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世界(七)

分类: 理论探索 |
物理世界(七)
刘文旺
二、中国古代物理成就
在力学部分
这里诠释了运动的相对性:
伽利略在《对话》中写道:当你在密闭的运动着的船舱里观察力学过程时,“只要运动是匀速的,决不忽左忽右地摆动,你将发现,所有上述现象丝毫没有变化,你也无法从其中任何一个现象来确定,船是在运动还是停着不动。即使船运动得相当快,在跳跃时,你将和以前一样,在船底板上跳过相同的距离,你跳向船尾也不会比跳向船头来得远,虽然你跳到空中时,脚下的船底板向着你跳的相反方向移动。你把不论什么东西扔给你的同伴时,不论他是在船头还是在船尾,只要你自己站在对面,你也并不需要用更多的力。水滴将像先前一样,垂直滴进下面的罐子,一滴也不会滴向船尾,虽然水滴在空中时,船已行使了一段距离。鱼在水中游向水碗前部所用的力,不比游向水碗后部来得大;它们一样悠闲地游向放在水碗边缘任何地方的食饵。最后,蝴蝶和苍蝇将继续随便地到处飞行,它们也决不会向船尾集中,并不因为它们可能长时间留在空中,脱离了船的运动,为赶上船的运动显出累的样子。如果点香冒烟,则将看到烟像一朵云一样向上升起,不向任何一边移动。所有这些一致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船的运动是船上一切事物所共有的,也是空气所共有的。”
”。刑只受力物体,奋指受力而运动物体的物体,从静止到运动,从慢速运动到快速运动的过程。因此,这实际上描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力使物体产生变速运动的原因。只是没有上升为数学描述得语言——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而已。若当年我们使用了数学,则发现牛顿定律的可能就不是牛顿先生了。不知牛顿先生在九天之上适合感觉。
王充在《论衡》中说:“且田与宅惧人所制,兴功用力,劳佚均等……必铨功之小大,立远近之步数,假令起三尺之功,食一步之内,起十丈之役,食一里之外,功有小大”。这里就有了物理学中物理做功的概念。
在应用力的平衡方面,我国古代隋朝李春在公元605年建造的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只是下沉了5厘米。
在我国的《农政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干旱的时候,挖井浇地种植庄稼。到了春秋我国已经出现了天平、称、剪等工具。
=1.41421356237095048801689,其精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考工记》:“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一段描述了物体的温度与颜色的关系。我们有一句俗话说实物的温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时,总爱用如火纯青来描述,而青色对应的温度已经上千度了。可见,当时我们的冶炼术已经是很高明了。
当然,我们的记载有些也有化学的知识,如我国的五行说认为,木藏火。体现了碳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能释放出热能的观点。
《韩非子•有度》“先王立司南,以端指夕”。
此外,1044年背诵的曾公亮《五经总要》,具体介绍了司南的做法:把薄铁片制成鱼的样子,然后沿南北方向把贴片放在冷水中冷却,尾部稍微下沉一些然后保存在有磁性的容器中。用的时候,在没有风的地方这时鱼首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地磁的认识是很精准的。“尾部稍微下沉一些”这分明对应于地磁场的磁倾角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沈括做得更好。此外,沈括还发现了磁偏角现象。“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称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根据我国古籍的记载,古代常用"夫燧"、"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金属制成成,所以统称为"金燧")来取火。古代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取火器,《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阴天时用木燧取火。阳燧取火是人类利用光学仪器会聚太阳能的一个先驱。讲到取火,古代还用自制的古透镜来取火的。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冰作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问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我们常说,水火不兼容,但制成冰透镜来取火,真是一个奇妙的创造。用冰制成透镜是无法长期保存的,于是便出现用玻璃或玻璃来制造透镜。
《墨经》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是解释了小孔成像现象:“景倒,在午有端”。《说》:“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在手工方面,我们的先民们制作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潜望镜等。并且有了初步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描述。
墨子对凹面镜、凸面镜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已发现了凹面镜焦点的存在。如墨家对凹面镜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并在《墨经》中作了明确、详细的记载。“鉴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低”表示深、凹之意;放在“中之内”,得到的像是比物体大而正立的。虽然他尚把球心和焦点混淆在一起,但这些实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实验,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李约瑟曾把墨子光学与古希腊光学进行比较,指出墨子的光学研究“比我们任何所知的希腊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北宋沈括对凹面镜的焦距作了测定。他用手指置于凹面镜前,观察成像情况,发现随着手指与镜面距离的远近变化,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梦溪笔谈》中作了记载:“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说明手指靠近凹面镜时,像的正立的,渐渐远移至某一处(在焦点附近),则“无所见”,表示没有像(像成在无穷远处);移过这段距离,像就倒立了。这一实验,既表述了凹面镜成像原理,同时也是测定凹面镜焦距的一种粗略方法。
墨家对凸透镜也进行了研究。《墨经》中写道:“鉴团,景一。说在刑之大。”“鉴团”即凹面镜,也称团镜。“景一”表明凸面镜成像只有一种。“刑”同形字,指物体,它总比像大。我们的祖先,利用平面镜能反射光线的特性,将多个平面镜组合起来,取得了有趣的结果。如《庄子·天下篇》的有关注解《庄子补正》中对此作了记载:“鉴以鉴影,而鉴以有影,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这样的装置,收到了“照花前后镜,花花交相映”的效果。《间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记有“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表明很早就有人制作了最早的开管式“潜望镜”,能够隔墙观望户外的景物。
此外,汉代发明的透光镜,能够反射出铜镜背面的精美图像,是中国古代光学的一大发明,现在仍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
《淮南万毕术》:“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也!”可见我国古代的先民们不但有丰富的光学知识,还开拓了具体的应用研究。在日本、巴黎和我国的上海还各保留着一面西汉是制作的“透光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