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理世界(七)

(2017-09-13 05:46:40)
分类: 理论探索

物理世界(七)

刘文旺

二、中国古代物理成就

     同西方国家不一样的是,中国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在从事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西方主要是在航海、工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具有明显的实用性。

http://p3.so.qhmsg.com/bdr/_240_/t01a1219004dba26b98.jpg

在力学部分

     我国历史上的力学理论,具有完善的概念体系。只是应用的数学部分相对较少。因此,从精度上看是欠缺的。没有产生明显的数学语言。

     长度的单位,基本上取自我们的身体,《家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等等。体积的单位有合、升、斗等。

     我国古代有专司天文历算的官职。《隋志》上有记载:漏刻之制,盖始于黄帝,其后因以命官”。漏壶的种类很多。

http://baike.zidiantong.com/file/2011/fcbbb151a6e3939c8c5430f5.jpg

     在北京故宫等地方还保留有古代日晷。日晷面与赤道面平行,表针指向天极,形成太阳计时器。

     此外,还有比重(密度)的概念。

     《汉书食货志》:“黄金方寸,其重一斤,白金方寸,重一十四两”(一斤等于十六两)。

     在运动学方面,我们的共享就更明显一些。并且具有很深的认识。

     宋均注释的《尚书》中有“地有四游”,并提出了以下著名的论断:“地恒动而不止,而人不止,譬人在巨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不觉也”。这一点比哥白尼、伽利略的观点早1500年。智慧的人的想法往往是一致的——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呀。伽利略正是用封闭的大船的运动来诠释他的相对性原理的。晋人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指出:“云游西行,而谓月之东行”。

http://a4.att.hudong.com/45/65/01300000167882121324652703274.jpg

这里诠释了运动的相对性:

伽利略《对话》中写道:当你在密闭的运动着的船舱里观察力学过程时,“只要运动是匀速的,决不忽左忽右地摆动,你将发现,所有上述现象丝毫没有变化,你也无法从其中任何一个现象来确定,船是在运动还是停着不动。即使船运动得相当快,在跳跃时,你将和以前一样,在船底板上跳过相同的距离,你跳向船尾也不会比跳向船头来得远,虽然你跳到空中时,脚下的船底板向着你跳的相反方向移动。你把不论什么东西扔给你的同伴时,不论他是在船头还是在船尾,只要你自己站在对面,你也并不需要用更多的力。水滴将像先前一样,垂直滴进下面的罐子,一滴也不会滴向船尾,虽然水滴在空中时,船已行使了一段距离。鱼在水中游向水碗前部所用的力,不比游向水碗后部来得大;它们一样悠闲地游向放在水碗边缘任何地方的食饵。最后,蝴蝶和苍蝇将继续随便地到处飞行,它们也决不会向船尾集中,并不因为它们可能长时间留在空中,脱离了船的运动,为赶上船的运动显出累的样子。如果点香冒烟,则将看到烟像一朵云一样向上升起,不向任何一边移动。所有这些一致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船的运动是船上一切事物所共有的,也是空气所共有的。”

http://he.offcn.com/dl/2014/1017/20141017033035880.png

     在《考工记·轮人》记载了斜抛运动。而在《墨经》中,描述了刚性球的运动。

     在动力学方面,我们提出的概念更具有明显的物理特征。

    《考工记·轮人》就有这样的描述,马的体力用完后,车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一种典型的惯性运动。这种对惯性的认识,比伽利略、牛顿提出的惯性概念、惯性运动概念早得太多了。

     在《墨经》中还有更深认识的描述:“力,刑之所以奋也

”。刑只受力物体,奋指受力而运动物体的物体,从静止到运动,从慢速运动到快速运动的过程。因此,这实际上描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力使物体产生变速运动的原因。只是没有上升为数学描述得语言——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而已。若当年我们使用了数学,则发现牛顿定律的可能就不是牛顿先生了。不知牛顿先生在九天之上适合感觉。

王充在《论衡》中说:“且田与宅惧人所制,兴功用力,劳佚均等……必铨功之小大,立远近之步数,假令起三尺之功,食一步之内,起十丈之役,食一里之外,功有小大”。这里就有了物理学中物理做功的概念。

在应用力的平衡方面,我国古代隋朝李春在公元605年建造的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只是下沉了5厘米。

在我国的《农政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干旱的时候,挖井浇地种植庄稼。到了春秋我国已经出现了天平、称、剪等工具。

     我国的《墨经》中还记载了杠杆原理。这比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可早多了。

http://p1.so.qhimgs1.com/bdr/_240_/t015491c4d250e0d4c1.jpg

    伟大呀,我的古老先民!

