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邱泽红的“大地震的成因”的一些看法
刘文旺
地震理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是完善的。地震的预测、预报仍是是不解难题。本文抛开以往的板块理论,独辟蹊径提出形成大地震的必备四大条件:(一)地表层下要有大面积的“空洞”;(二)要有进入“空洞”内的炽热熔浆体;(三)要有进入“空洞”的低温冷流体;(四)在“空洞”内可形成与大气层相比的最大压差空间——即在“空洞”内形成了大面积的真空空间。全文环绕着一核心展开论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地下可能存在空洞,这种观点是成立的。这些空洞的存在这也会必然导致地震的发生。现在的观测发现在青藏高原上的山峰下就存在空洞。本文的论述缺少这些事实,似乎论证不够严谨。
但是,关于地震的传统板块理论还是要考虑,至少是可以借鉴的。在本文的论述中存在一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内压”就越大,而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其“内压”就越小,且其温度也会越低,密度也会越大,也许“黑洞”就是温度最低密度最大的地方。这样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黑洞是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下语言的一种,宇宙中可能的存在的天体,由于质量足够大,而使得其中的光也发不出来。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温度可以很低。相反,黑洞是大质量物质发生坍塌产生的,这一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但由于不能和释放出来——其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因此,其中的温度应该是非常大的。宇宙中的活动星系核、类星体释放出来的超高能量一般认为就是黑洞的引力场造成的(除此找不到什么机制能释放出如此高的能量)。
关于台弯某地有水倒流到半山腰的现象见下图分析,可能还有其他形式的解释。 作为论证的证据理由还不太充分。
本文对地震的解释是空洞内外压的变化——“大家都知道,膨胀率或收缩率都与温度且“内压”的变化有关,那么,在这里不仿以“内压”A等于膨胀率B,除以收缩率C来说明“内压”的变化情况,即得公式:A=B/C,假设以A表示地下“空洞”的内压变化,以B为地下空洞内的膨胀率,以C为地下空洞的收缩率。则得:A=B/C。当A=B/C=1时,则表示“空洞”内的膨胀率与空洞内的收缩率相等。即空洞内的“内压”与空洞顶层(包括地表层)重压加大气层重压是属于相等状态,意思是说:接助空洞“天面”熔浆的温度与空洞壳盖层的温度已达到互补平衡状态……。如南北极不发生地震就是这种原因;当A=B/C>1时,则表示空洞内的膨胀率大于空洞内的收缩率,说明此时空洞内的“内压”有反抗地壳与地表层重压加大气层重压的趋势,也说明此时空洞内的“内压”有突破空洞地壳层以及突破空洞壳层上面的薄弱地表层的趋势;有形成新的喷发口的趋势;有突破火山与空洞相连通的老火山喷口的趋势。……;当A=B/C<1时,则表示空洞内的膨胀率小于空洞内的收缩率,即空洞内的“内压”小于空洞顶层(包括地表层)的重压且小于大气层的重压,因此说明,此时空洞内的高温高压蒸汽处在被液化的趋势,而空洞内的熔浆也处在被凝固的趋势,又因,蒸汽被液化,熔浆被凝固都俱有“内压”变小的特性,前面已讲过,“内压”变小时,则所受大气层作用会变大,何况此时空洞内有形成大面积的真空空间的快趋势,此时的空洞就会受到大气层的快速作用,这就是造成大地震的原因。”
作者在此详细地分三种情况加以论证,思维严谨。但是,所依据的事实存在问题。例如说在地球的两极不存在地震,这不是事实。在地球的南北极都存在地震,而且按照原文的观点,赤道地区温度最高应该发生更多的地震,而此不是事实。存在的事实是:在1900-1980年间,地球发生6级以上地震共7930次,其中,南半球发生4634次,北半球发生3271次,赤道地区只发生25次。这需要作者给出解释。尤其是,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沿印度尼西亚经青藏高原到欧洲的板块碰撞带。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地震的发生与地球的板块运动有关。遗憾的是,本文的作者显然忽略了这一点,空洞中压力的变化导致地震发生的观点,显然应该解释为什么空洞沿着这两个主要的地震带分布。
当然,需要补充的是,在板块发生挤压的区域也发生地震,这一板块下有没有空洞没有关系。例如南美洲的智利等发生的强烈地震。
日本3.11大地震
作者认为,日本3.11大地震,是由于形成空洞顶层的区域是处在海洋区域,且空洞内的蒸汽喷发口也是在海洋区域,由于大气层的快速作用,使海洋水激起激浪(海啸)且使空洞上的海洋底产生下沉,从而使离空洞区域近的海洋陆地遭受这次海啸的冲击。这也存在问题。因为,大地震发生后,大洋板块不是下沉。事实是,地震后日本岛下沉,大洋板块反而抬升了。同时本文的观点也不能解释,日本3.11大地震后,该地区——日本海、朝鲜半岛、俄罗斯东侧等存在一个整体东移的现象。
我不知道本文作者产生这种观点的最初灵感是否来自于火山地震,但本文的观点能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的发生。只不过火山地震多对应活火山。当火山处于活动期时,岩浆房中的气体在岩浆的加热下产生爆炸性喷发,这就是我们见到的火山喷出大量的火山灰的过程。但是,对于一个死火山,其下面应该存在相应的空洞——火山正中心出现岩浆退缩时留下的凹陷——火山口。但死火山却很少发生地震。这一点需要引起作者的注意。
火山口
时间仓促,对本文理解不是很深刻,所言有不是的地方请作者见谅。希望作者在大家的建议下修改论文使其更加完善。
祝你成功!
2017年10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