是非常好的。我们当时是有些忐忑的,因为知道它的难度也从来没有申请过,小余妈妈也做好万一不录取下一次再申请的打算。
3. 理科(生物化学统计方向)这个方向我们并不是特别推荐,纯科学专业,相对路窄工作难找,通常只能继续读博,只是把它作为备选专业。
02
标化成绩的目标及时间安排
参考小余在中山大学的优异成绩以及已有的实习和科研,我们给小余的考试目标是:
共计参加托福考试4次,最早一次78,2017年4月份86,9月95,11月106。
GRE考试共计2次:2017年10月310,12月319 。
在2017年4月-12月,8个月左右时间,托福从86一步步冲到106, GRE 在短短几个月的准备2次到319,而且一考数学就是满分,这不是一般学生可以做到的。
因此,小余是一个确定目标后,行动力和学习爆发力超强的学生,表现真的让人刮目相看。当然这个过程也非常辛苦,集中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段时间是最忙碌最关键的时候,还要准备学校的毕业设计,实习,了解大学和专业信息,启动申请文书写作等等,建议大家不要效仿,留学能早就提早来规划,各项考试争取在大三结束前达标。这样大三暑假和大四都可以集中集中精力配合申请以及实习等工作。
03
实习科研活动上的建议
小余同学在实习科研这块的准备上自己功课做的很棒。在大二开始就参加了当地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实习,大三和教授带的一位博士生共同完成了一个项目,在植物修复的国际期刊发表署名论文。小余妈妈当时提出是否还需要增加别的实习或者科研提升背景。我们认为已经大三快结束了,接下来标化还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已有的经历含金量很高,不建议再增加,重心集中放标化上。
04
申请方案上的建议
结合申请的三大方向
我们和小余妈妈共同锁定加拿大几所医博类理工科优势强的院校: UBC, 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阿尔伯塔大学。
申请类型
考虑到研究型硕士录取的难度,建议做好保险方案,以研究型为主,授课型为辅。不同的大学和专业,对于这两类申请流程不尽相同,具体细节盛老师后面会提到。
钱老师分享:
各位对于小余UBC录取的职业和环境卫生专业,应该不是特别了解,在此做个简单介绍。
http://s5/mw690/006ENJdczy7kOqgVToM54&690
这个是UBC的OFFER,专业名称
它是在医学院下的,专业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它在录取之后可以自由选择两个方向,project或者thesis,如果选project,是有coop带薪实习的,选thesis是更加辛苦一点,要自己主导研究。不管选哪个,就业时竞争力和继续读博都是没问题的,对小余来说选择余地很大。
根据官方数据,这个专业2017年一共只录取12个学生,录取难度可想而知。该专业的收入也非常丰厚,2010年职业卫生行业硕士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已经是9万加币,在加拿大属于高新职业了。就业面非常广:31%就职于政府部门,25%教育行机构,私人企业占21%,咨询行业占15%, 其它行业8%。
以上来自UBC官网的就业方向具体介绍,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留学专业。
文案申请中的要点和建议
盛老师分享:
01
多专业申请
钱老师已经提了关于余同学专业选择的三大方向这一块,我这里还想更细地说一下。
选择专业是申请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加拿大大学的申请难度很大,为了能够给申请增加更加多的成功率,我们需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本科专业,并且仔细比较加拿大大学所提供的专业。在我们比较熟悉的传统专业之外,其实还有很多专业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也可能是匹配的,甚至是比较传统专业更新更利于找工作的。所以我们要思路开阔一些,多做一些调查研究,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的专业。
余同学的本科专业是环境科学,我们都知道环境科学是一个涉及比较广泛的专业,而加拿大环境科学这个硕士是几乎没有一个大学有的,这也导致了他的专业到底和什么专业是最对口的很难以判断。而学校网站上提供的信息也是比较有限的。在和余同学和余同学的妈妈多次讨论了解清楚他们的背景和未来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后,决定了钱老师所说的这三个大方向进行争取——科学,工程和医学。
交叉科学能够申请更多方向的专业,更多的选择,这是一个优势。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考虑一个劣势,就是交叉科学的背景匹配度就会比本专业的学生更低。当和本专业学生竞争的时候,即使GPA一样,有研究背景或者有更高的标化,但是还是很困难因为在本科背景上不够匹配而没有被选中。这种情况在申请加拿大学校时体现的尤为明显,相对来说,根据过去的申请经验,美国在专业匹配度这方面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