     《晋书·天文卷》记载了浑天仪,《后汉书·张恒传》上记载了候风地动仪。并记载了它记载的事实:公元138310日甘肃大地震的情况:“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都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方起”

     可见其灵敏读之高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直到今天,地震预报仍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候风地动仪甚至在今天都有使用的价值。记得小的时候,发生过唐山大地震,有人就使用类似的东西,感知目的真的发生,稍有一点的变动,人就会全家跑出家门躲避。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编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发明。记载了先民的智慧。从地下发掘出的没藏上千年的编钟还能使用,能听到他演奏的声音(电视台中真的用这一套编钟进行了演奏),仿佛又回到了几千年之前。这一使我们非常自豪。美国是很发达的,但是,在发达他们也品尝不到这种自豪感。

     在殷商使其出土的文物和典籍中记载着各种乐器,据《诗经》记载,大约有29种乐器。1978年陕西扶风出土了西周青铜编钟、1979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乐器就有124件。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声学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让体现了我国冶金技术的先进性。

     王充在《论衡·论死篇》中分析人的讲话是“气括口喉之中,动摇其舌”。这就论述了物体发声的原因,在于震动。这一点与现代的声学的认识是完全一样的。

     此外,《考工记》中有钟鼓发生的响度的描述、《礼记·乐记》中有关于音色的记载。明朝音乐学家在1584年提出“十二平均律”时,还发现了无理数的数值:

物理世界(七) =1.41421356237095048801689,其精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魏《水经注》四世纪时,陈遵造江陵金堤,利用从高处发出的鼓声传导低处所用的时间,准确地没计算出了两地的距离。这是利用声音传递速度于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据沈括记载,士兵夜枕空牛皮囊,感知敌人的行军使得声音。这不但声音能得到放大,地面是固体传递声音的速度快于空气。可以增加预警时间。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应用了声波的传递特点。这个地方我带儿子去过,从一旁的喊声,可以从另一个地方隐约感知到。只是当时的人很多。若是在晚上且人很少的情况下,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当时的人们,无不赞美古人的伟大。身边的几个老外也傻乎乎地跟着我们一起做,并不停地发出赞美的声音。

http://p2.so.qhimgs1.com/bdr/_240_/t01b579c76780aabd9e.jpg

     在热学方面,我古老国民有很深的造诣。《华阳园志·蜀志》记载:李冰父子在建造都江堰得过程中,有“积薪烧之”。就是利用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方法,开山辟岭。

《考工记》:“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一段描述了物体的温度与颜色的关系。我们有一句俗话说实物的温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时,总爱用如火纯青来描述,而青色对应的温度已经上千度了。可见,当时我们的冶炼术已经是很高明了。

当然,我们的记载有些也有化学的知识,如我国的五行说认为,木藏火。体现了碳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能释放出热能的观点。

     在电学方面,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家遭雷后,宝刀银器等熔化流一地,而草木无一毁者”。《三国志·吴书》记载了琥珀带点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上记载:“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但有咤声”,这典型地描述了摩擦起点的过程。

     这体现了原始的摩擦生电的思想,描述的有神有色很具体。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可以经常见到。可见,我们的先民们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并把它记录下来。更为主要的是,这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精神。

