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后相对论时代(八十一)

分类: 理论探索 |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八十一)
霍金离开客观的真实物理学已经很远了。这一点体现在不断推翻自己的新观点。
2004年7月14日,他发表篇论文,认为黑洞在形成的过程中,会保留其所吞噬物体的信息并释放出少量的物质。
2004年7月21日,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举行“第17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霍金面对来自50个国家的大约800名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其理论的追随者——“粉丝”发表了演讲,表示自己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天体演化过程中信息是守恒的。他说黑洞里没有他原来设想过的子宇宙分支,物质信息仍然保存在这个宇宙里,因此,利用黑洞去别的宇宙空间旅行是不可能实现的——多少科幻的作者大跌眼镜,多少科幻书籍读者陷入迷茫?
另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1月24日报道,在一篇在线发表的论文中,表示“宇宙中没有黑洞”,只存在“灰洞”。他认为黑洞其实是一个拥有极端物理环境的“灰色地带”,质量、能量进入黑洞中后还会“回到”宇宙中,此前对黑洞的边界理论认识是有待改善的,黑洞或不会永久性地保存质能信息,在某个时候会“释放”出来,
这个理论又一次震惊了世界,在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界引发了剧烈的反响,一些科学家很失望称其为“善变的霍金”。
为什么会出现霍金的这一幕幕演出那?
这一方面说明了霍金拥有超人的智慧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的事实修改着自己的理论。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来方式或途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霍金的不幸,霍金的脑海中只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相对论是错误的、量子力学也是不完备的,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基础理论,而是沿着相对论、量子力学指引的错误道路越走越深。
如果霍金有足够的幸运,在新的发现出现之后,还会改变现有观点进一步修改其理论。霍金的这一新理论或说新观点在物理学权威中激起了怀疑和困惑。霍金在发表演讲时,两位该领域的领军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翁鲁和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沃尔德还在不住地耸肩、摇头表示怀疑。
霍金放弃了自己研究多年的成果,可还有科学家沿着这一错误的道路前行。
腾讯科学的一则消息:美科学家发现量子世界中时间可能倒流。
说的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凯特•默奇教授构思了一个微波光子回路装置,在微波光子送入装置内时,可以测量其量子态,此时这些光子的量子场会与回路相互作用,在光子离开回路后就可获得关于量子系统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微波光子前后的量子位处于两种叠加状态中,之后科学家对该系统进行测量。评估可能的结果表明,在被观测前粒子并不处于固定的状态,然而观测行为迫使粒子的量子态发生改变,如果我们对粒子未来状态进行观测,那么就有可能改变其过去的量子态。也就是说在量子世界中的时钟与经典世界的时钟不同,是可以向后退的。这为时间旅行留下了伏笔。
更有甚者英国科学家朱利安•巴伯博士等人认为在大爆炸的那一刻,宇宙也产生了一个镜像宇宙,这个宇宙中的时间方向与我们的相反是倒退的。
我们是在探讨狭义相对论的问题,对量子力学我们不加更多的评论,但就这些科学家的态度或行为,我是不敢苟同的。我认为这是一些只知道学习而没有领会量子力学根底的人。在量子力学领域有一句名言:谁要是说他真正学懂了量子力学,那他就没有真正学好量子力学。我想这句话应用在这些人身上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在现在的大学中普遍认为量子力学同牛顿力学不同,量子力学是一门不讲理的学科。就量子力学本身而言,他们已经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少了,在众多的元素中,它只能解释氢原子的轨道量子跃迁的量子跃迁过程,而这一问题用最初的波尔的三个假设就基本上解决了。我认为量子力学也是发现了一些问题,距离解决问题还相差很远。在上文中不同量子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能使时间倒流。这里把量子态的变化与时间的流向结合在一起,实际上与玻尔兹曼把时间与热力学过程结合在一起是一样的,没有把客观事物过程的事件,与记录这一过程的时间区分出来。若这些科学家的推想是成功的,那么这一倒退的时间也是可以再倒回来的,因此,在这一研究成果中时间实际上是可以往复运动的——振荡的,因此,根本就不存在经典意义下的时间可以倒流的问题。而认为爆炸的那一刻,宇宙也产生了一个镜像宇宙,这个宇宙中的时间方向与我们的相反是倒退的,就只能是一种低劣的推测了。
