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相对论(十三)

分类: 理论探索 |
百年相对论(十三)
作者:刘文旺
三、相对论与传统热学的矛盾
1、我们知道不同的裂变元素有不同的半衰期,我们在地面上的一个容器中放上适当质量的衰变元素,让其释放出能量来加热容器中的水。当水的温度达到30摄氏度后达到吸热与放热的平衡,温度计的示数是30摄氏度。这时观测者以极高的速度沿着这一加热设备方向运动。这时又会产生疑惑了,一方面,其背离被加热的开水,由于多普勒效应的存在,他会认为,由于他背离热水而运动,因此,水辐射的光子会发生红移,由热学知识λΤ=σ可知,这时水的温度应该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减少,裂变元素的半衰期增加,产生的核能减少,因此,热水的温度应该降低,但实际上其观测不到温度计的变化,这怎么解释那?当其向这一装置运动时;辐射的光子会发生紫移,由热学知识λΤ=σ可知,这时水的温度应该升高,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减少,裂变元素的半衰期增加,产生的核能减少,因此,热水的温度应该降低,但光谱的紫移告诉我们水的温度还是应该升高了,这是一个违背能量守恒的现象。但实际上,其仍观测不到温度计的变化,这怎么解释那?不用假设存在这个裂变元素,就是一盆简单的水,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这怎么解释?
2、相对论与热力学统计规律的不相容性——饿死的观测者
(a)、在一个处于热力学平衡态的绝对黑体体系内,有一温度计显示其拥有的温度——假定为T。按热力学知识,物体的温度与其发出光的最强的谱线波长存在内在的联系:λmΤ=σ其中σ为常数。当运动的惯性系中的观测者,以一定的速度向之运动时,按现有的理论从黑体小孔中射出来的光子,应发生与之运动速度相一致的多普勒效应使其光子的频率增加——紫移,则由相应的统计理论公式λmΤ=σ计算可知,与发生紫移了的光子波长λ变小,相对应的热力学体系的温度T应有相应的增加,但该观测者不会发现显示此绝对黑体温度的温度计的数值有所变化;相反,当该观测着背离此绝对黑体运动时,则也观测不到显示其温度高低的温度计应有的示数变化。相对论对此没有也不可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饥饿的人前面看见一块面包、牛奶,温度适中假设都为400C,并都有蒸汽冒出。他飞快地跑过去——饿极了,假设其运动速度足够快,由λmΤ=σ可知,他会发现面包、牛奶发出的光由于发生明显的多普勒效应,而拥有极高的温度——例如10000C,他会停止下来而不敢靠近。并产生疑惑,这样高温度的面包为什么不燃烧那?牛奶为什么不沸腾那?而当其反方向快速离开时,发现面包、牛奶的温度一下子就降低了,当其跑得足够快的时候会发现,面包的温度会变成零下10000C,这时他又会产生疑惑了,这样低的温度面包为什么还在冒出蒸汽散发出香味那?牛奶为什么不结冰那?而当他一旦停下来会发现面包又恢复了原来的温度——可口的400C。
吃?
不吃?
疑惑!
满脸的疑惑!!
饿死?
气死?!
爱因斯坦太不对了!狭义相对论太折磨人了!
还有,假设有一个黑体其温度足够低,以至于我们见不到其发出的低频光子。那么当观测者以不同的速度相对于其运动时,由于光的多普勒效应的存在,会发现,当观测者向其运动时,其拥有的频率按ν‘=ν[(1+v/c)/(1-v/c)]1/2,因此,光线频率增加,当速度足够大时,其辐射光子的频率会增加到我们能感觉到的频率,从而黑体不黑了;相反,有一个明亮的空间,正在放映百姓喜欢的电视剧,但有一个观测者反向运动,这是时其辐射光子的频率按ν‘=ν[(1-v/c)/(1+v/c)]1/2,因此,光线频率降低,当速度足够大时,其辐射光子的频率会减小到我们不能感觉到的频率,从而明亮的空间变得不可视了。这可能吗?
