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后相对论时代(一百零七)
刘文旺
b、外扰下的热力学系统
A、当一个体系与另一个温度低(高)的系统接触时,在这一方向的粒子运动速度会降低(增加),整个体系的粒子速率或能量的分布就不满足统计公式,整个系统的粒子间的碰撞情况就会发生变化。粒子间的碰撞结果,会使这一体系减速的粒子增速。从而在使能量的分布趋于满足统计规律的过程中,整个系统的能量向低温方向转移。这就是热传递的本质或者说产生原因。
B、当一个体系向某一方向扩张(收缩)时,粒子对外做功(接收功),在这一方向的粒子动能减小(增加),整个体系的粒子速率或能量的分布出现对统计公式的偏离,系统的粒子间的碰撞,会使这一体系的粒子的能量分布趋于满足相应的统计规律。这样,在粒子经过碰撞而使能量的分布趋于满足统计规律的过程中,使减速的粒子加速,从而使整个系统的能量,向外(内)转移。这就是发动机燃气内能转化为活塞-汽车动能的过程。
C、当一个体系存在一个势垒时,在这一方向的粒子动能转化为势能而减速,整个体系的粒子速率或能量的分布出现对公式的偏离,系统的粒子间的碰撞,会使这一体系的粒子的能量分布趋于满足相应的统计规律。这样,在粒子经过碰撞使减速的粒子加速,而使能量的分布趋于满足统计规律的过程中,整个系统的能量向势垒方向转移。使部分粒子越过势垒,这就是隧道效应的本质。
金属善于传热是因为金属含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这在碰撞过程中起到了能量传递的作用;而非金属不善于传热,是因为只含有少量的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这制约了在碰撞过程中能量传递过程。
如图3所示,对于一个多粒子体系,单一的粒子拥有的动能不能穿过势垒时,但彼此间不间断的碰撞过程,会使上升到某一高处损失能量的粒子,从相邻的其他粒子处通过频繁的碰撞得到能量的补充,从而使前面的粒子就有可能在不断得到能量补充的情况下,越过势垒。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蒸发现象可以在液体的任意温度下进行。这是因为,不管是在怎样的温度下,液体粒子间的碰撞会使粒子的能量分布满足麦克斯韦—波尔兹曼分布,这样总有少数的粒子在与其他粒子的碰撞中获得能量,从而能挣脱相邻粒子的束缚从液体中蒸发出来。这充分体现在,蒸发后体系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上。
从这里的分析可知,对于微观世界粒子群来说,单一粒子的能量不足以越过势垒时,由于粒子间碰撞的存在,会产生能量的定向转移,从而使某一些粒子有足够的能量越过势垒。
当然,由于体系的总能量有限而且能量的分布还要满足确定的统计规律,因此,依靠彼此间交换能量实现穿越势垒的厚度是有限的。这体现在如下的事实中:1、温度越高,高能粒子所占的比例增加,蒸发越快;2、理论计算表明,对于能量为几电子伏的电子,方势垒的能量也是几电子伏,当势垒宽度为1埃时,粒子的透射概率达零点几;而当势垒宽度为10埃时,粒子透射概率减小到10-10,几乎为零。
在有外在力场的加速或环境温度较高时隧道效应会更明显。如在有两种不同金属夹一块绝缘材料时,由于接触电位差的存在。会促进隧道效应的产生,如上边提到的Al/Al2O3/An隧道结,由于Al与An之间存在接触电位差,因此,有利于其中电子贯穿绝缘体Al2O3。半导体的烧穿过程是一个随温度的升高的非线性过程,体现的就是温度的升高,这种贯穿现象非线性增加的事实。
1962年,年仅20岁的英国剑桥大学实验物理学研究生约瑟夫森预言,当两个超导体之间设置一个绝缘薄层构成SIS时,电子可以穿过绝缘体从一个超导体到达另一个超导体。约瑟夫森的这一预言不久就为P.W.安德森和J.M.罗厄耳的实验观测所证实——电子对通过两块超导金属间的薄绝缘层(厚度约为10埃)时发生了隧道效应,于是称之为“约瑟夫森效应”。
面对绝缘体的存在,金属中的电子在这里的运动受到阻力的作用而减速,而相邻的电子在与其的碰撞的过程中,会向其传递动能,从而使其拥有的动能增加,这样就促使了这个电子继续前行。这一过程不会结束,这样在不断的碰撞过程中,向绝缘体运动的电子会逐渐向绝缘体的深层运动。这一过程消耗的能量,使金属中的电子群的能量减少,温度降低。整个体系会从环境吸收热能,而推进电子向绝缘体中运动。理论上讲,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无论绝缘体有多厚,都会有电子穿过它,这也是不同的金属长时间放在一起,会连接在一起的原因,这一过程随环境温度的增加而增强,这一过程与我们熟知的热传递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当然,由于电子会与绝缘体的碰撞而消耗能量,因此,产生明显的具有实用性的隧道电流——电流强度较大,是有一定的厚度限制的;当有外加电场存在时,这一外加电场的作用,更加明显了,它使在向绝缘体运动的电子不断得到能量,再加上相邻电子的定向运动的撞击,从而产生电子穿透绝缘体。在这些过程中,都有一个能量的积累过程,这就是说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需要补充的是。电子之间的碰撞不一定是宏观粒子或物体间的直接碰撞,因为电子存在电场,电子之间可以通过电场之间的斥力产生碰撞现象。
