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水(一千八百九十九)——漫谈李子丰现象

分类: 理论探索 |
中流击水(一千八百九十九)
刘泽愚
Those who support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do not understand it!
——刘文旺
最近一段时间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教授关于相对论的哲学思考——李子丰认为现在相对论里所有的所谓的实验和验证都是假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件好事,这表明还有很多人在关心理论物理的发展。还有敢于质疑相对论的人存在。学术界的辩论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是广泛存在的。我们熟知的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的争论被人们称之为世纪辩论。这一辩论在两位巨星相继离世后,仍没有结束。这就是存在于霍金和彭罗斯之间的大辩论(霍金基本上代表了量子力学的观点而彭罗斯则代表了相对论的观点),甚至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探讨同样的问题。面对李子丰的挑战,没有人敢于正面回答问题。只是转移话题——认为李子丰太幼稚。我认为,学术探讨应该正面回答别人的质疑或挑战而不是这样简单地回避。我个人的观点是:相对论是错误的:相对论不能解释天文观测发现的暗能量、暗物质以及卫星的异常加速现象。从理论本身看,刘文旺建立了统一相对论(已全文发表),从我的统一相对论中可以推导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全部,从而从理论上否定了相对论;从实验方面看,刘武青先生的实验表明:给蓄电池充电,使其拥有的电磁能量增加;压缩(或拉伸)弹簧,使其拥有的机械能增加;加热物体,使其拥有的热能增加。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物体的能量增加,其拥有的质量应该相应增加。遗憾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电磁能、机械能和热能三个不同的角度上同时见到了物体能量增加而质量减少的事实。这就否定了质能方程,进而否定了相对论。有人说:“所有反对相对论的人,都不懂相对论。”那就请懂相对论的人帮助爱因斯坦解释一下上述事实吧!
爱因斯坦往往总是认为别人的理论是错误的,二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理论的错误性。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存在爱因斯坦同波尔之间的大辩论。这个大辩论是针对量子力学的完备性的辩论。说来也是和你奇怪,进行辩论的对手都是量子力学的大师。爱因斯坦的主要帮手正是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的建立者薛定谔本人。我们知道薛定谔方程是很厉害的方程,在量子力学中解决氢原子等光谱问题主要使用的就是薛定谔方程。这个方程在量子力学中的作用就像牛顿理论在经典物理学中的作用一样。二爱因斯坦的对方则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其他成员,其中特别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玻尔。
要知道,玻尔、爱因斯坦和普朗克是当年量子力学建立的三巨头呀。
其实,量子力学确实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物质波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隧道效应这一违背能量守恒的现象等,尤其是体系可以处于不同量子态,并且不同量子态之间具有不确定性。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更让相对论不能接受的是量子纠缠现象具有超光速现象,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不能接受的。在狭义相对论里,任何粒子或物体的运动速度不能超过光速。这就形成了两种理论的水火不相容现象。
我认为就应用范围来说,量子力学远胜于相对论。
我们知道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宇宙天体的组成物质主要是氢和氦,而且能告诉我们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的组成元素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不同的元素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种光的颜色与相应的元素的对应关系称为这种元素的特征光谱。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一个实验者的实验室内某种颜色的光不能被某一原子吸收时,一个相对于这个实验者运动的观测者认为,当其以一定的速度运动时,光子会发生多普勒效应而使其能量发生变化,从而达到这一元素的特征光谱,应该使原子吸收光子而实现能级跃迁,而事实是这一原子没有吸收这一光子而发生能级跃迁,光子逃逸掉了。两者的矛盾如何解释?当然,也有相反的过程发生,即在一个环境中的一个原子吸收了一个光子而发生了能级跃迁,但在另一个运动的观测者看来,由于光子会发生多普勒效应,而能量发生红移或紫移而不应该发生吸收现象,而应该散射掉。相对论如何解释这一矛盾的过程。
我们知道在光子与不同的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因为光子的能量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较低的能量下易于发生光电效应、轫致辐射,在能量稍高一些则易于发生康普顿效应,能量再高则易于产生正反粒子对。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假如一种光子在一个实验者的实验环境中发生了光电效应——光子消失并见到了释放出来的电子(在光电效应中把这个电子叫光电子),那么,在另一个相对于这个实验者运动的观测者看来,情况就复杂了。这个观测者以不同的速度运动,这一光子应该具有不同的能量,从而应该产生不同的现象:可能是粒子对的产生,也可能是发生了康普顿效应等。但实验结果只见到了原子对光子的吸收——发生了光电效应。这怎么解释?
相对论是错误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看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一对冤家的恩怨还真不少,还得争论下去。
2021年7月1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