相对论与热力学理论有冲突。
(b)、在一个容器中装有某种气体压强是P体积是V,温度是T,由热力学的知识可知这些物理量满足克拉伯龙方程:PV=nRT其中R是常数,n是描述气体多少的物理量,对于确定的容器中的气体来说其也是一个确定值。另有气压表显示其压强的大小为P、温度计显示器温度的大小为T。但是若有一个观测者向其高速运动,他会发现什么?他会发现在压强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该气体的体积变小了V‘=V[1-(v/c)2]1/2。因此。他把观测到的温度T、压强P带入克拉伯龙方程克拉伯龙方程发现等式不再成立:PV‘。这时他会怎样做?唯一可修改的应该是R,但他很快就会发现,当他以不同的速度运动时,R具有不同的数值,这还是常数吗?若保证克拉伯龙方程成立,则应该修改一下这个常数R。由于观测到的P、T都没有发生变化,运动起来后这个常数变为R、则有:静止时P=nRT/V,运动起来后P=nR、T/ V‘=nR、T/V[1-(v/c)2]1/2
P不变则有:nRT/V=nR、T/V[1-(v/c)2]1/2
所以,R=R、/[1-(v/c)2]1/2
R’=R[1-(v/c)2]1/2,因此,一个运动的热力学系统的R常数是一个变化的数值,而此,也与我们知道的事实相矛盾。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不同纬度的国家的实验室中,由于随地球的自转速度的不同而造成R的不同。
(c)、一个观测者以极高的速度离开地表向太阳飞去,在未冲出地球大气层之前,通过相对论计算他发现,由于尺缩效应的存在他距离太阳只有几毫米。这时他感觉到太阳的高温了吗?我们一定要等他回来好好询问一下,他这一次有惊无险的旅行的感受。
3、运动与超导
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发现,当把金属汞的温度降到4.2K时,它的导电能力迅速增加,电阻降至为零,这一现象称为超导现象。现阶段我们正在研制高温超导材料,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从而减少了传输电能的过程中,由于导线电阻的存在产生导线发热而带来电能的损失。有人推测超导材料将有8000亿美元的市场。现阶段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努力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但若从相对论的角度看这一问题倒是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我们假设在一个实验室中有一种氧化物超导材料超导温度是125K(这一超导温度早已于上世纪80年代实现),现有一个观测者以极高速度运动状态观察这个超导体系,由于超导环境的光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因此,这个观测者又观测到的辐射谱线的紫移,再由公式λmaxT=σ可知,T=σ/λmax,由于λmax变短,从而T会增加,从而当其以某种速度运动时,会发现环境周围的温度值会很高,很容易高于室温。这样,从这个观测者的观点就真实地实现了高温甚至超高温的超导现象。不过,若沿相反方向运动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即本来处于超导状态的材料,却不应该是超导体。
当这位先生停止运动回到实验室会见到什么?
应该怎样解释其观测到的事实?!