单电子隧道效应,是一个包含极少量电子的粒子群(库仑岛)发射电子的现象。
其能量由电势能及电子间相互作用库仑能组成。在加较小电压下,该库伦岛体内的电子不具备足够的能量,故电子不能穿越库仑岛——库仑阻塞。通过给库仑岛加栅压(工作电压)可以改变其电势能及总能量,在某个特定的栅压下,会发生单个电子隧穿库仑岛的现象,称为单电子隧穿效应。
现有理论认为,此时库仑岛电荷的最小能量是简并的,我认为不是这样,因为在较小的电压下,库仑岛电荷的最小能量更处于简并状态,为什么没有电子出来?这体现的不是单个电子独自产生贯穿现象,而是库伦岛中电子间通过碰撞而交换能量。再加上栅压的加速作用共同产生的。
2、植物吸水
把植物的茎折断,从这里会溢出液体这一现象称为伤流,流出的液体称为伤流夜。在伤口处套上软管接上压强计就能测出压强(植物学中称压力)来,这种由根的生理活动,使伤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强(压力)称为根压。大多数植物的根压不超过0.2MPa。
植物的根压能使水进入到植物体内,但植物的根压一般只有0.1-0.2MPa,最多使植物体内的水上升到大约20m的高度。那么,对于高大植物,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顶端的哪?
现有理论一般认为靠蒸腾作用。英国人H·H·Dixon提出了内聚力学说,蒸腾-内聚力-张力说:植物顶端由于不断的蒸发而损失水分,这样依靠水分之间的拉力——内聚力,使得水分从上到下产生水分子链——水柱。这种以水分子之间有较大的内聚力,而保证从叶片到根的水柱不发生断裂的水分上升学说,被称为内聚力说。
我认为这个学说存在问题,水分子在植物体内运输时,并不是沿竖直方向排列的,在植物细胞内外的运动也是随机的热运动。而不是单向的向上运动。这种无序的热运动的存在,否定了手拉手的定向运动。
水分子间的手拉手运动,不发生断裂是不可能的。这可以从水管上滴下的水滴看出。我做过这样的实验:放慢自来水的速度,当自来水管中流下的水线逐渐变细后,水分子之间就逐渐出现断裂。水滴从下到上明显体现出来。水滴的大小不到0.5cm。这又怎能产生植物体内上百米长的水柱?
那么,不存在手来手的水分子体内的运输,植物又是怎样吸收水分的那?
关键就在于植物体内细胞内外水分子的热运动上。
水分子通过渗透压等的作用从土壤中进入到植物体内。由于热运动的无序性。会存在大量的水分子沿竖直方向运动。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使得向上运动的水分子的动能逐渐减小,由于热运动中水分子的能量分布要满足相应的统计规律,这时,相邻的水分子会在不间断的热运动中与其发生碰撞,向其传递能量。使其从一个细胞进入到上一个细胞。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也不是总向上运动,其基本的运动形式仍是无序的热运动。这一点充分体现在细胞中各种生物分子的运动,是一种热运动上。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内的水分子,会依靠细胞骨架等的支撑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积累能量然后再上升。
在这一过程中,上升的运动或使其能量减小温度降低,这时植物会从环境吸收能量。使水分子始终处于热运动状态。
我们知道,细胞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都是靠溶解在水中得以运输的。水分子手拉手向上运动,其中溶解的生物大分子怎能在细胞内外做无序的热运动?细胞中各种生物大分子的无序热运动体现了水分子热运动的存在。
从这里的分析可知,植物体内的水分的上升运动,是由水分子之间的碰撞产生的。所需要的能量,就是从环境中吸收的热能。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如下的事实中。我们来到大自然中就会发现,植物的温度总是低于环境的温度。除了蒸腾作用外,还与水分子上升运动消耗了动能,运动速度降低,温度降低有关。辨别真花与假花用手摸一下花的茎就知道,真花凉假花温。
在一个未盛满某种化学药品的容器中,有大量的药品流到了容器的外边。这是怎么实现的?其实,这就是其中的液体分子在彼此间交换能量的条件下,溢出了容器外,蒸发后留下了溶解在其中的化学药品。
由于植物可以从环境中吸收用不尽的热能,因此,植物体内的水分子上升的高度没有上限。
世界上最高的树——澳大利亚的杏仁桉,一般都高达100米以上,最高的竟达156米能吸收水存活就证明了这一点。
4、动态原理在光学中的应用
当传递电磁波介质处于热平衡状态时,麦克斯韦方程组拥有不变的形式。因此,电磁波的波速与介质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无关,具有各向同性——M-M实验中光速不变;当传递电磁波介质未处于热平衡状态时,麦克斯韦方程组拥有变化的形式。因此,电磁波的波速与介质的运动状态有关——菲索实验。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