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九十七)

(2018-08-15 06:35:29)
分类: 理论探索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九十七)

    刘文旺

还有,地球上的三种宇宙速度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若从太空中看,就会发现,卫星向东的运动速度大于向西的运动速度。因此,向东的离心力大于向西的离心力。因此,卫星的环绕运动应该是椭圆运动。并且,在空间的不同点看,有不同的东-西之分,从而椭圆运动是随机变化的,而此不是事实。

可见,卫星的运动速度、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动能、动量只与卫星相对于地球的运动为标准。

其实,这是由热力学体系内的粒子间的碰撞现象决定的,是热运动的碰撞,使其原有的能量进行了重新分配。使其运动速度、动量、能量、感应磁场强度的分布要满足确定的统计规律。不同粒子经过碰撞交换能量及辐射不同的能量后拥有不同的,与其运动速度一一对应的动量、能量、感应磁场强度。而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碰撞不会停滞下来。因此,在随后的碰撞过程中,又会变成其他运动速度,从而拥有另外的与其运动速度一一对应的动量、能量、感应磁场强度。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能量的分配不变。

这证明了我上述关于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粒子体系,其拥有的运动速度、动量、能量,是相对于这一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粒子体系的运动观点的正确性。

在伽利略的大船上,之所以能得出无法经过物理实验检验船是否在运动,就是因为,按我们生活的常识,这时匀速运动船中的空气、水等各种介质组成粒子处于热平衡状态,因此,我们没有发现、其中的声速、光速有任何变化的结果。这也是在我们实验室及大自然中的各种介质,传播的机械波的运动速度以及传递的光的运动速度等具有不变性的原因。而此正是M-M实验告诉我们的事实。

上边我们总是以热力学系统来阐述问题,这是因为由电磁学的知识可知,对于一个孤立的处于束缚状态的电荷体系而言,电荷间不能发生自由运动的热运动碰撞,因此,一方面,这样的体系不能达到热平衡状态,因此,这样的系统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运动速度,在外力消失后仍以原有的速度运动时,始终保持原有强度的感应磁场不变;另一方面,相对于这个体系静止的电荷一定拥有感应磁场。从而不能直观地为我们提供一个,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绝对静止的参照物。同时,这样的带电粒子团能确定伽利略的船是否在运动,并能通过其拥有的磁场强度,通过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出这一船的运动速度。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粒子团拥有的磁场强度,借助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出这一船的运动速度。然后,测出在这一粒子团中,其他粒子或物体的运动速度,通过经典的速度叠加原理测出这一粒子相对于静止空间的绝对运动速度。但是,这样的参照物不直观,使用起来不方便。

反过来,从我们上面关于绝对静止与绝对运功的观点出发,可以推出在我们实验室及大自然中的各种介质,传播的机械波的运动速度以及传递的光的运动速度等都与地球的运动无关。这样就从本质上解决了M-M实验。从而彻底否定了光速不变原理,也就彻底否定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在这里的分析中,我们选用的介质是中性的。其实,对于一个自由的带电粒子体系也是一样。

我们继续分析如下:

(二)认知局限性及认知体系落后于时代需求

量子力学之所以陷入如此被动局面,是与其天然的局限性分不开的。量子力学的衰变似乎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这首先体现为量子概念的混乱上。

量子是现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在物理学中常用到量子的概念,指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例如,光的量子(光子)是一定频率的光的基本能量单位。其基本概念为所有的有形性质是可量子化的量子化指其物理量的数值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地任意取值。至此,量子的概念还是比较清晰明确的,不过,其后概念外延被指向了所有的原子和亚原子等所谓的微观粒子,但这些基本微观粒子还是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吗?显然不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早已经成为共识,比如夸克就比中子、质子更为基本,可是夸克就是最基本的吗?现代科学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却仍然把原子及亚原子等微观粒子统一规定纳为量子范畴,这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不负责行为了。量子概念如此的命运,此后的量子力学发展命运可想而知。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四大作用力和标准模型,但这个理论模型正确吗?或者接近正确吗?作为一种最基础学科能够解释所有基础问题吗?大量的事实说明,量子力学根本谈不上正确或不正确,更不可能解释所有基础问题,比如他们无法解释四大作用力的根本成因,甚至也无法合理解释类似于热、温度、爆炸等基本的自然现象,只是通过自造的力、热量、熵等概念以及一些近似模糊正确的数学公式予以搪塞。如此这样下去,量子力学逐渐丧失客观性特征而走向相对主义、主观化倾向也是必然的了。

