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6099242174刘文旺的博客
6099242174
刘文旺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4,611
  • 关注人气:2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相对论(六)

(2017-05-12 15:49:16)
分类: 理论探索

百年相对论(六)

刘文旺、大兴区第三中学

广义相对论的终结(二)

三、证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不成立

     光线的引力弯曲、水星的进动,都是解测地线方程得到的,公式中只有太阳的质量,与光子的频率、水星的质量没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这里的时空弯曲至少应该由两个天体的质量共同产生,测地线方程显然不应该只由太阳一方决定。

1、光线的引力弯曲:

在相对论里,光子在引力场中的速度为:C/=C(1+Ф/C2),其中C/为光子在引力势为Ф处的光速,按照惠更斯原理,光速的变化必然伴有光线的弯曲。据此,爱因斯坦得出的偏转角为:α=2G0M/c2Δ,对于太阳这一弯曲是0.83秒。在考虑了空间的弯曲后,计算的弯曲是α=4G0M/c2Δ,从而得出太阳产生的弯曲是1.7秒。

此时,英国爱丁顿正在建立恒星演化理论,需要一个引力理论解释星云的收缩。因此,他成立了两个观测小组,测量日食时光线的弯曲。

图五、光线的引力弯曲

结果是:去普林西比岛的数值是:1.61±0.30秒;去索布腊尔观测的数值是:1.98±0.12秒。从而“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1.7秒。

我们分析如下:

A、这个实验是在日全食时进行的,这时光线也经过了月亮、地球,应该把月球、地球的作用计算在内,尤其是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后会发生明显的折射、衍射现象。

B、爱丁顿之后,不同的科学家测量光线的引力弯曲结果相差很大。根本就不能用广义相对论来解释。

C、现代精确的天文观测表明:光线的弯曲与光线频率有关。这与广义相对论不相容。这充分体现了光线的弯曲是折射、衍射等物理过程造成的。

光线穿过太阳、地球大气层时的折射与衍射远大于太阳的引力弯曲!这就使得不同的观测者得出的结果相差很大!

不然,为什么按光子的质量m=hν/c2与太阳的引力相互作用得不出1.7的弯曲!这就否定了光线的弯曲是引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学家认为,爱丁顿的数据歪打正着地证明了相对论。我看问题不这么简单,这个实验数据需要数月的时间处理吗?在索布腊尔一共拍摄了26张底片,其中19张由一架天体照相仪拍摄,质量较差;7张由另一架望远镜拍摄,质量较好。然而按照后7张底片计算出来的光线偏折数值,远远大于爱因斯坦预言的值。

实际上,这次实验结果否定了广义相对论!

在实验室中,电磁场不作用于质量。光子就是电磁场,为什么会与引力场发生相互作用?有人会认为光子有能量就有质量,从而产生与引力场的相互作用。事实是:按光子的质量m=hν/c2与太阳的相互作用得不出1.7的弯曲!这能说光线的弯曲是引力作用的结果吗?

错误的理论怎能被证实,做科学需要起码的良知!!

2、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水星每一百年近日点偏转角为5600.73±0.41秒,减去地球岁差的5029″,余额571.73″为水星的百年进动。根据牛顿理论计算,金星、地球、木星等其他行星综合作用产生的进动为528.62″571.73″528.62″43.11″按相对论计算每百年进动43.03秒。因此,对水星进动的解释,大部分是用牛顿理论完成,小部分是用相对论完成的,这不合理,我们分析如下:

 

图六、水星进动

A、要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就应该彻底抛开牛顿理论,完全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行计算。这样才能证明广义相对论。若把其他行星的摄动改用广义相对论计算,得出的进动值就不再是528.62″相差也不会是43.11±0.45秒,也就不存在对广义相对论的精确证明了。

我们下面就做这样的放大处理:

太阳系有8大行星,除了水星外还有7颗行星,其中以木星的质量最大,是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为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我们做一个近似的计算: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除了水星外还有10颗行星,他们的质量都等于木星的质量,且都位于木星的轨道上——称之为假象木星,则这个假象木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从太阳的角度看,在100个地球年内,水星转约415圈。由于木星的公转周期是11.86年,约12年,这样,在100个地球年内,木星刚刚转过100/12圈,大约是8圈。这样,在100个地球年内,水星在木星的面前经过约415-8=407次,我们把这一作用放大,每经过一次改为一圈。

