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们真的看到黑洞了吗(三)?

(2019-04-11 09:03:47)
分类: 理论探索

人们真的看到黑洞了吗(三)?

刘文旺

人们真的看到黑洞了吗(三)?

     介质中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光速不变原理的错误,否定了狭义相对论。而广义相对论,是在狭义相对论钟慢尺缩的时空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的错误,使得广义相对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前提。

  还有,在旋转的圆盘中,周长变短造成π变小,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0。这对应的是罗巴切夫斯基几何,而不是黎曼几何,黎曼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0。广义相对论用黎曼几何,描述弯曲的罗巴切夫斯基空间是没有数学依据的。

二、广义相对性原理与等效性原理不相容

     爱因斯坦通过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得出在局部惯性系中,加速运动与引力场是等效的。即没有实验能区分这一局部惯性系是处于引力场中,还是处于加速运动状态。

这是不成立的,我们分析如下:

人们真的看到黑洞了吗(三)?

 

1、潮汐力与升降机

     A、在重力场中,自由下落的升降机里有两个用一个弹簧秤连接的物体。由于引力场有潮汐力而惯性运动没有潮汐力,由广义相对性原理可知,在一切参考系中物理规律拥有相同的形式。因此,潮汐力适用于这个局部惯性系,弹簧秤会在潮汐力的作用下处于拉伸状态。

这样,通过弹簧秤的读数就能判断升降机是处于引力场中,还是处于加速运动的惯性系中。而且,通过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可判定外在的重力场的强度大小。或升降机的运动方向——接近或远离重力场。

人们真的看到黑洞了吗(三)?

2、多普勒效应与升降机

     B、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中有一个光源,由广义相对性原理可知,多普勒效应也适用于升降机中。

这样,在这个升降机中的观测者会发现:在某个方向上光源的光谱紫移,在相反方向上光源的光谱红移,且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处于引力场中静止的光源不会发生这一现象。

因此,根据多普勒效应就能断定,升降机是处于引力场中还是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参考系中并能根据谱线的变化量,判定升降机的运动方向——接近或远离重力场。

     引力场与加速运动是不“等效”的。因此,图一中圆盘的加速运动也不能证明,引力场存在时的时空是弯曲的!因此,有质量存在的空间是弯曲的空间的说法没有依据。

     C、光子拥有引力质量,由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可知,光子的运动应该体现出惯性来,而光子在穿越不同的介质时拥有不同的速度,这种运动状态的变化,不需要牛顿意义下的加减速的外力,也没有功、能的转化问题,体现不出惯性来。这怎么解释?

3、中子干涉实验否定了弱等效原理

     1974年科莱拉、奥弗豪瑟和维纳做了引力场中中子的干涉实验,重力场中上下两束中子的相位差为:

ΔΦ=2πmmgHLsinα/hp1

这个公式表明:中子在引力场中的干涉行为与其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都有关。这一事实否定了广义相对论的弱等效原理。

4、力与时空弯曲

     在爱因斯坦的晚年,企图把引力与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但没有成功。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电磁相互作用也能用时空弯曲来加以解释吗?电磁相互作用也不是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一种空间的弯曲吗?在引力场的空间弯曲理论中不能回答天体如太阳,他的质量是怎样使遥远地方的时空发生弯曲的一样,电荷是怎样使空间发生弯曲的?

还有,核力是一种非常强的相互作用,它会不会引起时空的弯曲?弱相互作用力会不会引起时空弯曲?若核力引起时空的弯曲,则会影响原子核中核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强度的大小。由于核力非常强大,因此会引起原子核时空的极度弯曲。核力是万有引力的1040倍,因此,在原子核中的空间弯曲,应该是我们熟知时空弯曲的1040倍。

由于库伦相互作用是平方反比力,空间的压缩会使相互作用增加。这样原子核中核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应该增加相同的数量级,这样,库仑相互作用比核力还大。因此,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结合能,会对没有考虑这一因素的现有数值发生明显的偏离。绝不会出现质子与中子的数量比接近1/1的稳定条件的成立。稳定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一定会占更大的比例。而此不是事实。

