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与科学(二十)

分类: 理论探索 |
求是与科学(二十)
刘文旺
原理、定理与定律(二)
烂根之树不再有春天!
一、光速不变现象
对于光的本性,牛顿认为光是一种粒子,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波。而波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对此,惠更斯认为,传播光波的媒介物质就是笛卡尔认为的以太。由于光可在我们认为的真空中传播。因此,这种以太物质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传播光的媒介中。
哲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
1881年,迈克尔逊利用光的干涉实验,来测量地球的运动是否会拖曳地球周围的“以太”。
他的器材是两个互相垂直的真空管,实验时让其中一个与地球的运动方向平行,另一个则与地球的运动方向垂直。若地球的运动真的拖曳了地球周围的“以太”,则会使得沿两个方向传播光的速度发生变化,这样到达屏上的光就会发生变化,使叠加在一起的两束光叠加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之后,再把两个真空管旋转900,观察旋转前后干涉条纹的变化就能得出地球的自转,是否拖曳了地球环境中的“以太”。
结果显示,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地球的自转完全拖曳了地球环境中的“以太”。后来,迈克尔逊又联合莫雷在改进了的实验仪器后,实验精度达到了2.5×10-10。于1887年重复了上述实验,结果还是一样。这实际上证明了光速具有某种不变性,即真空中光速与观察者(参照系)的相对运动无关。
此后,这一实验为众多的实验物理学家所亲睐,不断有人介入进来。他们选择了在不同的介质中进行实验(因为无法抽成绝对的真空,因此,人们认为可能与介质本身有关)。结果显示,不同的介质确实拥有不同的结果。
但是,菲索实验表明,运动的介质只能部分拖曳以太。还有,光行差现象的存在,又鲜明地说明光速与观测者的运动有关。这些矛盾如何解释?
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通过数学推演得出一系列的变化公式——洛仑兹变换,并从中推导出运动物体会在运动方向上的收缩,收缩系数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该系数是1/[1-(v/c)2]1/2、时间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而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空间收缩与时间的变化,没有给出物理解释。尤其是,这一运动物体长度的收缩与物体的材料的硬度等没有关系。
这实在令人费解。
一般认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给出了新的时空观,从而解释了光速不变现象。其实,正相反,爱因斯坦是在光速不变的前提下创建了狭义相对论,他根本也没有也不可能解释光速不变现象。下面我们给出解释。
必须指出的是,在M-M实验的真空管中并不是绝对的真空,而是不同程度地充斥着介质。前边,不同科学家用不同介质得到不同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光子在穿过介质时,为什么会发生运动速度的变化那?
这是因为,光子在穿过介质时,会与组成介质的原子或分子上的轨道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运动速度的变化。介质的折射率与光子的角频率ω及电子的振荡角频率ω0的关系是:
n2=1+4πNe2/m(ω02-ω2-iγω),
其中,N是介质单位体积内的原子数,当N=0时就是真空,所以n=1、m为电子质量、ω为光子震荡角频率、ω0是电子震荡角频率,γ为阻尼衰减系数、i是复数单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入射光子ω不变,当电子的能量发生变化时,ω0的变化会导致折射率的变化。
不同方向的轨道电子拥有不同的能量,从而产生不同的折射率。
在介质中,不同的组成原子或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每个单元的自由程很短只有埃的数量级。因此,彼此间发生极其频繁的碰撞,由于原子核位于内部,因此,这种碰撞发生在轨道电子之间。因此,各单元因碰撞而发生运动速度、动量、能量的变化,是以轨道电子能量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轨道电子能量的变化与相应的原子、分子的运动状态一一对应。
这样,决定光速的电子震荡角频率ω0,就与介质中原子或分子的运动状态一一对应。
当ω≥ω0时会出现光子的吸收现象,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只讨论ω˂ω0时的情况。
二、介质的两种状态
1、介质在容器中做定向运动,这时介质原子或分子没有处于热力学平衡态。
2、介质处于无外力场,而且被封闭在容器中,容器处于静止状态或整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介质原子或分子经历一段弛豫时间后,会进入热力学平衡态。
固体中晶格的振动也具有类似的过程。
三、菲索实验与多普勒效应的本质。
菲索实验表明:沿介质运动的方向光速增加;沿介质运动的反方向光速减小,如下图所示。
1、理论分析:
介质在容器中做匀速运动,是热运动与定向运动的叠加。从整体上看,在外力作用下的流动,使介质原子或分子沿外力方向加速,碰撞前面的原子或分子使其加速。
这样,沿介质运动方向原子或分子速度较大、能量较高,反方向速度较小能量较低;从微观上看,轨道电子会环绕原子核做椭圆运动——如下图所示。沿介质运动方向,虽然原子核的力场拖曳电子使其能量减小,但向前的碰撞加速仍使其总ω0增大,代入上式则折射率减小,光速增加。此时辐射光子频率略大于介质静止时的频率,这就产生了多普勒效应的紫移现象;沿介质运动的反方向,原子核力场反向拖曳电子使其能量减小,且向后的碰撞减速使其总ω0进一步减小,代入上边的折射率公式,从而得出折射率增加,光速减小。此时,辐射光子频率略小于介质静止时的频率,这就产生了多普勒效应的红移现象。
对于非中性的介质、固体中的晶格上的原子或分子情况是类似的。
同热致加宽、场致加宽一样,都是轨道电子做椭圆运动,偏离了量子化能量的结果,是实在的物理过程造成的。
这就是光子的多普勒效应的本质、及菲索实验产生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实现了多普勒效应与介质中光速的变化,两种现象的统一。