我惊诧于这些科学家头脑简单。
身患难治之病已是不幸,受相对论的误导,沿错误的道路研究了一生,最后得出一些错误的不得不被迫放弃的观点就更可悲了!设想一下,凭借霍金的智慧,抛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建立新的理论也许结果不是这样。
还有更可悲的,世界上众多的国家邀请其进行讲演,把错误的理论到处传播。使一些错误的概念,植根于一些青年人的大脑中,会严重影响其对科学知识的判断力,误导其思维、研究的方向,从而使灾难放大、延伸。例如,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只是爱因斯坦的一种假设,可现在成了我们的世界观,深深地束缚了我们的思维、伤害着我们的自由意识。
霍金最后论文曝光:
提出证明多元宇宙方法,或改变人类宇宙观
澎湃新闻
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东方IC 资料
在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去世3天后,霍金最后的科学贡献也为世人所知。英国《泰晤士报》3月18日报道,霍金在去世前两周提交了最后一篇论文,其中提出了为寻找“多元宇宙”证据进行太空探测的数学方法。如果这些证据在霍金的有生之年就能找到,那他很有可能将得到诺贝尔奖。
这篇论文的合著者是比利时鲁汶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托格(Thomas Hertog),他在2周前与霍金见面,得到了霍金对论文的最终认可。目前,这篇论文正在一本知名学术期刊接受审阅。
论文研究的问题自1983年以来就使霍金困扰不已。当时,他和另一名物理学家哈特尔(James Hartle)一起提出了“宇宙无边界”理论,描述了宇宙是如何由大爆炸而出现的。在这一理论中,宇宙是瞬间从一个小点扩张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宏大宇宙的原型。但理论也预测,还发生过无限多次的大爆炸,每次都会创造一个不同的宇宙。
数学悖论使这一想法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赫托格说,他和霍金希望把“多元宇宙”的概念变成能够检测的科学框架。
但霍金最后的理论也带有悲剧色彩,预测说当所有恒星都失去能量后,我们的宇宙将在黑暗中消失。
霍金的新研究在宇宙学家中受到了争议。霍金的朋友、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主任图尔克(Neil Turok)表示,他至今仍不能理解,为什么霍金会觉得这个设想很有趣。
但也有其他科学家认为霍金的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这可能是第一次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的相关理论。英国杜伦大学教授弗兰克(Carlos Frenk)表示,宇宙膨胀表明应该有许多个宇宙,但至今人们都无法进行测量。霍金的新论文则表明,多元宇宙在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背景辐射中留下了印记,我们可以通过宇宙飞船上的探测器来检测,而这将“深深改变人们对自己在宇宙中位置的看法”。
弗兰克还提出,探测任务应该被命名为“霍金宇宙探测计划”(Hawking Space Probe)。
霍金的合作者赫托格则表示:“这就是斯蒂芬(·霍金),他敢于去往《星际迷航》(美国著名科幻电视剧)都不敢涉足的地方。”
文中指出。霍金认为“当所有恒星都失去能量后,我们的宇宙将在黑暗中消失。”这是典型的热寂说的翻版——冷寂说,是我们早就知道的关于宇宙演化的热力学观点。可见,霍金先生的大脑向我们熟知的一半老年人的大脑一样,根本就没有了思维的活性,她的大脑中除了最初的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最原始的热力学理论以外,简直找不到产生思维火花的新观点。
多宇宙时空观,最初是从量子理论中提出来的。这是对波函数的节的一种尝试,加上在相对论建立之初闵科夫斯基把爱因斯坦的方程四维化之后,逐渐演化出多维空间的概念,尤其是在弦理论中更是这样。因此,多维空间只是一个概念,只是一个数学模型,不具有实际的意义。
实际上,我们的空间若真是多维的。那么,我们一出生就应该存在于多维空间中。而我们日程生活中为什么根本就感知不到这一点。
什么实验证明多维空间的存在,根本没有。
物理学离不开数学,但数学本身绝不是物理。
现代的物理学数学家介入的太深了,自从爱因斯坦借助于他的同学格雷斯曼把黎曼几何引入物理学,建立质量存在造成的弯曲的空间后,加上在量子力学中引入的矩阵、群等,使物理学越来越偏离自然科学的形象,变成了数学家的婢女,这是物理学的悲剧,是科学的悲剧。
可怜的霍金——悲惨的跳海旅鼠!
霍金已是不幸,不幸的是还有大量的人步他的后尘义无反顾地走向大海。
这是何苦呀!
前人无暇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人复哀后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