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世界(十九)

分类: 理论探索 |
物理世界(十九)
刘文旺
经典物理学部分(四)
上世纪30年代初,瑞士天文学家扎维奇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99%以上的不发光质量是看不见的。但这一发现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根据对许多大型天体之间,如星系之间的引力效果的观测越来越多地发现,发光的天体拥有的质量不能产生足够的引力来维持天体系统的运行。
一句话,在星系、尤其是在星系团中,发光的天体的质量不足以维持这些天体的高速运动,需要有一些不发光的物质存在,这些不发光的物质为这些发光的天体的运动提供引力。
于是,人们假设在宇宙中存在一种不发光的物质——暗物质,他的存在使星系中的天体或星系团中的星系的运动成为可能。
暗物质是假想出来的物质,现有理论认为,它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尤其是不参与和电子、光子的相互作用,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主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的总质量很大,占宇宙中物质总量的26%。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人类见得到的天体——发光的恒星、星系、星系团的质量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约4.9%。
天体物理学家一般认为,天体之间的引力会使得宇宙的膨胀速度逐渐减缓。但是,1997年12月,作为“大红移超新星搜索小组”成员的哈佛大学天文学家罗伯特·基尔希纳根据对Ia型超新星———种罕见的恒星爆炸现象的观测发现,这些超新星发出的光度小于应有的数值。
我们知道,Ia型超新星具有稳定的发光强度,因此,它也是用来测量天体距离的标准烛光。结果发现,在距离我们一定远的区域,宇宙膨胀速不但没有在自身重力下变慢,反而在加速膨胀。人们大惑不解。
暗能量这个名词是由迈克·透纳引进的
此外,美国航天局的威尔金森微波仪探测卫星收集到的材料也证明,这类超新星确实在加速远离我们。这些变化的含义的确令科学家忐忑不安,因为这将预示着爱因斯坦、霍金等理论家可能都错了,影响并决定整个宇宙演化的力量,不是存在于普通发光天体的引力和重力等已知作用力,而是不发光的“暗能量”和“暗物质”。这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发现。即将引起“划时代”的变化。
与超光速运动不相容的相对论错了。
当发现宇宙的加速扩张后,有科学家又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找了出来,说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宇宙项早就预示了暗能量的存在。
并认为,宇宙在不断膨胀着的观测结果完全与引入“宇宙常数”有关。其实,当年为什么要在其引力方程中引入常数项哪?
这是因为,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相信宇宙的稳恒态模型,宇宙中若只有引力没有斥力,宇宙就会坍塌,所以引入了宇宙项。也就是说,宇宙项就是为了平衡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的。现在万有引力仍然存在,因此,加速膨胀则需要其他原因加以解释。而且,据说爱因斯坦得知“实际上的宇宙是在膨胀着的”这个消息后非常后悔,因此他认为:“引入宇宙常数是我这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
现代人就是缺少这种质疑精神。
宇宙项的引入是不是爱因斯坦的错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至今还在从爱因斯坦的理论中寻找答案。
在中国有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在船上渡河,不小心他的宝剑从船上落入水中,他急忙掏出小刀子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宝剑落水的地方。傍边的人劝他说,快下水找你的宝剑吧,不然,船越走越远就找不到了。那个人信心满满地说:我做好了记号,等船停下后我从这记号处下去就可以找到我的宝剑。
刻舟求剑
爱因斯坦的理论和思维,强烈地误导了我们。成为科学进步的绊脚石。只要一有问题就会想起爱因斯坦的理论。
现代的科学家都成了医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了中药中的人参,不管什么病先用2斤再说。
真是无奈!
有科学家认为,暗能量在宇宙中更像是一种背景和一种“超导体”,因此也有人把“暗能量”称之为“真空能”。真空是不是就是“暗能量”?“暗能量”是不是就是“真空能”呢?如果真空真是“暗能量”那么就应该具备一切能量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力的作用。
从这里的分析可以看出,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真空是否具备力的属性这个问题上,如果这种假说被证明,那么“真空力”就成为独立于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之后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的第五种自然作用力即“第五种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