量子论的确触及了宇宙之所以诞生与发展的始基原因,但量子论的发展仅局限于对能量子色量化解释和微观物质的结构分析,而没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量子论没有认清能量子与物质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更没有认识到能量子对整个宇宙构成的始基作用,当然也就无法认识极限粒子的时空构成基础。量子论在提出后,就陷入了物质实在观局限性约束中,而逐渐失去生命力。

量子力学认知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认知水平和深度只能局限于微观世界,而微观世界虽然比宏观世界更为深层和基础,但仍然局限于真正基础物理世界的表层现象,量子力学不能认知到比微观世界更为基础的极限世界,因此其进步作用只能体现于一时,最终会因为其错误百出而走向主观相对主义的衰败老路。人类的认知进步往往是革命性的,21世纪更是需要最前沿视角及最先进认知方式,而这是无法为以量子力学及相对论为两大支柱的现代科学所能具备的,人类认知必须进入一个更加前沿的新时代,必须有更加合理先进的全新认知方式取代现代科学,统一信息论正是基于此应运而生。

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局限性和时代落后性,量子力学无法解释一些超出自己认知水平的所谓诡异现象,但又不甘心被视为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只好越过物理世界,用主观性观念、相对主义方法予以猜测性地强行释疑。这已经不是客观务实的科学态度了。

不过,量子论的能量子概念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其为统一的信息论产生奠定了观念基础。统一的信息论基于此发现了极限粒子的存在,并通过运用极限粒子和能量子的互转关系,简单而又十分彻底、准确解释了宇宙所有现象的形成,为人类描述了十分合理的发展前景。这样,统一信息论不仅拯救了量子论,而且一次提出了彻底性的划时代终极理论。

 

弦理论是自然科学的另类畸形版

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这些看起来像粒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闭合圈(称为闭合弦或闭弦),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弦理论最开始是要解出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模式,但是后来的研究则发现了所有的最基本粒子,包含正反夸克、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等等,以及四种基本作用力粒子,都是由一小段的不停抖动的能量弦线所构成,而各种粒子彼此之间的差异只是这弦线抖动的方式和形状的不同而已。由此可见,弦理论并没认识到自然界所谓的四种作用力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它还是基于自然科学思维模式的另类理论。

由于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与描述宏观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在根本上有冲突,这意味着二者不可能都正确,它们不能完整地描述世界。弦理论之所以会吸引这么多注意,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人类知识体系的匮乏,而把弦理论误当作解决根本问题的终极理论。除了引力之外,量子力学也通过自己的理论描述了其他三种基本作用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但据说弦理论也可能是量子引力的解决方案之一。至于弦理论能不能成功的解释基于目前物理界已知的所有作用力和物质所组成的宇宙以及应用到黑洞宇宙大爆炸等,还需要同时用到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极端情况。可以看出,弦理论连目前天体发现的基本物理都解释不清楚,且还需要借助于在统一信息论看来已经过时的自然科学理论,才能有更好的解释。很显然,这种理论本身在出炉时就明显带有矛盾和过时性。

同自然科学一样,弦理论也根本上没有认识到能量子与极限粒子的相互转化方式,它只是模糊地描述了能量弦线的抖动造成物质产生的理论推测,至于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以及时空的构成则根本没有涉及。

 

