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6099242174刘文旺的博客
6099242174
刘文旺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4,611
  • 关注人气:2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中的旅鼠效应(下)

(2017-02-26 14:56:15)
分类: 理论探索

科学中的旅鼠效应(下)

作者:刘文旺

三、值得警惕的旅鼠效应

(一)、走向神坛的爱因斯坦

1915年,爱因斯坦先后向普鲁士科学院递交了四篇论文,分别给出了水星的进动、光线的引力弯曲等计算公式,最后在19151125日给出了最后的引力场方程。至此,爱因斯坦达到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当然,这里融合了格罗斯曼等众多人的智慧。爱因斯坦的“成就”是这些人的群体智慧的“成功”。

这时,对爱因斯坦熟悉的主要还是在学术圈中。可是1919年的529日全食的发生,给爱因斯坦带了巨大的转机。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派出了两个远征队,一个到巴西的索布腊尔,一个到西非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亲率一个观测队到西非普林西比岛进行观测。最后,在1919116日英国皇家学会和天文学会举行的联席会上,他们公布了观测结果:去普林西比岛的结果是1.61‘’±0,30‘’;去索布腊尔的结果是1.98‘’±0,12‘’,从而证明了太阳附近星星的光线,在太阳的重力作用下的弯曲,这样就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确立了广义相对论在学术界的地位。

这可是个天大的事件。紧接着媒体开始介入进来。

说明: http://blog.risechina.org/UploadFiles/2010-1/172055961352.jpg

艾丁顿与爱因斯坦

伦敦的《泰晤士报》首先做了报道,之后,美国、欧洲等媒体都尽了详细的报道。尤其是大科学家约翰汤­姆森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关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信息传遍全球。爱因斯坦也因此成为了风云人物。应人们的邀请到世界各国讲解相对论。尽管真正懂得相对论的人很少,但人们的热情被各国媒体煽到了顶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阴云、创伤一时间烟消云散!

说明: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综述.files\image087.jpg

一般认为,量子力学,是由波尔为核心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人群体智慧的结晶,而相对论则是由爱因斯坦一人完成的。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洛伦兹变换是由洛伦兹推导出来的,质能方程、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方程,也是有人先于爱因斯坦推导出来的,广义相对论数学,融进了爱因斯坦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太多的心血。

在此之后,爱丁顿的实验向世界推销了相对论,加上媒体的宣传把爱因斯坦推上了神坛。斯坦也从此穿上了皇帝的新装。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评价,也远没有我们对爱因斯坦的评价高。

1921613日在英国皇家学会演讲时承认:“这个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不是革命式的独创,而是对一条存在了几个世纪的路线的继续发展。……相对论也不过是麦克斯韦和法拉第的理论的延续和补充。”(《爱因斯坦自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p24------“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个概念会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确的。”(同上p298)还说过,“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

我们不知道爱因斯坦为什么这样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据说爱因斯坦的智商很高,他自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超过我们的感觉的认识。事实是明摆着的,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不但适用于真空中也适用于介质中。他是建立起真空中相对论的第一人,他应该首先想到,应该存在介质中的相对论,这样才算完备。而且,真空中的光速具有不变性,自然界及我们实验室中的介质也在岁地球的自转而运动者。其中的光速,也是一个与地球的运动没有关系的数值,这同样违背经典意义下的速度叠加原理的。同样需要建立相应的洛伦兹变换加以解释,并进一步建立起介质中的相对论。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也许,爱因斯坦为自己的成就和社会一轮超过一轮的赞美声浪冲昏了头脑。没有考虑太多就一味前行去建立广义相对论、建立大统一理论了;可为什么又有这样的缺乏自信的言语?而且,在晚年把自己研究的手稿付之一炬?还神秘留下了让多年后的后人开封的信,也许爱因斯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像皇帝的新装里的皇帝一样,赤身裸体地走在大街上时,才发现自己真的没有穿衣服……

给爱因斯坦换去皇帝的新装吧!

