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后相对论时代(五十九)

分类: 理论探索 |
走进后相对论时代(五十九)
刘文旺
从历史上看,尤其是从科学发展史上看,伽利略、布鲁诺时代确实存在“黑暗”的一面,难怪人们称这一时期是黑暗的中世纪。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亚里士多德(其实阿基米德也是一样)生活的时代,天然粉们是那样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但是,到了伽利略时代,由于宗教势力强大,眼中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尽管这一时期诞生了大量的科学家。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一其实的作用。
在“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的存在对科学的进步是有贡献的。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类知识得到迅速的传播。只是后来人们后来,人们的天文发现几心的科学观的诞生严重冲击了宗教的地位。在宗教人员看来。这些科学理念想取代宗教,所以他们开始限制这些科学家的思维。
我们总认为,布鲁诺是一名斗士,才受到宗教的疯狂打压,甚至被活活烧死在鲜花广场上。
历史上布鲁诺是一名被宗教收养的人,后来反对宗教对科学的打压才被宗教是理所不容。
可以说在“黑暗”的中世纪,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随后的文艺复兴。历史的发展存在连贯性。这是不能否认的。
到了爱因斯坦时代,社会的发展对科学的需求,是的人们对科学、科学家倍加宠爱。这实际上也限制了科学的进步。相对时错误的,但是收到了人们过分的吹捧。以至于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对科学发展的时代是牛顿时代。我们较为详细地介绍一下爱因斯坦,然后分析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牛顿时代。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与塞尔维亚数学家米列娃·马里奇在结婚前曾有一个女儿丽瑟尔·爱因斯坦。关于丽瑟尔的命运有诸多猜测。爱因斯坦最后一次提到她是在1903年9月一封给米列娃的信里。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结婚后生了两个儿子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爱德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爱因斯坦受米列娃家庭遗传的影响患精神分裂,一生未娶。
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爱因斯坦是他的亲戚,他们的曾祖父都是鲁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婚姻从1919年到1936年维持到爱尔莎逝世。大儿子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水利工程教授,他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伯尔尼哈德·凯撒·爱因斯坦(Bernhard Caesar Einstein)是一名物理学家,二儿子克劳斯·马丁(Klaus Martin,1932–1938),以及养女伊芙琳(Evelyn)。伯尔尼哈德有五个孩子,其中最大的孩子托马斯·马丁·爱因斯坦 (Thomas Martin Einstein) 是一名整形外科麻醉师。伯尔尼哈德的二儿子保罗·迈克尔·爱因斯坦是一位小提琴家。
爱因斯坦孙子伯尔尼哈德·凯撒·爱因斯坦的书信记录爷爷爱因斯坦最珍爱的物品是小提琴和烟斗。
下面我们看一下爱因斯坦的简历: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Ulm, Kingdom of Württemberg, German Empire)班霍夫街135号。父母都是犹太人。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玻琳。
1881年(2岁),11月18日,爱因斯坦的妹妹玛娅在慕尼黑出生。
1884年(5岁),爱因斯坦开始对袖珍罗盘着迷。
1885年(6岁),爱因斯坦开始学习小提琴。
1886年(7岁),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Council School)读书;在家里学习犹太教的教规。
1888年(9岁),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1889年(10岁),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
1891年(12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爱因斯坦开始怀疑欧几里德的假定。
1892年(13岁),开始读康德(Immanuel Kant)的著作。
1916年(37岁)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
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在1917年(38岁),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并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在1919年(40岁),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同年,与表姐艾尔莎结婚。
在1921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1月访问布拉格和维也纳。同年1月27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几何学和经验》的报告。
2月去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工联会议。
4月5日—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巴纳德勋章。在白宫受哈丁总统接见。在访问芝加哥、波士顿和普林斯顿期间,就相对论进行了4次讲学。
6月访问英国,拜谒了牛顿墓地。
1922年(43岁)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3—4月访问法国,努力促使法德关系正常化。发表批判马赫哲学的谈话。
4月参加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
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
10月8日,爱因斯坦和艾尔莎在马赛乘轮船赴日本。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
11月9日,在去日本—上海的途中,爱因斯坦通过电报知道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月17日—12月29日,访问日本。
1923年(44岁)2月2日,从日本返回途中,到巴勒斯坦访问,逗留12天。
2月8日,成为特拉维夫市的第一个名誉公民。
从巴勒斯坦返回德国途中,访问了西班牙。
3月,爱因斯坦对国联的能力大失所望,向国联提出辞职。6—7月,帮助创建“新俄朋友协会”,并成为其执行委员会委员。
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并讲演相对论,作为对得到诺贝尔奖金的感谢。
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解决了光子概念中长期存在的矛盾。
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
1924年(45岁)加入柏林的犹太组织,并成为缴纳会费的会员。
6月,重新考虑加入国联。
12月,取得最后一个重大发现,从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缔合的独立的论证。此时,还发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
1925年(46岁)受聘为德苏合作团体“东方文化技术协会”理事。
5—6月,去南美洲访问。 与甘地和其他人一道,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接受科普列奖章。为希伯莱大学的董事会工作。发表《非欧几里德几何和物理学》。
1926年(47岁)春,同海森堡讨论关于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接受“皇家天文学家”的金质奖章。接受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27年(48岁)2月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签名。参加国际反帝大同盟,被选为名誉主席。
10月参加第五届布鲁塞尔索尔维物理讨论会,开始同哥本哈根学派就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进行激烈论战。发表《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1928年(49岁)1月被选为“德国人权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春,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健康欠佳,到瑞士达伏斯疗养,并为疗养青年讲学。发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其最近的变化》。
4月海伦·杜卡斯开始到爱因斯坦家担任终生的私人秘书。
1929年(50岁)2月发表《统一场论》。
3月,50岁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第一次访问比利时皇室,与伊丽莎白女皇结下友谊,直到去世之前一直与比利时女皇通信。
6月28日获普朗克奖章。
9月以后同法国数学家阿达马进行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争论,坚持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
1930年(51岁)不满国际联盟在改善国际关系上的无所作为,提出辞职。5月,在“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的世界裁军声明上签字。
7月同泰戈尔争论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美国访问,主要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讲学。
12月13日,沃克市长向爱因斯坦赠送纽约市的金钥匙。
12月19日—20日,访问古巴。发表《我的世界观》、《宗教和科学》等文章。
1931年(52岁)3月从美国回柏林。
5月访问英国,在牛津讲学。
11月号召各国对日本经济封锁,以制止其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12月再度去加利福尼亚讲学。
为参加1932年国际裁军会议,特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讲。
发表《麦克斯韦对物理实在观念发展的影响》。
1932年(53岁)2月,对于德国和平主义者奥西茨基被定为叛国罪,在帕莎第纳提出抗议。
3月从美国回柏林。
5月去剑桥和牛津讲学,后赶到日内瓦列席裁军会议,感到极端失望。
6月同墨菲作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谈话。
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
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1932年12月10日,和妻子离开德国去美国。原来打算访问美国,然而,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德国的领土。
1933年(54岁)1月30日,纳粹上台。
3月10日,在帕莎第纳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次日启程回欧洲。
3月20日,纳粹搜查他的房屋,他发表抗议。后他在德国的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
3月28日从美国到达比利时,避居海边农村。
在这段时间,爱因斯坦度过了非常不幸的时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