我们所选择的三个方向,科学主要是纯科学方向,比如化学生物,化学之一类。工程主要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医药工程。医学主要是环境卫生,公共健康。再根据每个学校对于专业的要求进行筛选。有一些专业,特别是生物,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还需要学生GRE subject的生物成绩。或者一些专业对于修过什么课有非常具体和严格的要求。最终适合申请的专业方向差不多有5-6个。
就一个学生来说,申请方向已经是我们所接触过的最多的了。加拿大的学校大都可以多专业申请,并且每个专业分别审核分别出结果。我们需要密切注意每个专业的要求,需要提交的材料,是否需要套磁,截止日期等等。这个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为了能够有好的申请结果,我们大家都全力以赴。
02
选择学校
必须要说,加拿大的研究型硕士无弱校,就算是再强背景的学生,也无法肯定一定能录取某一个学校。即便是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名气的学校,申请的难度同样很大,同样没有必中的把握。在余同学的选校上,因为余同学本身就就读于名校中山大学,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各方面都非常强,我们把目标就主要定在了医博类的前三名,我们称为大三所,麦吉尔,多大和UBC。他们不论专业丰富程度,研究实力,地理位置,国内外知名度都是极高的,对于想要留在加拿大这个目标是最有可能达成的。当然也意味着我们将面临着更大的竞争,不仅是来自国际学生,还有来自加拿大当地的学生。
我们在每个学校选择了3-6个专业,主要是以医学院和工程学院为主,为了能够增加录取的几率,我们研究型和授课型同时申请。每个学校和专业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有不同,比如麦基尔是分别申请的,而多大的土木工程是需要在申请研究型时备注同时也考虑授课型,然后等研究型的审核完成,再进行授课型的审核,而化学工程却是要分开申请的。这一些细节都需要和学校进行沟通确认。针对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进行不同的操作。
除了大三所以外,我们还申请了阿尔伯塔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这两所大学本身实力也非常强,医博类的第五和第六,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也非常清楚,可能他们的名气和地理位置等不是最理想的,但是绝对不是容易申的学校。加拿大的研究型硕士是无法拿某所学校作为保底的。他们每个专业的录取人数都非常有限,精挑细选,因为每年一起竞争的学生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很有可能非常优秀的学生也会一所学校都没有能录取。
03
专业要求--不要被最低要求迷惑
有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加拿大的学校并不难啊,你看她们的要求都不高,托福有些甚至不到90,GRE大部分专业都不需要。我在这里想提醒大家一句,不要因为他们的最低要求看似不高,所以觉得符合了要求就能够被录取。最低要求仅仅是一个申请的门槛,绝不是一个录取的标准。综合许多因素来看,真正能录取的学生一定是在综合上再这个领域很优秀的,而不会因为一个托福考得好,或者有一个出色的研究背景就一定能成功。特别是那一些必须要有教授录取的,有可能仅仅因为面试的时候大家交流得感觉不好就不录取你了。
我们在申请的时候,也是发觉许多让人感觉应该很高要求的专业,申请要求并不高,比如工程或者是医学院的专业。还要指出的就是工程类的专业在背景上的要求是比其他理科甚至医学院下的专业都更苛刻,特别指出要有工程类的背景。我还打电话向学校询问了关于背景的要求,他们对于成绩单上物理工程类的课程是要求很严格的,如果不是工程类,要申MASc也就是应用科学的工程硕士,几乎是没有可能成功的。
04
申请的过程
我非常不建议如此晚再开始准备,一方面时间过于仓促,如果没有能够达到理想的成绩,可能就导致了整个申请的失败。一方面,因为这也牺牲了其他的时间,查看专业学校,教授,套磁,文书等。我们时间和精力一共就只有这一些,在大四上,我们应该把所有的课余时间投入到学校的申请中去。
余同学的申请涉及的专业非常多,所以每一个专业文书都需要做不同的调整,每个专业对于PS篇幅也有不同的要求。余同学的妈妈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料,而我和余同学也通过电话的形式,进行了多次的头脑风暴和详细交流挖掘,为了能够把他在学习、研究、实习中的那一些有价值的点,特殊的经历、能力和感受捕捉下来,能在PS中充分地体现CV上无法体现出的鲜活的形象,把他出色的学习能力、思考、科研能力、领导力、应对变化的能力都有说服力地展现。还要能够清楚地表达出对于学校和专业的兴趣和研究的方向等。让学校能感受到你对这份申请的认真程度。