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精神及超自然现象

科学除了存在上述缺陷之外,还表现在对精神及超自然现象解释的无能和无知。

这首先表现在对精神解释的无能。科学在解释精神现象时,总是从物质主义出发,把精神看成是物质的属性和机能,精神产生于物质,这使得它们在解释精神问题时,不能根本性地认识到精神的非物质属性。精神和物质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精神也的确是宇宙长期演化的结果,但前者是非物质、非实在,而后者是物质实在的,它们显然具有两种不同的属性,物质和精神在其演化中必然存在两个相互依存的演化系统,而不能使精神直接从物质中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仅仅通过物质层面去解释非物质的精神层面哪?通过统一信息论的论述,我们看出:物质不仅不能单纯性地演化出精神来,反倒物质是作为非物质的能量产生的。由此可见,科学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很多解释精神和人类社会现象的学科,但其在精神的认识上却基本是本末倒置的。基于此,人类的社会科学不可能有很大认识上的成就。

其次,科学在解释UFO、球形闪电、麦田怪圈、鬼挡路、灵魂等等所谓的超自然现象的无知,也充分体现了其局限性。由于现代科学至今都没有认搞清楚最基础的能量子、信息等层面,一旦自然界出现涉及最基础层面现象时,就显得非常无知,只好把其归结为超自然现象,或者干脆公开承认为不能解释现象而束之高阁,而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所谓求知、求真、求是的态度。

现代科学虽不能解释精神及其它超自然现象,但却从不认输,一旦遇到自己不能解释的问题时,就往往以无稽之谈不科学迷信等莫须有的罪名予以推脱或打入冷宫,这本身也反映了科学不能勇敢地正视现实的事实,也背离其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立场。

 

现代科学不能根本上应对自然灾害并主导自然

人类具有极其苛刻的生存条件,相对于无限浩瀚的宇宙,科学技术根本不具备征服宇宙的潜质。人类时刻面临着各种可能性灾变。从宏观角度上看,银河系、太阳和地球本身可能隐藏着许多人类已知和目前根本无法预知的毁灭性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很难确知是否会在某一瞬间爆发;从微观角度看,人类本身也存在一些自我毁灭的可能性,比如战争,比如大规模的病毒瘟疫。所有这些因素都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人类要想根本性地消除这些潜在的威胁,就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认知人类的精神自我,并通过技术来为人类自我提供根本性的安全保障。而从现有的科学技术来看,由于其只能从事外在的实在物质技术开发,而无法触及人类自我及自我安全保护技术。因此,科学技术不能使人类根本性地对抗自然灾害,也不能为人类提供根本性的安全保障,而解决最基础的生存问题。由此可见,人类要想根本性地对抗自然灾害并彻底解决生存问题,需要我们首先要建立超越科学的终极性理论体系,并通过该理论体系完成对科学技术的根本性超越,从而能够对抗自然灾害、并彻底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

 

现代科学的巨大负面作用

科学造就了近代社会的技术辉煌,有利地加快了主体程序的内化速度。不过,由于工具理性的负面作用,科学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其积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科学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消极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负面作用显著增大,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科学难辞其咎。科学的巨大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负面作用主要暴露在两个方面。其一,科学的工业化进程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二,面对各种危机(也包括自身带来的危机),科学却无法提出根本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由此可见,科学具有许多方面的先天不足,而后天的科学家们又根本没有认识到这种不足,却总是在下大力气为其理论体系做些修修补补的粉饰工作,这必然导致自然科学的畸形化发展,其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在技术层面上,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近极限,分析的方法已经很难在实物分析的基础上有更大突破,自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已近百年,科学就再也没有什么更大的理论突破。而由于哲学的终结,科学也失去了强有力的依托。此种情况就已经告诉我们:建立在以实物分析为基础的科学的作用以近极限,人类必须寻求新的超越实物分析的知识方式来代替科学。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科学的物质实在观严重限制了科学家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另方面,则是由于缺乏信息时代的理念背景。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