     关于广义相对论中伴随升降机一同下落的升降机中的电荷是否有辐射产生,这一问题是广义相对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判别标准。在广义相对论中至今没有解决,仍处于不断的争论、探讨之中。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只是对爱因斯坦的理论迷信,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举两个简单的事实就会明白其中的问题。

     A、把质量是m1m2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使其以同样的速度v运动。这时,我们说两者拥有的动能、动量是:

Ek=m1+m2v2/2=m1v2/2+m2v2/2=Ek1+Ek2

P=m1+m2v=m1v+m2v=P1+P2

也就是说,体系的能量、动量是两者拥有的动能、动量之和;

     完全一样地。

     B、把电荷是q1q2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使其以同样的速度v运动。这时,由电磁理论:毕奥-萨法尔定律:

B=μ0qv/4πr2

可知,此时两者拥有的感应磁场是:

B=μ0(q1+q2)v/4πr2

是两个电荷单独运动时拥有的感应磁场的叠加,即:

B=μ0(q1+q2)v/4πr2=μ0q1+v/4πr2+μ0q2v/4πr2

即有B=B1+B2

也就是说,无论以两个物体、电荷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物体、电荷都处于静止状态,但是他们都同样拥有与运动速度一一对应的动能、动量感应电磁场。

其实,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分为无数的单独个体,因此,动能、动量、感应场都是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动能、动量、感应场的叠加。说简单些就是一个奔跑的人的动量、动能,就是其四肢的动量、动能与其躯干的动量、动能之和。

     还有导线中的电流强度,是所有电荷产生的电流之和等等。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伴随升降机一同下落的电荷会有感应电磁场的产生,其旁边放置的小磁针能显示其感应电磁场的存在。从而否定了广义相对论的等效性原理。困惑了关于伴随升降机一同下落的电荷会不会有电磁辐射的发生:伴随升降机一同下落的电荷会有感应电磁场的产生,而且感应电磁场的强度会随下落速度的速度的增加而增强,这可从傍边放置的小磁针指针的偏转角明显看出。但不会有电磁辐射的发生,只有当其减速或撞上地面停止下来时才会有辐射的产生。

     伴随升降机一同下落的电荷,同我们实验室中在电场中被加速的电荷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

相反过程也是一样的。我们在测量光电子能量时,是给光电子加反向电压,通过使光电子速度减小为零的电压值,就能知道光电子的运动速度、能量。完全一样地,从地面上向上抛出一带电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逐渐减速,此时其拥有的感应电磁场强度逐渐减弱直到电荷的速度为零时,感应电磁场的强度也变成了零。

电荷拥有的电磁场值与加速过程一一对应,与加速的机制——是引力场还是电场没有关系。就是把电荷捆在驴身上,当驴奔跑起来后,电荷照样有感应电磁场,且其感应电磁场的强度,满足毕奥-萨法尔定律:B=μ0qv/4πr2当驴撞上墙停滞下来以后,电荷的感应电磁场会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

综上所述,引力场与加速运动是不等价的。建立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是不成立的!

三、证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不成立

     光线的引力弯曲、水星的进动,都是解测地线方程得到的,公式中只有太阳的质量,与光子的频率、水星的质量没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这里的时空弯曲至少应该由两个天体的质量共同产生,测地线方程显然不应该只由太阳一方决定。

1、光线的引力弯曲:

在相对论里,光子在引力场中的速度为:C/=C(1+Ф/C2),其中C/为光子在引力势为Ф处的光速,按照惠更斯原理,光速的变化必然伴有光线的弯曲。据此,爱因斯坦得出的偏转角为:α=2G0M/c2Δ,对于太阳这一弯曲是0.83秒。在考虑了空间的弯曲后,计算的弯曲是α=4G0M/c2Δ,从而得出太阳产生的弯曲是1.7秒。

此时,英国爱丁顿正在建立恒星演化理论,需要一个引力理论解释星云的收缩。因此,他成立了两个观测小组,测量日食时光线的弯曲。

人们真的看到黑洞了吗(三)?