水星的进动公式有不同的形式,我们采用王仁川著的《广义相对论引论》中的公式:Δφ=N6πGM/H

对于水星环绕太阳运动产生的进动有:

43.03=N6πGM太阳/H水星                          1

对于水星环绕这个位于木星位置上的假想天体运动产生的进动有:

Δφ=N6πG0.01M太阳/H                          2

2)式除以(1)式得:

Δφ/43.03″=N6πG0.01M太阳H/N6πGM太阳H水星

Δφ=43.030.01 NH/NH水星

Δφ=43.03×0.01×5.2×407÷0.387÷415

Δφ=5.67

在这样的假设下,计算出的结果应该是放大了的结果。但是,我们发现这个放大了的数值只有约5.67571.73″5.67″566.06″,而按照广义相对论计算出的太阳引起的进动,只有43.03″,与所需要的数值571.73″差了566.06″这就完全否定了广义相对论本身。

我们得到的这个假象木星产生的进动值很小,这是必然的。就连太阳这样巨大质量的天体,使距离只有0.387天文单位的水星才产生了43.03″这个假象木星的质量只有太阳的0.01倍,这样小的质量产生的空间弯曲当然更小,产生的进动值当然小。

这样,若完全采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进行计算会得到什么结果那?由我们这里计算得到的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对水星进动的影响5.67加上爱因斯坦计算出的太阳对水星进洞的影响43.03″才只有48.7″这与减去地球岁差的5029″后的余额571.73″相差523.03″。也就就是说,应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根本就解释不了水星的进动问题。

B、牛顿理论计算,其他行星综合摄动是528.62″广义相对论计算,太阳引起的进动是43.03秒,远小于528.62″。太阳的作用远小于其他行星的作用,为什么离太阳越近行星的进动越大?木星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因此,若行星的进动主要由其他行星决定,则距木星、地球最近的火星进动应该最大,而此不是事实。

C、岁差常数的任何微小变化,如万分之一的变化,都会影响这一验证结果,而此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精确的证明,恰好给出了否定的结果!

D、爱因斯坦在1916年的《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对发现的光线1.7的弯曲的解释是:“这个偏转一半是由于太阳的牛顿引力场造成的;另一半是太阳导致的空间几何形变(弯曲)造成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若在计算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轨道时,同时考了牛顿引力场的作用,和这个引力场造成的空间弯曲这两个相等的效应,则所有的行星受到的总作用力会加倍。这样,包括我们地球在内,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就不会在现在的位置。但这不是事实,太阳系中的行星仍然在其轨道上稳定地运动着。

3、引力场的几何化是不成立

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场几何化了。行星不是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运动,而是在弯曲的空间中环绕太阳运动。

这不正确:

A、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行星在太阳造成的弯曲的空间中运动时,其离心力会作用于空间,由离心力等于引力可知,行星的离心力会等值地作用于所在的空间,从而使之不再弯曲而成为标准的平直空间。这样行星的运动就会偏离现有的运动轨道。而此不是事实。

空间为什么能约束天体的运动,它也是由原子、分子等构成的物质吗?若是,为什么没有在这些天体的前方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产生阻力,而使其静止下来?若不是,它怎样克服离心力?

B质量是怎样使空间弯曲的?太阳质量的引力场造成空间弯曲,它应该同时作用于处于同一空间的行星,若考虑这双重的作用,所有行星的现有轨道都将改变,而此不是事实!

C太阳几乎为一个标准的球形,其造成的空间弯曲也应该是一个球形。为什么水星沿非闭合的轨道运动、行星沿椭圆运动?尤其是有些彗星沿抛物线轨道运动?这里的空间弯曲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能容这些天体任意穿行?

