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九十八)

(2018-08-16 07:05:23)
分类: 理论探索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九十八)

    刘文旺

现在的理论错误的地方太多了,这对于科学界来说是很尴尬的,但对于科学探索者来说,这确实一个机遇,一个难得的机遇。

我们继续分析下去:

错误百出的科学观念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们发现即便经典的科学理论也是可以被怀疑甚至被否定的,相对论出台后,科学界逐渐掀起了相对主义思潮,许多人甚至认为科学理论是可以进行随意的思维加工的,出现了多维空间、空间弯曲、时间变慢、超光速等奇谈怪论,本来这些东西经不起深究和逻辑推敲,但是由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被认为是现代科学大师,再加上很多人将其渲染为前沿,于是居然成为了先进理论。笔者认为,这是典型的谬种流传,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无比的后患。基于统一信息论,我们发现了流传于科学界的如下六大错误科学理念。

主张多维空间(包括四维在内的四维以上空间)其实就是基于一个十分简单可笑的逻辑游戏——完全是一种数字随意想象。这种想象是这样的:既然有零维的点、一维的线、二维的面、三维的体等空间,那么为何不应该有四维、五维.......等以上的空间?(潜台词:他们认为这样才公平合理)。为此,他们通过随意的思维加工改造,居然把这种主观杜撰的空间提升到了十一维。可是,为何不能鼓吹到十二维以上哪?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思维的肆意加工能力只能将多维度想象到十一维了,否则将会继续杜撰下去,但是证据哪?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和逻辑事实来支持这种毫无根据的观点。

多维空间观念错误的根源首先在于,他们没有正确理解空间概念,空间本义就是基于物质实体的存在方式,而维度不过是数学上用来度量的主观数学观念,现实中并不存在,零维、一维、二维等也根本不属于空间范畴。其次则是基本的逻辑错误,将主观想象的观念等同于客观现实,事实上,除了零维外,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独立的标准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他们需要依附于三维空间才能存在,否则,这些维度甚至连观念上也无法产生,更不用说客观存在了,至于多维空间更是如此。

根据统一信息论,宇宙所有物质存在都是有一个个极限粒子零距离连接而成,宇宙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物质实体的所谓真空。极限粒子只可能形成3维、4维、5维的宇宙空间。其中由三棱多面体构成三维空间的情况有三种:极限粒子为正4面体、正6面体、正12面体,但就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和维度的简单适用性而言,3维空间的极限粒子应该以正6面体的正方体最为稳定简单实用,最能够体现物质形成的自然化过程,宇宙也由此也构成了标准的宇宙三维空间。

宇宙只有两种存在,一种就是三维的物质实体,一种就是零维的、作为非实体物质存在的能量(表现为光、电磁波、场)。这两种客观存在通过相互转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宇宙。但宇宙赋予这两种客观存在的属性是截然不同的,能量只能永远以光速的形式存在,而物质实体则只能以低于光速的形式存在,后者可以无限接近于光速而无法达到光速,除非物质转化为能量。为何如此?只能说不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宇宙恒定的天然属性,除非有不属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存在,但这种存在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没有,因为实体物质存在和非实体物质存在等两种存在已经囊括了所有的可能性存在了。

超光速观念同样也是基于数字随意想象:既然速度是可以不断增加的,那么为何只能限定到光速?有人就不信这个邪,为了成名成家的一己之私,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各种方式来企图推翻这一宇宙恒定的天然属性。2011922日,意大利物理学家在OPERA实验中发现了一种超光速的中微子,如果实验数据确凿无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会受到挑战。OPERA的此次实验由位于意大利中部山区的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LNGS)与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合作进行,实验结果基于对16,111次中微子测量事件的观察, 标示出了中微子的旅行速度以40322.58分之一超出光速, 为现实中宇宙速度的极限。这是一次最接近他们主观愿望结果的事宜,一时间欣喜若狂,但结果哪?该实验最终被认定为错误,主要是测量人员的技术失误,于201268日向世界公布实验失败。

 

根据狭义相对论,有些人就得出了时间变慢的结论。事实上,爱因斯坦所说的只是时钟变慢,而不是时间变慢。时间变慢的这个观点是基于一个主观相对的错觉:当你的速度接近光速时,你周围的那些以光速运行的信息就显得相对慢了。也即是说,这只是时间相对变慢,而不是真的时间变慢,时间永远都是一维的均匀流失的矢量,根本不存在变快和变慢的情况,但在西方人的片面分析思维影响下,由于有一些人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却把这种相对的时间变慢当做了绝对的时间变慢了,并由此得出了可以在宇宙飞船中可以无限延长生命的结论来,甚至还有许多人认为:在超光速的情况下,还可以时间倒流,人可以就此返老还童了。

空间弯曲观念主要来自于广义相对和黎曼空间理论,爱因斯坦正是受黎曼空间的启发,才得出空间弯曲结论的。黎曼空间即曲率不处处为零的空间,也称为弯曲空间。黎曼空间理论把欧式空间看成一种特例,而黎曼空间才是常态,现实中果真是这样吗?为了让人们相信黎曼空间的存在,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假设——

在一艘宇宙飞船里,有人在仔细观察附近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表面完全被深深的海洋覆盖着,因此有着象台球那样的光滑表面。再假设有一条船在那个行星的海洋上沿赤道线朝正东方向行驶着。如今再进一步设想一下,这位观察者根本看不见这颗行星,而只能看到这条船。当他研究这条船的运动路线时,他会惊讶地发现这条船走的是一条圆弧。它最后会回到自己的出发点,从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圆周。如果这条船改变路线,航道就会变得弯弯折折的,不再是个简单的圆周。但是,不管它怎么改道,无论它怎么行进,它的航线总是在一个球面上。根据所有这些事实,这位观察者可能会推断出,这条船被束缚在一个看不见的球体的表面上,而束缚它的力正是指向球体中心的重力。要不,他就可能会认为,这条船被限制在一块特殊的空间里面,这块空间是弯曲的,而且弯曲成一个球形,从而迫使这条船走出这样的路线来。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在一个力和一种空间几何形态之间作出选择。

爱因斯坦怎么选择的哪?他选择了后者——弯曲空间,并由此建立了广义相对论。那么,有没有证据哪?据说,爱因斯坦用这个理论计算出水星的近日点进动幅度与当时的观测值只有千分之二的误差,一时轰动世界。爱因斯坦是这样用相对论来描述水星进动的:水星最靠近太阳,这里的引力场比其他行星所处的引力场强多了,时空也就弯曲得更厉害,形成一个陡峭的深井。特别是在近日点,水星不得不在那里下陷得更靠近太阳,就像飞车在更陡直的井壁下滑了一段距离一样,这段距离改变了它的轨道。因此,行星的运动不是平面运动,它们在空间里转圈的同时,还顺着倾斜的弯曲空间下滑。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