结果是:去普林西比岛的数值是:1.61±0.30秒;去索布腊尔观测的数值是:1.98±0.12秒。从而“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1.7秒。

我们分析如下:

A、这个实验是在日全食时进行的,这时光线也经过了月亮、地球,应该把月球、地球的作用计算在内,尤其是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后会发生明显的折射、衍射现象。

B、爱丁顿之后,不同的科学家测量光线的引力弯曲结果相差很大。根本就不能用广义相对论来解释。

光线穿过太阳、地球大气层时的折射与衍射远大于太阳的引力弯曲!这就使得不同的观测者得出的结果相差很大!

不然,为什么按光子的质量m=hν/c2与太阳的引力相互作用得不出1.7的弯曲!这就否定了光线的弯曲是引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学家认为,爱丁顿的数据歪打正着地证明了相对论。我看问题不这么简单,这个实验数据需要数月的时间处理吗?在索布腊尔一共拍摄了26张底片,其中19张由一架天体照相仪拍摄,质量较差;7张由另一架望远镜拍摄,质量较好。然而按照后7张底片计算出来的光线偏折数值,远远大于爱因斯坦预言的值。

实际上,这次实验结果否定了广义相对论!

在实验室中,电磁场不作用于质量。光子就是电磁场,为什么会与引力场发生相互作用?有人会认为光子有能量就有质量,从而产生与引力场的相互作用。事实是:按光子的质量m=hν/c2与太阳的相互作用得不出1.7的弯曲!这能说光线的弯曲是引力作用的结果吗?

错误的理论怎能被证实,做科学需要起码的良知!!

2、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现有对水星的进动的解释,是一个大杂烩。是由广义相对论和牛顿理论共同完成的,不是完全按照广义相对论公式计算的。

水星每一百年近日点偏转角为5600.73±0.41秒,减去地球岁差的5029″,余额571.73″为水星的百年进动。根据牛顿理论计算,金星、地球、木星等其他行星综合作用产生的进动为528.62″,余额571.73″528.62″43.11″按相对论计算,太阳引起的每百年进动43.03秒。因此,对水星进动的解释,大部分是用牛顿理论完成,小部分是用相对论完成的。

证明广义相对论否定牛顿理论,就应该彻底用广义相对论计算。我们分析如下:

人们真的看到黑洞了吗(三)?

A、要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就应该彻底抛开牛顿理论,完全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行计算。这样才能证明广义相对论。若把其他行星的摄动改用广义相对论计算,得出的进动值就不再是528.62″相差也不会是43.11±0.45秒,也就不存在对广义相对论的精确证明了。


我经过简单的假设下,用广义相对论方程计算出的结果应该是0.0314″571.73″0.0314″571.6986″,而按照广义相对论计算出的太阳引起的进动,只有43.03″,与所需要的数值571.6986″差了528.6686″这就完全否定了广义相对论本身。

我们得到的这个假象木星产生的进动值很小,这是必然的。就连太阳这样巨大质量的天体,使距离只有0.387天文单位的水星才产生了43.03″这个假象木星的质量只有太阳的0.01倍,这样小的质量产生的空间弯曲当然更小,产生的进动值当然小。

这样,若完全采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进行计算会得到什么结果那?

由我们这里计算得到的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对水星进动的影响0.0314″加上爱因斯坦计算出的太阳对水星进动的影响43.03″才只有43.0614″这与减去地球岁差的5029″后的余额571.73″相差528.6686″。也就是说,应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根本就解释不了水星的进动问题。

B、牛顿理论计算,其他行星综合摄动是528.62″广义相对论计算,太阳引起的进动是43.03秒,远小于528.62″。太阳的作用远小于其他行星的作用,为什么离太阳越近行星的进动越大?木星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因此,若行星的进动主要由其他行星决定,则距木星、地球最近的火星进动应该最大,而此不是事实。

C、岁差常数的任何微小变化,如万分之一的变化,都会影响这一验证结果,而此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精确的证明,恰好给出了否定的结果!