(二)、遗患百年

 

相对论是误导人类的百年传说。严重误导了我们的思维取向,制约了我们的创新意识!

现有理论认为,相对论只有在高速下才会有应用,因此,在我们的航天应用中,仍然使用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及牛顿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理论主要被应用于天体物理中。

天体物理学们根据其引力方程建立了宇宙天体——恒星、中子星、白矮星等超密天体、黑洞模型。从而成为天体物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解其方程存在重大的数学困难,因此,不同的近似得到不同的解,从而得到不同的黑洞模型——克尔黑洞等。

爱因斯坦十字:同一个天体在引力透镜效应下的四个成像,者往往被用来证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证据。其实,有谁能证明这不是光线的衍射、折射成的像?

科学中的旅鼠效应(下)

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中,牛顿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其实是一种空间的弯曲现象,天体的运动不是在中心天体的引力作用下运动,而是在中心天体造成的弯曲的空间中运动。这样,又怎能在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产生独立于空间以光速运动的引力波?

说明: 百年裸奔(下)

引力波

现代的宇宙模型是基于带有宇宙常数的爱因斯坦场方程建立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拍摄的全天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涨落,似乎证明了这一宇宙模型。这个经修改的爱因斯坦场方程具有一个各向同性并均匀的解: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在这个解的基础上物理学家建立了,从一百四十亿年(最新数值是138亿年)前炽热的大爆炸中演化而来的宇宙模型。只要能够将这个模型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参数(例如宇宙的物质平均密度),通过天文观测加以确定,人们就能从进一步得到的实验数据检验这个模型的正确性。

人们一般认为,这个模型的很多预言都是成功的,这包括太初核合成时期形成的化学元素初始丰度、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以及早期的宇宙温度在今天留下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说明: http://www.botao188.com/uploadfile/2013/0328/20130328021353336.jpg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这不是事实。

这不能解释的事实是,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同性与多普勒效应的矛盾。

我们地球上的观察者,被各向同性的天体包围,而宇宙中不同天体的膨胀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周围的天体一定有离开我们的还有向我们运动的。从多普勒效应的观点出发,我们周围的微波背景辐射不应该具有各向同性。因此,我们观察到的微波背景辐射具有各向同性的事实,不是证明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对上述理论的一个否定结果。

说明: 说明: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580/sign=6731f2a9237f9e2f70351d002f31e962/ccb0e524b899a9018ab21b7919950a7b0308f57f.jpg

还有,宇宙天体中的锂元素丰度问题是这一理论抹不去的伤痛,又怎能说太初元素核合成时期,形成的化学元素初始丰度,证明了这一理论哪?

对遥远的超新星红移的观测以及其拥有光度偏小的发现,表明

宇宙在加速膨胀,这怎么解释?现有理论认为,宇宙的演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宇宙常数值的影响,而正是宇宙常数的值决定了宇宙的加速膨胀。也就是说,宇宙的加速膨胀是由某种未知能量形式决定的,这种能量被称作暗能量,但人们并不知道暗能量物质的本质。

完全一样地,天文观测发现,星系团、星系拥有的质量不足以维持星系团或星系的运动。为了维持星系团、星系的稳定运动,人们又引入了暗物质,人们同样不知道暗物质是什么,人们对暗能量、暗物质的观测也给出了零结果。

说明: http://2.im.guokr.com/ABSD0GuRWdjjX-0DJBhUn9oOqviUOpe2dmgUcYQH0gSsAwAAEgIAAEpQ.jpg

另外,先驱者卫星存在异常加速现象。这一点相对论同样不能给出解释。

现有的理论内部存在不自洽现象。一方面,黑洞的引力场足够强,光无法逃逸出来;另一方面,万有引力是由于交换引力子产生的,而且,实验证明引力的传递速度等于光速。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光子不能离开黑洞,引力子是怎样离开黑洞而在视界外产生引力场的?