马塞尔·格罗斯曼曾警告过爱因斯坦,黎曼几何可能不适用于对引力的描述。现在看来这是有道理的。

4、光子的引力红移

     1959年,庞德与瑞布卡在哈佛塔做了引力红移实验。光源放在塔顶能量是:hν+mgh,其中m=hν/c2,在塔底光子的能量是:hν,由能量守恒可知:hν+gHhν/c2=hν,实验证明了光子的引力红移。但是,在解释光线的引力弯曲时,不能用光子的质量与太阳的引力得出。

同样的光子质量,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果?

还有,若真的存在引力红移,则在升降机中的原子或分子的光谱应该存在引力红移,因此,就引力红移的存在就可以区别原子或分子是出于引力场中,还是处于加速运动的参考系中:当升降机在重力场中静止时,也能见到光谱的变化。

5、引力场中质量的变化

     我们大家和爱因斯坦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由引力场与加速参考系的等价性可知:在加速系中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m=m0/[1-(v/c)2]1/2,则在引力场中静止时物体的质量应变化。但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只提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并把黎曼几何引入了物理学。但是,始终没有提及引力场中质量的变化。这是为什么?

我们也从没有见到,在重力场中静止的物体质量会发生变化。

这也否定了引力场与加速运动的等效性。

6、引力子运动速度等于光速的悖论

     黑洞的引力场足够强,光无法逃逸出来。但是,引力子速度等于光速,光子不能离开黑洞,引力子是怎样离开黑洞而在视界外产生引力场的?

     为了维持星系团、星系的稳定运动,引入了暗物质、为了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又引入了暗能量物质,还有,先驱者卫星的异常加速现象。这都是相对论所不能解释的。

7、与能量守恒的矛盾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给出了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下光速不同:C/=C(1+Ф/C2),这样,同一物体、粒子,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下拥有的能量是E=m C/2=mC2(1+Ф/C2)2,这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显然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尤其是在考虑在不同天体或同一天体的不同引力场强度处,物体的质量会随引力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后,其拥有的能量会明显违背能量守恒原则。

相对论禁锢人类的思维100多年,这是人类的不幸!尤其不幸的是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广义相对论错了,完美的方程,并没有给出同样完美的解释!

最后,我们给出我们的公式:

Emc2

邮箱:dxszlww@126.com

刘文旺、大兴区第三中学

广义相对论的终结(二)

三、证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不成立

     光线的引力弯曲、水星的进动,都是解测地线方程得到的,公式中只有太阳的质量,与光子的频率、水星的质量没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这里的时空弯曲至少应该由两个天体的质量共同产生,测地线方程显然不应该只由太阳一方决定。

1、光线的引力弯曲:

在相对论里,光子在引力场中的速度为:C/=C(1+Ф/C2),其中C/为光子在引力势为Ф处的光速,按照惠更斯原理,光速的变化必然伴有光线的弯曲。据此,爱因斯坦得出的偏转角为:α=2G0M/c2Δ,对于太阳这一弯曲是0.83秒。在考虑了空间的弯曲后,计算的弯曲是α=4G0M/c2Δ,从而得出太阳产生的弯曲是1.7秒。

此时,英国爱丁顿正在建立恒星演化理论,需要一个引力理论解释星云的收缩。因此,他成立了两个观测小组,测量日食时光线的弯曲。

说明: http://www.pig66.com/xiazai/pic.php?url=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410/66002855_1

图五、光线的引力弯曲

结果是:去普林西比岛的数值是:1.61±0.30秒;去索布腊尔观测的数值是:1.98±0.12秒。从而“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1.7秒。

我们分析如下:

A、这个实验是在日全食时进行的,这时光线也经过了月亮、地球,应该把月球、地球的作用计算在内,尤其是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后会发生明显的折射、衍射现象。

B、爱丁顿之后,不同的科学家测量光线的引力弯曲结果相差很大。根本就不能用广义相对论来解释。

C、现代精确的天文观测表明:光线的弯曲与光线频率有关。这与广义相对论不相容。这充分体现了光线的弯曲是折射、衍射等物理过程造成的。

光线穿过太阳、地球大气层时的折射与衍射远大于太阳的引力弯曲!这就使得不同的观测者得出的结果相差很大!