D、爱因斯坦在1916年的《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对发现的光线1.7的弯曲的解释是:“这个偏转一半是由于太阳的牛顿引力场造成的;另一半是太阳导致的空间几何形变(弯曲)造成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若在计算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轨道时,同时考了牛顿引力场的作用,和这个引力场造成的空间弯曲这两个相等的效应,则所有的行星受到的总作用力会加倍。这样,包括我们地球在内,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就不会在现在的位置。但这不是事实,太阳系中的行星仍然在其轨道上稳定地运动着。

3、引力场的几何化是不成立

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场几何化了。行星不是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运动,而是在弯曲的空间中环绕太阳运动。

这不正确:

A、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行星在太阳造成的弯曲的空间中运动时,其离心力会作用于空间,由离心力等于引力可知,行星的离心力会等值地作用于所在的空间,从而使之不再弯曲而成为标准的平直空间。这样行星的运动就会偏离现有的运动轨道。而此不是事实。

空间为什么能约束天体的运动,它也是由原子、分子等构成的物质吗?若是,为什么没有在这些天体的前方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产生阻力,而使其静止下来?若不是,它怎样克服离心力?

B、太阳几乎为一个标准的球形,其造成的空间弯曲也应该是一个球形。为什么水星沿非闭合的轨道运动、行星沿椭圆运动?尤其是有些彗星沿抛物线轨道运动?这里的空间弯曲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能容这些天体任意穿行?

马塞尔·格罗斯曼曾警告过爱因斯坦,黎曼几何可能不适用于对引力的描述。现在看来这是有道理的。

4、光子的引力红移

     1959年,庞德与瑞布卡在哈佛塔做了引力红移实验。光源放在塔顶能量是:hν+mgh,其中m=hν/c2,在塔底光子的能量是:hν,由能量守恒可知:hν+gHhν/c2=hν,实验证明了光子的引力红移。但是,在解释光线的引力弯曲时,不能用光子的质量与太阳的引力得出。

同样的光子质量,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果?

还有,若真的存在引力红移,则在升降机中的原子或分子的光谱应该存在引力红移,因此,就引力红移的存在就可以区别原子或分子是出于引力场中,还是处于加速运动的参考系中:当升降机在重力场中静止时,也能见到光谱的变化。

5、引力场中质量的变化

     我们大家和爱因斯坦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由引力场与加速参考系的等价性可知:在加速系中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m=m0/[1-(v/c)2]1/2,则在引力场中静止时物体的质量应变化。但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只提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并把黎曼几何引入了物理学。但是,始终没有提及引力场中质量的变化。这是为什么?

我们也从没有见到,在重力场中静止的物体质量会发生变化。

这也否定了引力场与加速运动的等效性。

6、引力子运动速度等于光速的悖论

     黑洞的引力场足够强,光无法逃逸出来。但是,引力子速度等于光速,光子不能离开黑洞,引力子是怎样离开黑洞而在视界外产生引力场的?

     为了维持星系团、星系的稳定运动,引入了暗物质、为了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又引入了暗能量物质,还有,先驱者卫星的异常加速现象。这都是相对论所不能解释的。

7、与能量守恒的矛盾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给出了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下光速不同:C/=C(1+Ф/C2),这样,同一物体、粒子,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下拥有的能量是E=m C/2=mC2(1+Ф/C2)2,这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显然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尤其是在考虑在不同天体或同一天体的不同引力场强度处,物体的质量会随引力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后,其拥有的能量会明显违背能量守恒原则。

8、光子是实在的物质、不是幽灵

200289的《参考消息》上刊登了“光速可能是不恒定的”一篇文章,由悉尼麦夸里大学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称,光速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减慢了。果真如此的话,物理学家就必须重新审视它们关于宇宙定律的一些基本理论。戴维斯说:“这就意味着要放弃相对论和E=mC2方程式这些东西。

戴维斯等人的大胆设想刊登在8月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这光速可变的理论是基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天文学家约翰·韦布收集的数据。他发现一个来自遥远的类星体的光线,在经过120亿年到达地球的过程中,吸收来自星系云的错误类型的光子这就提出了一个难题。

戴维斯说,韦布的观测结果说明,放出类星体光的原子结构与人类原子结构略有不同,但这一差别却有是重大的。他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电子电荷或光速发生了改变。

但戴维斯说:“最重要的两条宇宙定律却是,电子点荷不会改变,光速也不会改变,因此不管怎么看都是难题。”