余同学背景很出色,参与的科研活动很多,还有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他的两次实习都是和专业相关的,非常有质量。能够很好地展现他们,为录取添了不少力。
还有余同学的推荐信,推荐信的质量也是举足轻重的,和自己接触时间比较长的老师,毕业论文的导师,科研活动的监督老师,实习项目的经理,一方面推荐人自己的职称位置很重要,一方面和申请者的关系也非常重要。能够有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推荐,和学生的CV、PS能够做到相辅相成,帮助把学生的实力和背景更全面地展现。哪一个的作用都不能轻视。
比较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的限制,我们在这次申请中,对于研究型硕士的套磁没有能进行得很完全。现在很多的专业都可以在锁定导师之前就进行申请,或者可以在申请之后再和导师套磁,但是我建议套磁无论如何还是要尽早尽快地去做。为了能够增加在导师眼里的曝光度,对于研究型硕士的录取还是至关重要的。套磁最好能够在大四上开始一直到结果出之前,都可以进行。套磁信要能够清晰简单的展现自己,也要包括导师的信息,比如感兴趣的方向,或者一些比较特别的联系点。
我还想提的是,对于那些有考虑扩大自己申请方向的学生,如果本科是理科的,缺少一些工程或者其他方面的背景,可以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在网上选修课程,有许多英美加澳大学都提供了这一类课程,短的几周,长的是几个月甚至一年,都可能有证书,这样可以弥补自己专业上的单面性。
05
和学校的交流非常重要
每个学校的设置都很复杂,很多信息在网站上是没有列的很细的,这时候就要尽可能多地主动和学校交流,问问题,有一些学校可能回复得很慢,或者是很官方,那也可以打电话和学校进行询问,为的是能更早更清楚地了解到专业的申请信息。
学校对于一些申请上有可能有变化或者变动的,比如我们已经申请研究型的,学校会建议学生再考虑申请授课型,甚至会我们延后截止日期。注重和学校的积极沟通,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第一手的资源,应变各种情况。
06
录取的结果
确实不像申请美国硕士经常看到的辉煌,加拿大理工科的录取,一直都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也一直都非常的担心。
当我们拿到UBC这份沉甸甸的offer的时候,真的是充满了惊喜。职业与环境卫生硕士,COOP和研究型可以自由选择,无论是课程质量,学费,就业发展都是非常理想的。之后我们还拿到了麦基尔的职业健康授课型硕士offer。
当然我们收到拒信的时候也是倍受打击的,工程方面几乎全军覆没,麦马和阿尔伯塔也没有能够录取。这也是再次验证了加拿大硕士的难度之大,竞争之激烈,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各种学生,无论是不是我们自己操作的学生,申请加拿大的理工研究型硕士,基本没有能够同时拿到两个offer的。还有一些专业结果没有出,我们还在等待当中。
07
虽然异地,配合默契
我想特别说一下,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余同学和余同学妈妈对我们的信任和配合。
余同学能够在完成学业和标化的同时,非常好地配合文书写作,申请递交等等的工作,而余同学的妈妈更是非常配合也非常理解我们的工作,无论是查看学校的专业信息,教授信息,和我们的积极交流,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感谢,都让我们非常敬佩。
这也让我们感觉到了余同学一家非常好的家教和品格。能够认识你们,我感到非常荣幸。在之后的选课,宿舍等等环节,我们也都会协助完成。
钱老师分享:
根据小余同学的申请案例,我想对于申请加拿大硕士同学做几点建议。
01
申请专业对口很重要
加拿大的工程专业,大部分需要工程背景,如果非工程背景,学校要根据成绩单再另外审核是否符合申请要求,可想而知,即便是符合申请要求,竞争力比本科就是工程的学生一定要弱一些。
02
标化尽早做准备
我认为小余同学如果早点准备, GRE完全可以预留更多时间来准备,也许成绩可以更有竞争力,突破320
03
医学院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再是禁区
如果本科有生物化学等相关背景并且未来希望从事医学行业的同学都可以考虑申请(除临床以外)。从目前健康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就业,公共健康公共卫生相关的人才都是是非常抢手的,回报也相应丰厚。
当事人有话说
From小余妈妈:
有时我都感觉很庆幸,当时在确定申请的时候,因为孩子一直喜欢医学,我们也想在医学院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方向是比较接近的专业,而目前拿到的方向既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也是他专业对口的,而被我们无意中选到,偶然找到了这个方向。也算满足了他进入医学院的心愿。