不然,为什么按光子的质量m=hν/c2与太阳的引力相互作用得不出1.7的弯曲!这就否定了光线的弯曲是引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学家认为,爱丁顿的数据歪打正着地证明了相对论。我看问题不这么简单,这个实验数据需要数月的时间处理吗?在索布腊尔一共拍摄了26张底片,其中19张由一架天体照相仪拍摄,质量较差;7张由另一架望远镜拍摄,质量较好。然而按照后7张底片计算出来的光线偏折数值,远远大于爱因斯坦预言的值。

实际上,这次实验结果否定了广义相对论!

在实验室中,电磁场不作用于质量。光子就是电磁场,为什么会与引力场发生相互作用?有人会认为光子有能量就有质量,从而产生与引力场的相互作用。事实是:按光子的质量m=hν/c2与太阳的相互作用得不出1.7的弯曲!这能说光线的弯曲是引力作用的结果吗?

错误的理论怎能被证实,做科学需要起码的良知!!

2、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水星每一百年近日点偏转角为5600.73±0.41秒,减去地球岁差的5029″,余额571.73″为水星的百年进动。根据牛顿理论计算,金星、地球、木星等其他行星综合作用产生的进动为528.62″571.73″528.62″43.11″按相对论计算每百年进动43.03秒。因此,对水星进动的解释,大部分是用牛顿理论完成,小部分是用相对论完成的,这不合理,我们分析如下:

说明: http://www.pig66.com/xiazai/pic.php?url=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410/66002855_3

图六、水星进动

A、要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就应该彻底抛开牛顿理论,完全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行计算。这样才能证明广义相对论。若把其他行星的摄动改用广义相对论计算,得出的进动值就不再是528.62″相差也不会是43.11±0.45秒,也就不存在对广义相对论的精确证明了。

我们下面就做这样的放大处理:

太阳系有8大行星,除了水星外还有7颗行星,其中以木星的质量最大,是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为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我们做一个近似的计算: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除了水星外还有10颗行星,他们的质量都等于木星的质量,且都位于木星的轨道上——称之为假象木星,则这个假象木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从太阳的角度看,在100个地球年内,水星转约415圈。由于木星的公转周期是11.86年,约12年,这样,在100个地球年内,木星刚刚转过100/12圈,大约是8圈。这样,在100个地球年内,水星在木星的面前经过约415-8=407次,我们把这一作用放大,每经过一次改为一圈。

水星的进动公式有不同的形式,我们采用王仁川著的《广义相对论引论》中的公式:Δφ=N6πGM/H

对于水星环绕太阳运动产生的进动有:

43.03=N6πGM太阳/H水星                          1

对于水星环绕这个位于木星位置上的假想天体运动产生的进动有:

Δφ=N6πG0.01M太阳/H                          2

2)式除以(1)式得:

Δφ/43.03″=N6πG0.01M太阳H/N6πGM太阳H水星

Δφ=43.030.01 NH/NH水星

Δφ=43.03×0.01×5.2×407÷0.387÷415

Δφ=5.67

在这样的假设下,计算出的结果应该是放大了的结果。但是,我们发现这个放大了的数值只有约5.67571.73″5.67″566.06″,而按照广义相对论计算出的太阳引起的进动,只有43.03″,与所需要的数值571.73″差了566.06″这就完全否定了广义相对论本身。

我们得到的这个假象木星产生的进动值很小,这是必然的。就连太阳这样巨大质量的天体,使距离只有0.387天文单位的水星才产生了43.03″这个假象木星的质量只有太阳的0.01倍,这样小的质量产生的空间弯曲当然更小,产生的进动值当然小。

这样,若完全采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进行计算会得到什么结果那?由我们这里计算得到的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对水星进动的影响5.67加上爱因斯坦计算出的太阳对水星进洞的影响43.03″才只有48.7″这与减去地球岁差的5029″后的余额571.73″相差523.03″。也就就是说,应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根本就解释不了水星的进动问题。

B、牛顿理论计算,其他行星综合摄动是528.62″广义相对论计算,太阳引起的进动是43.03秒,远小于528.62″。太阳的作用远小于其他行星的作用,为什么离太阳越近行星的进动越大?木星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因此,若行星的进动主要由其他行星决定,则距木星、地球最近的火星进动应该最大,而此不是事实。

C、岁差常数的任何微小变化,如万分之一的变化,都会影响这一验证结果,而此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精确的证明,恰好给出了否定的结果!