为了确定那个恒量可能是不恒定的,戴维斯的研究小组求助于黑洞理论,吸入恒星中的神秘天体和其他星系特征。他们也应用了另一条物理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戴维斯将其概括为“不可能无中生有”。考虑到电子电荷的改变就违背了不可违背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他们认为唯一的可能是挑战光速的恒定性。

光子也是一种实在的物质,光子不是幽灵,它不会相对于任一观察者都拥有不变的速度。在介质中高能粒子可拥有等于大于介质中的光速的速度---如在切伦科夫辐射实验中荷电粒子的运动速度就是大于光速的,当v=c/n时,粒子与光子同相运动时会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相同的距离,即出现粒子与光子同步运动状态,这时的光子相对于粒子是静止的,这时粒子会发现只存在相互转化的电场与磁场,而无光波的出现,而当v>c/n时则粒子在光子的后边一步步追上光子,再一步一步地超过光子。在一个光脉冲中波包中的光子成分间的运动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若处于运动的状态,则波包中的组成成分早就解散了,而此不是事实。在无线电技术中,就是把具有信号的长波长的光子与短波长的载波叠加在一起,这样两者相对运动的速度就不是光速了。不然载波的作用效果就消失了。

9、深空探索

从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我们发现狭义相对论是不正确的。而广义相对论则是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广义相对论也是错误的。这样,一方面,我们想借助钟慢尺缩的现象、借助虫洞实现星际旅行成为不可能,但是我们因此也摆脱了光速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以任意大小的速度运动,而且,没有了光速的制约,使物体以这样速度而消耗的能量也不再是天文数字。因此,我们就有可能一瞬间达到宇宙的各个角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到太空中旅行,根本就不需要准备充足的食物和水,也不会因携带这些食物和水而消耗太多的能量,到太空中去旅行就像到大街上散步一样随意而简单。

问题简单了。

还寻找什么虫洞?!

跟我一起去宇宙旅行吧,

宇宙中到处都是我们的家!

让我们到宇宙中休闲吧

宇宙中——

有陆地、

有海洋、

有——

蓝天

白云

高山

流水、

小桥和鲜花!

人们真的看到黑洞了吗(三)?

相对论禁锢人类的思维100多年,这是人类的不幸!尤其不幸的是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广义相对论错了,完美的方程,并没有给出同样完美的解释!

最后,我们给出我们的公式:

Emc2

我真希望现在的主流科学界不要再给纳税人穿皇帝的新装了。理由很简单,是纳税人养活了你们!

相对论里充满了悖论在我出版的《相对论预定体物理学》中有三万多字的悖论。因此,相对论是完全错误的。

现举两个:

1我们假设做这样的实验,在地面上用一个弹簧称拉住一个重19.6牛顿的物体,按常识地面上静止的这个实验者会认为其质量为2kg。而在从其旁边以速度v运动的实验者就会感到疑惑:一方面,由相对论公式计算可知,此时该物体质量应增加为m=m0/(1-(v/c)2)1/2大于2kg,又由于粒子/物体具有的引力质量等于其惯性质量,而且由于此时地球的质量也会因运动而有所增加,其引力质量也会增加;则这时弹簧秤上的物体的重量应远大于19.6牛顿;另一方面,他又真实地见到弹簧称上的读数没有发生任何与运动有关的变化。这怎么解释?

2按照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可知,能量与质量一一对应。因此,在原子吸收光子而发生能级跃迁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原子吸收了光子而使其能量增加:E=hν,因此,它拥有的整体质量应该增加,增加量为:Δm=hν/c2,但是,另一方面,由量子力学的知识可知,原子吸收光子后轨道电子发生能级上迁,运动速度减小。再由狭义相对论的质速关系:可知m=m0/[1-v/c))]1/2可知,轨道电子由于运动速度减小而质量减小。而原子核的质量没有变化。因此,原子的总质量应该减小。这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是应用狭义相对论的知识,在量子力学中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019411日星期四晨

备注:文中内容完全来自已经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上的部分内容。详见《相对论与动体物理学》中华书籍出版社2018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