     我国对磁性的认识也是很早的。《管子•地数篇》记载:“山中有磁石者,其下有铜金”。这是不但是一种对磁性的认识,还把这一事实具体应用在寻找矿石的过程中。

     此外,我国的《吕氏春秋》、《鬼谷子》、《淮南子》、《山海经》均有“慈石(磁石)吸铁”的描述。例如在《淮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责难也”!这体现了古人对具体的吸引现象分析的很透彻。现代物理认为,磁铁只能吸引贴钴镍等磁性材料。

     不仅如此,还对磁铁由明确的应用。

     《水经注》记载:秦始皇的阿房宫的大门是用磁石建成的,这样,当有刺客携带兵器经过时,就会被发现。

     《鬼谷子•谋篇》:“郑采玉者以司南指路”。

《韩非子•有度》“先王立司南,以端指夕”。

此外,1044年背诵的曾公亮《五经总要》,具体介绍了司南的做法:把薄铁片制成鱼的样子,然后沿南北方向把贴片放在冷水中冷却,尾部稍微下沉一些然后保存在有磁性的容器中。用的时候,在没有风的地方这时鱼首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地磁的认识是很精准的。“尾部稍微下沉一些”这分明对应于地磁场的磁倾角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沈括做得更好。此外,沈括还发现了磁偏角现象。“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我国古代的光学知识是很丰富的。《墨经》中讲述了诸如:影子的形成、影与半影的知识、光源的概念等。《墨经》在光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世界上最遭罪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但是他的著作的缺点就是没有给出定量的阐述。

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称为"",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根据我国古籍的记载,古代常用"夫燧""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金属制成成,所以统称为"金燧")来取火。古代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取火器,《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阴天时用木燧取火。阳燧取火是人类利用光学仪器会聚太阳能的一个先驱。讲到取火,古代还用自制的古透镜来取火的。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冰作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问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我们常说,水火不兼容,但制成冰透镜来取火,真是一个奇妙的创造。用冰制成透镜是无法长期保存的,于是便出现用玻璃或玻璃来制造透镜。

《墨经》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是解释了小孔成像现象:“景倒,在午有端”。《说》:“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http://p4.so.qhimgs1.com/bdr/_240_/t0127826407d7339d0a.jpg

在手工方面,我们的先民们制作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潜望镜等。并且有了初步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描述。

墨子对凹面镜、凸面镜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已发现了凹面镜焦点的存在。如墨家对凹面镜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并在《墨经》中作了明确、详细的记载。鉴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表示深、凹之意;放在中之内,得到的像是比物体大而正立的。虽然他尚把球心和焦点混淆在一起,但这些实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实验,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李约瑟曾把墨子光学与古希腊光学进行比较,指出墨子的光学研究比我们任何所知的希腊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北宋沈括对凹面镜的焦距作了测定。他用手指置于凹面镜前,观察成像情况,发现随着手指与镜面距离的远近变化,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梦溪笔谈》中作了记载: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说明手指靠近凹面镜时,像的正立的,渐渐远移至某一处(在焦点附近),则无所见,表示没有像(像成在无穷远处);移过这段距离,像就倒立了。这一实验,既表述了凹面镜成像原理,同时也是测定凹面镜焦距的一种粗略方法。

http://p1.so.qhimgs1.com/bdr/_240_/t013af022cf127baa51.png

墨家对凸透镜也进行了研究。《墨经》中写道:鉴团,景一。说在刑之大。”“鉴团即凹面镜,也称团镜。景一表明凸面镜成像只有一种。同形字,指物体,它总比像大。我们的祖先,利用平面镜能反射光线的特性,将多个平面镜组合起来,取得了有趣的结果。如《庄子·天下篇》的有关注解《庄子补正》中对此作了记载:鉴以鉴影,而鉴以有影,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这样的装置,收到了照花前后镜,花花交相映的效果。《间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记有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表明很早就有人制作了最早的开管式潜望镜,能够隔墙观望户外的景物。

此外,汉代发明的透光镜,能够反射出铜镜背面的精美图像,是中国古代光学的一大发明,现在仍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

《淮南万毕术》:“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也!”可见我国古代的先民们不但有丰富的光学知识,还开拓了具体的应用研究。在日本、巴黎和我国的上海还各保留着一面西汉是制作的“透光镜”。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