D、爱因斯坦在1916年的《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对发现的光线1.7的弯曲的解释是:“这个偏转一半是由于太阳的牛顿引力场造成的;另一半是太阳导致的空间几何形变(弯曲)造成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若在计算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轨道时,同时考了牛顿引力场的作用,和这个引力场造成的空间弯曲这两个相等的效应,则所有的行星受到的总作用力会加倍。这样,包括我们地球在内,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就不会在现在的位置。但这不是事实,太阳系中的行星仍然在其轨道上稳定地运动着。

3、引力场的几何化是不成立

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场几何化了。行星不是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运动,而是在弯曲的空间中环绕太阳运动。

这不正确:

A、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行星在太阳造成的弯曲的空间中运动时,其离心力会作用于空间,由离心力等于引力可知,行星的离心力会等值地作用于所在的空间,从而使之不再弯曲而成为标准的平直空间。这样行星的运动就会偏离现有的运动轨道。而此不是事实。

空间为什么能约束天体的运动,它也是由原子、分子等构成的物质吗?若是,为什么没有在这些天体的前方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产生阻力,而使其静止下来?若不是,它怎样克服离心力?

B质量是怎样使空间弯曲的?太阳质量的引力场造成空间弯曲,它应该同时作用于处于同一空间的行星,若考虑这双重的作用,所有行星的现有轨道都将改变,而此不是事实!

C太阳几乎为一个标准的球形,其造成的空间弯曲也应该是一个球形。为什么水星沿非闭合的轨道运动、行星沿椭圆运动?尤其是有些彗星沿抛物线轨道运动?这里的空间弯曲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能容这些天体任意穿行?

马塞尔·格罗斯曼曾警告过爱因斯坦,黎曼几何可能不适用于对引力的描述。现在看来这是有道理的。

4、光子的引力红移

     1959年,庞德与瑞布卡在哈佛塔做了引力红移实验。光源放在塔顶能量是:hν+mgh,其中m=hν/c2,在塔底光子的能量是:hν,由能量守恒可知:hν+gHhν/c2=hν,实验证明了光子的引力红移。但是,在解释光线的引力弯曲时,不能用光子的质量与太阳的引力得出。

同样的光子质量,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果?

还有,若真的存在引力红移,则在升降机中的原子或分子的光谱应该存在引力红移,因此,就引力红移的存在就可以区别原子或分子是出于引力场中,还是处于加速运动的参考系中:当升降机在重力场中静止时,也能见到光谱的变化。

5、引力场中质量的变化

     我们大家和爱因斯坦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由引力场与加速参考系的等价性可知:在加速系中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m=m0/[1-(v/c)2]1/2,则在引力场中静止时物体的质量应变化。但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只提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并把黎曼几何引入了物理学。但是,始终没有提及引力场中质量的变化。这是为什么?

我们也从没有见到,在重力场中静止的物体质量会发生变化。

这也否定了引力场与加速运动的等效性。

6、引力子运动速度等于光速的悖论

     黑洞的引力场足够强,光无法逃逸出来。但是,引力子速度等于光速,光子不能离开黑洞,引力子是怎样离开黑洞而在视界外产生引力场的?

     为了维持星系团、星系的稳定运动,引入了暗物质、为了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又引入了暗能量物质,还有,先驱者卫星的异常加速现象。这都是相对论所不能解释的。

7、与能量守恒的矛盾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给出了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下光速不同:C/=C(1+Ф/C2),这样,同一物体、粒子,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下拥有的能量是E=m C/2=mC2(1+Ф/C2)2,这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显然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尤其是在考虑在不同天体或同一天体的不同引力场强度处,物体的质量会随引力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后,其拥有的能量会明显违背能量守恒原则。

相对论禁锢人类的思维100多年,这是人类的不幸!尤其不幸的是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广义相对论错了,完美的方程,并没有给出同样完美的解释!

最后,我们给出我们的公式:

Emc2

邮箱:dxszlww@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