就宇宙大爆炸理论而言,按现有的理论,宇宙之初所有的物质存在于一个很小的空间——奇点内,这本身不就是一个黑洞吗?黑洞能发生大爆炸吗?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黑洞为什么不见有一个发生爆炸?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485513333716&di=831678928ae3dbb13f14243cef04e1d8&imgtype=0&src=http://www.weilairibao.com/uploadfile/2016/0623/20160623031624254.jpg

相对论禁锢人类的思维100多年,这是人类的不幸!尤其不幸的是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随后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断得到实验验证,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

让人想不明白的是,爱因斯坦的理论分明是有问题,为什么在实验室中能得到近乎完美的验证。如关于质能方程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质能公式给出的结果一一对应。而实验没有给出完美结果的确不能被接受。如中国的物理学家季灏也作了同样的实验,实验反映出运动电子的极限动能E=mc2/2成立,与相对论动能公式E=mc2相矛盾。季灏实验经过了重复,并有700余专家的分析,结果与相对论给出的相差甚远。这不会是唯一的事件吧。为什么没有被社会接受,让这些小人物的实验结果胎死在实验室中?

核能很大,但不等于证明了同样很大的E=mc2,这需要定量的分析!

 说明: http://image88.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9/0715/58693979_1.jpg

地狱之火

 我们知道,狭义相对论适用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不适用于有加速度、引力场的系统系。天体物理学的观测表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围绕银河系旋转,银河系围绕本超星系团旋转。银河系每1000亿年绕本超星系团中心旋转一圈(何香涛,李冰:《银河系之外》)存在这样的非运动运动,而且低且本身就是一个有引力场的系同,在这样的系统内,怎能以极高的精确性验证相对论哪?在回旋加速器中运动的粒子的质量会在高速下变得很大,但是这些粒子还随地球一同高速运动,随太阳一起环绕银河系的运动速度就达250000m/s,而银河系又以600000m/s的速度围绕超星系团运动,回旋加速器中粒子的运动应该叠加这一运动,这样,实验的结果就会变得有争议。这还没有把更深层次的天体上的运动计算在内。

说明: 说明: http://h.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faf2b2119313b07e6dbbdee108d7912396dd8cd1.jpg

浩瀚的银河系

还有,在广义相对论建立的过程中,通常用旋转的圆盘来描述时空弯曲的存在。在旋转的圆盘中,周长变短造成π变小,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0。这对应的是罗巴切夫斯基几何,而不是黎曼几何,黎曼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0。广义相对论用黎曼几何描述弯曲的空间是没有数学依据的。

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0。这对应的是罗巴切夫斯基空间,而不是黎曼空间。即使存在时空的弯曲,也不应该用黎曼几何描述罗巴切夫斯基空间。这是什么逻辑?!

尤其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这样的理论居然被证明!!成为教化后生的教课书!!!

怎么会是这样!

说明: 说明: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综述.files\image046.jpg

黎曼几何、罗巴切夫斯基集合、欧几里得几何

此时,英国爱丁顿正在建立恒星演化理论,需要一个理论解释星云的收缩。因此,他成立了两个观测小组,测量日食时光线的弯曲。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http://www.pig66.com/xiazai/pic.php?url=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410/66002855_1

图五、光线的引力弯曲

结果是:去普林西比岛的数值是:1.61±0.30秒;去索布腊尔观测的数值是:1.98±0.12秒。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1.7秒。

历史学家认为,爱丁顿的数据歪打正着地证明了相对论。我看问题不这么简单,这个实验数据需要数月的时间处理吗?在索布腊尔一共拍摄了26张底片,其中19张由一架天体照相仪拍摄,质量较差;7张由另一架望远镜拍摄,质量较好。然而按照后7张底片计算出来的光线偏折数值,远远大于爱因斯坦预言的值。

实际上,这否定了广义相对论!