01
关于专业选择
为此也要着重感谢盛老师,在当时选择学校和申请方向的时候,和我们一起花心思比较,分析,列出及其细致的学校和专业申请表,
02
关于选中介
在确定是否由工作室做我们的申请之前,我和工作室的钱老师联系了有将近半年,一直担心孩子在广州,作为异地学生和家长,无法和申请老师面对面沟通交流。也去了好几家大的机构咨询了解过。期间钱老师多次非常耐心的解答我的疑惑,通过微信,电话等等方式,向我介绍,从留学国家安全性,学校性价比,录取要求,生活便利与否等等方面,可以说不厌其烦,而且专业,可以感觉得到钱老师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申请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渐渐消除了我的顾虑。
03
关于申请文书
文书申请对学生的学校申请和录取意义非凡。好的文书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的特点和专长。申请大学,本来就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如何最好的体现每个孩子的特质,根据每个学生个体,通过在交流中和学生提供的素材中挖掘出闪光点,对素材的提炼,文书打磨显得极其重要。盛老师在多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后挖掘出孩子的闪光点,确定文书的初稿,再反复修改,最后确定出适合申请方向的文书,并且每一个申请方向都需要不同的文书来体现,因此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孩子的配合度也是非常的高,孩子与两位老师,尤其是盛老师沟通与互动非常好。所有的申请材料都是经过孩子和盛老师反复的沟通,修改最后确定下来的。
03
关于沟通和交流
整个申请过程,包括现在的签证,和工作室这边的配合还是非常愉快非常顺利的,而且我们已经顺利拿到美签,现在加签也在积极准备中,真的是让我们非常省心和放心的。谢谢钱老师,盛老师,也感谢现在为我们准备加签办理的马老师。
也感谢千百渡这个平台,把许许多多的有留学需要的家庭聚集在一起,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分享经验,交流体会,一年多来我在群里也学到了很多。
@加+大一+小尹妈妈,多交流沟通,向你们学习。首先得感谢我的好朋友小杜妈妈,在我选择迷茫的时候向我推荐了千百渡,在这个群里,听很多过来人的感受和经验,也让我学习了不少,并最终顺利完成申请拿到offer!谢谢!
04
关于家长和学生的成长
我觉得,无论是最后确定申请哪个国家,还是应该首先把标化成绩考出来,尽早的递交申请,能够拿到offer的概率会增加很多。这一点我们有非常被动和吃亏的教训。
我们当时因为是把美国这块作为保底,一开始并没有足够重视,因此考GRE的时间到12月份底了,等到最终的成绩出来的时候,美国很多学校申请都截止了,可选择的学校少很多。而且孩子内心始终是比较抵触美国的,所以他在美国学校的申请方面也没有太上心,连选择哪个学校,申请什么方向都没太管,直到最后学校通知面试的时候,他才开始了解一下学校的信息。所以家长在做选择的时候,还是应该尽量和孩子商量沟通好,也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
硕士阶段的申请,尤其是加拿大的研究型硕士申请还是挺难的,研究型硕士,专业对口,套磁真的很重要。方向选择不好,即使看起来标化成绩很不错,也可能会被全拒。因为孩子是想以后有可能读博的,因此我们的每个学校申请基本上都是研究型硕士为主。如果说授课型在申请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类型,去作为高、中、低档的搭配申请,加拿大的研究型硕士是没有哪个学校可以说能有把握用来保底的。而且在专业方向选择上,一定要尽量对口,尤其是本科时候课程的设置,本科阶段的研习和成果,在申请时也是很重要的。
在刚开始确定申请方向和学校的时候,因为孩子想多增加录取的几率,因此每个学校我们都主申的是工程类的方向,并且也以为可以用工程类的申请保底。而当时的误判主要是感觉工程专业的雅思托福成绩要求都比较低。但现在看来,工程专业的分数门槛虽然不高,但是我觉得他对本科课程的工程要求还是很高的,几乎每个学校都是要求要有工程背景。
现在从我们拿到的录取结果来看,UBC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的offer,虽然录取要求高一些,但都是和他本科专业非常相关的,也和他大二大三时做的研习项目方向非常相近,反而工程类的方向,包括我们原来以为用来保底的阿尔伯塔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目前都还没有消息,基本应该就是被拒的概率大一些了。
所以真的很庆幸,感谢盛老师和孩子最后找到的这个申请方向。之前我们从未考虑会在医学院下去寻找的。也祝工作室越办越好,盛老师心愿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