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八十三)

(2018-07-28 05:32:21)
分类: 理论探索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八十三)

    刘文旺

 

    有人编了一本说,想探讨霍金知道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只有霍金自己知道。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八十三)

    他的观点离奇而没有价值。例如、他认为通过时光机回到过去

    霍金认为带着人类飞入未来的时光机器,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所需条件包括太空中的虫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之所以可以制造时光机器,原因在于存在所谓的“四度空间”——“虫洞”。他指出,宇宙万物均存在小孔或皱纹,这就是基本的物理法则,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皱纹及空隙,(这种想象很是丰富,但离题太远了)比分子、原子还细小的空间则被命名为“量子泡沫”,“虫洞”就存在于其中。沿着空间与时间的裂缝就可以实现真正的宇宙旅行或回到过去。

http://img2.ph.126.net/LZDaE8iXQrTW8q-kFAAfDg==/3048655472853434039.jpg

    在此基础上更有一些科普者甚至一些科学家,在一些科普式的文章、书籍中甚至描述了一个孩子通过这样的时空隧道回到了过去,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这显然是一个反面的例证,却达到了科普的作用,人们信以为真!!

疯了!彻底疯了!!

连最起码的逻辑关系都不顾了。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自己的母亲从哪来,没有自己的母亲,自己是怎样出生的?这些科学家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这些科学家本身有母亲吗?

    霍金太天真了,天真到了无知的程度。时间与空间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客观实在吗?时间空隙是什么?!又是怎么产生的?

    空空的脑壳里,盛满了上世纪的水!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八十三)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爱因斯坦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观点深深地植根于霍金的思想中。时间有裂缝?沿时间与空间的裂缝可以实现超时空旅行?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霍金离开客观的真实物理学,在爱因斯坦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了。这一点体现在不断推翻自己的新观点。

2004714日,他发表篇论文,认为黑洞在形成的过程中,会保留其所吞噬物体的信息并释放出少量的物质。也就是说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守恒的。

    2004721日,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举行“第17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霍金面对来自50个国家的大约800名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其理论的追随者——“粉丝”发表了演讲,表示自己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天体演化过程中信息是守恒的。他说黑洞里没有他原来设想过的子宇宙分支,物质信息仍然保存在这个宇宙里,因此,利用黑洞、虫洞等去别的宇宙空间旅行是不可能实现的。

    《每日邮报》2014124日报道,在一篇在线发表的论文中,表示“宇宙中没有黑洞”,只存在“灰洞”。他认为黑洞其实是一个拥有极端物理环境的“灰色地带”,质量、能量进入黑洞中后还会“回到”宇宙中,此前对黑洞的边界理论认识是有待改善的,黑洞或不会永久性地保存质能信息,在某个时候会“释放”出来,

    又一次震惊了世界,在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界引发了剧烈的反响,一些科学家很失望称其为“善变的霍金”。

    出现霍金的这一幕幕演出那?

    说明了霍金确实拥有超人的智慧,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的事实修改着自己的理论。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来方式或途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霍金的不幸,霍金的脑海中只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相对论是错误的、量子力学也是不完备的,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基础理论,而是沿着相对论、量子力学指引的错误道路越走越深。

    一新理论或说新观点在物理学权威中激起了怀疑和困惑甚至愤怒。霍金在发表演讲时,在台下聆听其演讲的两位该领域的领军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翁鲁和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沃尔德总是在不住地耸肩、摇头表示怀疑。

    了自己研究多年的成果,可还有科学家沿着这一错误的道路前行。

腾讯科学的一则消息:美科学家发现量子世界中时间可能倒流。

说的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凯特•默奇教授,构思了一个微波光子回路装置,在微波光子送入装置内时,可以测量其量子态,此时这些光子的量子场会与回路相互作用,在光子离开回路后就可获得关于量子系统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微波光子前后的量子位处于两种叠加状态中,之后科学家对该系统进行测量。评估可能的结果表明,在被观测前粒子并不处于固定的状态,然而观测行为迫使粒子的量子态发生改变,如果我们对粒子未来状态进行观测,那么就有可能改变其过去的量子态。也就是说在量子世界中的时钟与经典世界的时钟不同,是可以向后退的。这为时间旅行留下了伏笔。

    有原则的浮夸,物理是研究客观物质的运动规律的,上边的观点完全脱离了物质的属性。这是搞科学吗?!

下面是一篇关于零点能的描述:

真空零点能

·         https://baike.baidu.com/cms/rc/r/image/2016-11-29/eefde4433228f48a517b1ce50065b157.png

科普中国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贡献者李嘉骞

量子理论预示,真空中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 它在绝对零度条件下仍然存在, 称为真空零点能。对卡西米尔力(Casimir force,一种由于真空零点电磁涨落产生的作用力)的精确测量,证实了这一物理现象。

基本概述

现代科学家认为真空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真空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而与这种现象伴生的能量,称为零点能,也就是说,即使在绝对零度,这种真空活性仍然保持着。狄拉克从量子场论对真空态进行了描述,把真空比喻为起伏不定的能量之海。J. Wheeler估算出真空的能量密度可高达1013J/cm3

发展历史

关于零点能的设想来自量子力学的一个著名概念: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该原理指出:不可能同时以较高的精确度得知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时粒子必定仍然在振动;否则,如果粒子完全停下来,那它的动量和位置就可以同时精确的测知,而这是违反不确定性原理的。这种粒子在绝对零度时的振动(零点振动)所具有的能量就是零点能。

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提出了一项检测这种能量存在的方案。从理论上看,真空能量以粒子的形态出现,并不断以微小的规模形成和消失。在正常情况下。真空中充满着几乎各种波长的粒子,但卡西米尔认为,如果使两个不带电的金属薄盘紧紧靠在一起,较长的波长就会被排除出去。接着,金属盘外的其他波就会产生一种往往使它们相互聚拢的力,金属盘越靠近,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强。1996 年,物理学家首次对这种所谓的卡西米尔效应进行了测定。[1]

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3bb22487eccf7139c65cc397.jpg

卡西米尔效应图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