其实,热致加宽就是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时,各向同性的多普勒效应的叠加。这体现在液体、气体随温度的增加,热致加宽现象增强,而晶体的热致加宽现象相对较弱上,后者的晶格振动能量变化范围较小。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由量子力学的知识可知,原子或分子中轨道电子的动能是其电磁势能的一半,因此,在发生能级跃迁时,轨道电子吸收的光子能量,等于其拥有的动能,这是由量子化的稳定轨道理论所要求的。实验发现,在外在光子的能量略小于原子或分子发生能级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时,轨道电子倾向于吸收与原子或分子运动方向相反的光子(实验中,外在的光子沿相反方向射入介质中),而很少吸收与原子或分子同向运动的光子。这体现了,运动的原子或分子中的轨道电子在做椭圆运动,沿原子或分子运动的方向,轨道电子能量较大;沿原子或分子运动的反方向,轨道电子能量较小。这就证明了上面关于菲索实验中光速的变化、多普勒效应解释的正确性。
我们也因此解释了为什么介质的折射率与温度有关:同一种介质,不同温度下(可能处于不同的固、液、气状态)与光子发生相互作用的轨道电子的能量不同,ω0不同,所以折射率不同。当然,这一事实的存在,反过来也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2、实验验证:
在有外力场存在时,介质分子或原子的轨道电子的能量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光谱拥有不同的数值,这就是场致加宽现象。需要补充的是,我认为也会同时出现折射率的变化。
可做实验验证:
实验1:给介质加电场、磁场,测量其折射率、辐射频率的变化。结论应该是折射率同辐射光谱同步变化。对于加电场情况,沿电场方向,轨道电子减速折射率增加、谱线红移;沿电场反方向轨道电子加速折射率减小、谱线紫移。
若既处于匀速运动又处于力场中,则是两种情况的叠加。
四、光速不变现象
1、理论分析:
介质被封闭在容器中且没有外力场存在时,容器整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容器中的介质在最初的加速使运动速度增加后,由于彼此间的碰撞及与容器壁的碰撞,最终会达到热力学平衡态。定向运动动能的一部分在彼此的碰撞过程中转化为体系内能、温度升高。这时介质中的各原子或分子的速度、能量、动量分布具有各向同性。因此,一方面,不同能量的原子或分子辐射的光谱不同,但与容器的运动方向无关;另一方面,由于介质原子或分子的运动具有各向同性,轨道电子的能量各向同性。因此,ω0具有各向同性,代入上边介质中的折射率公式可以得出,介质拥有与容器的运动方向无关的折射率。
由于地球重力场较弱,我们实验室内的介质,尤其是液态或气态的,处于一种近似的热力学平衡态,因此其中的光速、光谱与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方向无明显关系。
地球大气虽然伴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高速运动着,但彼此间的碰撞使其处于近似的热力学平衡态,光速具有近似的各向同性。也没有明显的与地球运动方向相关的多普勒效应。
当然,精确的实验会证明,由于参与地球自转运动的存在,会使沿地球自转的方向的光速略大于反方向。早在1999年,中日为了实现卫星对钟进行的实验,就证明东西方向光速不同就证明了这一点。相应地,机械波如声波的速度也会出现沿自转方向及反方向也会有所不同。可做实验证明:
实验:机械波的速度沿地球自转方向及反方向不同,但差别很小!
在M-M实验中,真空管中稀薄的气体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所以没有明显的光速变化。
2、实验验证:
实验2:在M-M实验中的真空管内注满任何一种介质,再测其中的光速,仍会得到光速不变现象。
其实,这时该实验器材只是一个十字形的容器,光速当然不变。我们在实验室中测量介质的折射率与地球运动无关,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鲜明的例证是,在塑料软管中流动的水,对容器壁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管变扁。而关掉水龙头后,封闭在水管中的水不造成水管变扁。这时我们说水管中的水分子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水分子动量沿不同方向均匀分布,没有压强的变化所以水管没有变扁。但是要知道这时它仍伴随地球的自转、公转而运动着。
压力可以实现各向同性向各向异性的转化,这体现了光子在介质中是与轨道电子发生相互耦合的。在外力的作用下,原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轨道电子的运动就会变成椭圆运动,从而使与其耦合的光子沿此单一的方向耦合产生运动方向的选择性。尤其是在双折射现象中,光子选择与两个不同方向的轨道电子发生相互作用,而拥有不同的折射率。这证明了上述关于介质中光速变化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关于关于光速的变化情况我们下界如下:
介质达到热平衡状态时,光速具有不变性;介质未达到热平衡状态时,光速不具有不变性。菲索实验、M-M试验、光行差现象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不存在绝对的光速不变,光速不变原理是不成立的。
3、应用:
由黑子旋转测得的太阳自转是:赤道25天、极区33天;由多普勒效应测得的太阳自转是:赤道26天、极区37天。这主要是由于热运动的存在,使得其多普勒效应减弱了,由此计算出的自转速度减小造成的。
太阳黑子(图片来自百度)
水塘中的水圈图样与地球的自转无关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在加速流动的水里投掷一个石块,我们硬件到一个椭圆而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形。
需要说明的是,用相对论的速度叠加原理,解释菲索实验中光速的变化是不成立的,因为介质中的光速不是C而是C/n。而且,在实验室内,各种介质的折射率与地球自转方向无关。而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每秒数百米,地球的公转速度是30km/s远大于菲索实验中水流动的速度,但这些介质的折射率与地球的自转无关。这一点是用狭义相对论的速度叠加原理无法解释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