还有,当环境的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会使流体进入超流状态。这样,在一个参考系内流体处于非超流状态,先让一个观测者相对于这个流体体系高速远离运动,则由上边的分析可知,这一体系的温度由于发生多普勒效应而应该逐渐降低,直到进入到超流状态为止;这一流体体系真的进入到了潮流状态了吗;相反,有一个超流体体系,让一个观测者相对于这个流体体系高速运动,则由上边的分析可知,这一体系的温度由于发生多普勒效应而应该逐渐增加,直到退出到超流状态为止。这一流体体系真的进入到了非潮流状态吗。
4、火锅边的思考
现阶段,我们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了,可以说是国富民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饭店里人满为患、大街上私家车满为患。我们现在从生活的角度看看相对论的错误。
假设一家人正围在电热锅前准备吃涮羊肉。没有点火前火锅中水的温度是30摄氏度,其上的温度计也显示30摄氏度,旁边还有一个气压计,显示环境大气压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但这时一个观测者以极高的速度向其运动,这时,这个观测者观测到的辐射谱线的紫移,由λmaxT=σ可知T=σ/λmax,由于λmax变短,从而T会增加,从而当其以某种速度运动时,会发现环境周围的温度值会很高,一方面,会发现火锅的温度应该超过了100摄氏度,但火锅上的温度计仍显示30摄氏度,这是怎么回事?而且环境的温度早已经不适应人的生存,这些人怎么不怕热?为了吃涮羊肉不要命了?另一方面,按照常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0摄氏度的水应该沸腾了,水怎么不沸腾那?这违背物理知识。
当然,我们还可以假设一个相反的过程,这里有火锅水温度是100摄氏度在不断地冒着水蒸气,其中放置一个温度计显示温度值是100摄氏度,旁边放置一个气压计显示环境的气压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一家人正在兴致勃勃地享受着美味的涮羊肉。这时那个观测者又来了。他沿着远离这火锅的方向以足够大的速度运动,由多普勒效应可知,这时这个观测者会发现,这盆水发出的辐射(热能)会发生红移,即辐射波长变长,由λmaxT=σ可知T=σ/λmax,由于λmax变大时,从而T会降低,当其以某一恰当的速度运动时,火锅中的温度应该小于零摄氏度。这样这个观测者又会产生疑惑,这么低的水为什么不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结冰哪?更让他气愤的是温度计的读数为什么还是100摄氏度?而且,一家人正在兴致勃勃地享受着美味的涮羊肉。
是相对论错了还是热学理论错了?
还有,我们假设有一座冰山环境温度是零下30摄氏度,我们仍假设有一个观测者,相对于冰山运动按照上面同样的分析,他又会产生疑惑?当他以适当的速度运动时,环境的温度能达到任意的高度比如800摄氏度,这座冰山怎么不熔化哪?
放眼世界会得出全球变暖了!?
5、多普勒效应与恒星发光
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距离我们邻近的另一颗恒星离我们有4.3光年远。在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恒星,恒星又构成了星系等。天体物理学就是描述天体的形成与演化规律的。
在天体物理学中。关于恒星的发光存在若干的规律。我们简单地谈谈其与相对轮的矛盾。
严格说来恒星发光的强度(可以近似理解为亮度)是变化的,强度存在明显变化的称为变星。变星的变化周期的长短与其发出的光的频率存在对应关系,这一关系称为周光关系:光变周期越长,其光谱的谱线频率越低,光度越大;光变周期越短,其光谱的谱线频率越高,光度越小。
如下图所示:
我们假设有一颗变星,其光变周期是T,发光强度是L,其质量是M。
现有一个观测者,高速向其运动。这时他会发现,一方面,由于时间变慢,恒星的光变周期会变长,从而由周光关系可知,这个恒星发出的光的频率应该减少,整个恒星的光谱会向红端移动;但另一方面,由多普勒效应可知,这个观测者观测的光线应该发生紫移,这一矛盾怎样解释?
反过来,若以光线的多普勒效应为准,该恒星的频谱向高频移动,则有,其光变周期应该变短,这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一方面,恒星的发光存在周光关系:光变周期越长,恒星的光度越大。因此,该恒星的光变周期变短,则表明光度会降低;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恒星发光还存在另一层关系,这就是恒星的质光关系:即恒星的质量越大,光度越大;质量越小光度越小,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lg(L/L0)=4lg(M/M0)。当我们按光线的多普勒效应得出该恒星的光度降低时,由上面的公式可知会发现其质量会减小。而这会与我们熟知的相对论的质速关系m=m0/(1-β²)1/2不相容。因为在这个观测者看来,由于运动的存在,该恒星的质量会增加:M=M0/(1-β²)1/2。
怎么解释这一矛盾?
邮箱:dxszl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