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世界(三十)

分类: 理论探索 |
物理世界(三十)
刘文旺
经典力学回顾(上)
一、辉煌的19世纪
自然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物理学也不例外。从纯思辨的哲学到定量的物理科学的转化,主要是在19世纪完成的。
我国是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关于自然知识的记载。公元前700—400年的《考工记》、公元前468—382年的《墨经》就有大量的科技知识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尸佼(公元前390—330年的)的《尸子》中就记载:“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就记载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考工记·轮人》中记载:马没有力气拉车了,车仍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与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同出一辙。这也体现了惯性思想的存在。
《墨经》内有一句话说得更好:“力,刑之所以奋也”,充分说明了力与加速的关系。只是我们中国人没有把这里的数量关系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不然就不叫牛顿定律了,牛顿可能也就没有那么伟大了。
大约在中国汉代成书的《尚书纬》中的《考灵曜》描述了“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恒动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比伽利略在1632年所著的《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借用匀速运动的船中,人们无法知道船是否在运动,来阐述相对性原理早了1500多年。
但是,后来我们对科学的进步、探究出现了停顿。相反,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却逐渐赶上并超越了我们。产生了分门别类的各个学科。我们分析如下。
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他最先把实验观察实验引入了物理学,并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对物体运动的定量描述上。伽利略的逻辑推理清晰而富有哲理。他用极其巧妙的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伽利略的运动理论主要是运动的描述和分类、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原理、加速度的概念的提出,抛体运动轨迹和相对性原理等。
基于此,伽利略被尊称为物理学之父。
了不得呀!
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严格定义了质量、密度、动量、惯性、向心力。总结了其发现的机械运动三定律(牛一、牛二、牛三定律)。阐述了力的合成分解、运动叠加原理、动量守恒定律、相对性原理等。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牛顿之后,物理学逐渐确立了三大守恒原理:质心运动守恒原理、动量矩守恒原理和活力(动能)守恒原理。同时,从虚功原理、最小作用原理出发,逐渐诞生了变分方法,并确定了分析力学的理论体系。此外他在光学也有重要的发现,著名的光粒子说就是他提出来的,并著书《光学》。
至此,一个完整的力学体系得以建立完成。牛顿也被世人尊重,成为一代宗师。
热学方面,1842年迈尔首先提出能量守恒学说。迈尔认为热是一种能量,可以与机械能相互转化。并被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所证实。这样就建立起了表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了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1906年,物理学家能斯脱根据低温下化学反应的许多实验事实,总结出热力学第三定律,明确指出绝对零度是不能达到的。
在19世纪后半期,人们开始用统计方法研究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热力学系统,推导出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气态方程——克拉伯龙方程:pV=nRT等,得出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麦克斯韦速率分布,从微观角度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非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气体分子运动论使用的几率统计法,为统计力学奠定了基石。1902年吉布斯提出了系综理论,建立起经典统计力学的理论体系。这些仍是现代高等物理教材中热力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电磁学方面,1785年,库仑用扭秤实验发现电荷之间相互作用所遵从的定律——库仑定律。欧姆在1826年用实验得到了电流定律——欧姆定律。奥斯特在给学生上课时偶然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开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内在联系、安培得出电流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把电现象和磁现象进一步统一起来。
法拉第首先提出了场的概念,他坚信,电和磁的相互作用是电场和磁场起到了这种媒介作用,法拉第数学不太好,因此,用力线的概念,描述电磁场的相互作用。麦克斯韦在此基础上,指出变化的磁场在其周围空间激发涡旋电场,他还引入位移电流的概念,认为位移电流与电流一样在周围空间激发涡旋磁场。与法拉第相反,麦克斯韦的数学很好,于1865年推算出了电磁场的普遍规律——麦克斯韦方程组。总结、建立了完整的、统一的电磁场理论。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也于1888年被赫兹通过实验所证实,这也是电磁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的原因。
麦克斯韦方程组
关于光的本性,自古就有两种不同的认识。牛顿认为光是一种粒子,这样可以很好地描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等现象;胡克、惠更斯等认为光是一种波,这可以很好地解释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等。后来托马斯·杨通过光的干涉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这一时期完成了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泊松反对光的波动性。他认为,若光是一种波动,则在一个不透光的屏的后面,应该留下衍射光的光斑。结果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并把这一光斑命名为泊松亮斑。历史跟泊松开了个玩笑。
但是,问题并没有因此结束。在光电效应、量子力学中光子的吸收与释放的过程中、正、逆康普顿效应等现象中,光又明显地体现出粒子性,现在一般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并且关于光的本性还在探讨之中。
泊松亮斑
人们往往认为,正是19世纪初的这两朵小小的乌云,酿成了一场大风暴:
第一朵乌云导致哥本哈根学派创建了量子力学;第二朵乌云导致爱因斯坦创建了相对论。从而奠定了近代物理的两大支柱。
力学是最原始的科学之一,它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对于机械运动的认识过程。
有文字加载的是,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古希腊的欧多克斯提出了地心说,他用27个球层来解释天体的运动。后来亚里士多德对这个理论作了改进,到公元2世纪,托勒玫把这种学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17岁时就跟大哲学家柏拉图学习。亚里士多德爱独立思考。因此,他有许多观点跟他的老师截然相反。亚里士多德当过教师,对植物、动物、天文、气候、数学和物理等方面都进行过研究,著书1000多种,可以说他是古希腊各种知识集大成者。他的这些著作被当作古代世界的百科全书。达尔文曾这样评价亚里士多德:"我尊敬林奈和屈费尔好像两位神一样。但是,他们比起亚里士多德来,却不过是小学生。"
一般认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他的著作中,有一些内容是错误的。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认为运动物体只有在一个持续不停的力的作用下;才能保持;如果运动物体不再受到力的作用,它就会停止下来;认为抽水机抽水的道理是"自然害怕真空";认为天上和地球上的运动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把地球上的科学概念推广到天体等等。由于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又看不清自然现象的本质,使这些错误观点流行达二千年之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
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亚里士多德从来没有说过在真空中,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人家指的就是在空气中时,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我们在夸赞伽利略的同时,不应该诽谤亚里士多德的功绩。
我们看问题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而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物理学不同于小说,它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研究物理学历史也要有科学的态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