在实验室中,电磁场不作用于质量。光子就是电磁场,为什么会与引力场发生相互作用?有人会认为光子有能量就有质量,从而产生与引力场的相互作用。事实是:按光子的质量m=hν/c2与太阳的相互作用得不出1.7的弯曲!这能说光线的弯曲是引力作用的结果吗?

错误的理论怎能被证实,做科学需要起码的良知!!

水星每一百年近日点偏转角为5600.73±0.41秒,减去地球岁差的5,029″,余额571.73″为水星的百年进动。根据牛顿理论计算,金星、地球、木星等其他行星综合作用产生的进动为528.62″,571.73″-528.62″=43.11″。按相对论计算每百年进动43.03秒。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http://www.pig66.com/xiazai/pic.php?url=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410/66002855_3

图六、水星进动

在这里明显存在逻辑矛盾。

对水星进动数值5600.73±0.41秒的解释是有两个不相容的理论得到的。大部分使用牛顿理论计算得到的,只有43.03秒是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计算得到的。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理论是对牛顿理论的革命性更新。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若果牛顿理论是不可靠的,那么由牛顿理论计算的数据还可靠吗?如果由牛顿理论计算的数据不可靠,留给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数值还是43.03秒,广义相对论只能得出的43.03秒,这样,实验的数据就会完全否定广义相对论。

也就是说,要证明广义相对论,计算都应该有广义相对论完成,不应借助牛顿理论。

科学界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

我们分析如下。

往往当一个或几个知名的人提出的理论,被一些成名的实验室或成名的实验物理学家用实验验证后,其他实验物理学家往往认为自己不同的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实验器材的原因而不可靠。或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成名之后,实验物理学家总是努力使自己的实验数据,向新理论所需要的方向修改。

当然,一些未成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也有不同的观点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比如在爱丁顿宣读他们的光线引力弯曲的实验结果后,很多的实验物理学家就私下里说:我得到的实验结果远不是这样。可迷信权威的人们就是听不进去。在这里媒体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他们只跟踪、宣传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小人物、小机构不能引起他们的慧眼足够的重视。

当然,这样做可能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悖于现有理论的新发现,在为人们接受之前是没有市场的。报道或刊登相关内容会失去读者或受到大众的嘲笑,从而使自己蒙受损失。在强烈竞争的市场经济面前,科学的宣传、科学的创新已经发生了扭曲:一方面,现阶段处于现有理论占有者地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他们的地位、经济来源与他们掌握的现有理论息息相关,如果现有理论被否定了,他们将失去现有的荣誉、地位及经济来源,因此,这一切是他们成为现有理论的捍卫着,对来自关于现有理论的不同见解,要么不理睬、要么打压;另一方面,处于同样的原因,报刊杂志不敢刊登新发现、新理论、新观点。

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想看一眼。

欧洲高能粒子加速器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断定这是一个闹剧,希格斯粒子是不存在的,发现这一粒子的存在一定是误判。

为什么会发现希格斯粒子那?因为这个实验室消耗的金钱实在是太多了。美国人想单独建立这样的实验室,结果由于资金的不足半途而废了。欧洲人多国联合一起耗巨资建立了这一实验室,据说我们中国也投了一亿美元,因此,有了可参与实验权利。想一想,若发现不了希格斯粒子,这些科学家如何收场?

目前世界最大对撞机是CERNLHC,来自大约80个国家的7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由40个国家建造,LHC的建造前后用了许多年,建造费加上探测器费等等加起来耗资100亿美元。它是一个圆形加速器,深埋于地下100米,环状隧道有27公里长,坐落于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又名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它可以将质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实现对撞。

说明: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09/09/xinsrc_0420905091112953336526.gif

20126000物理学家用此对撞机发现了Higgs粒子,是粒子物理学的大贡献,验证了“标准模型”。为此,希格斯机制提出者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认为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行为原因分析如下:

为什么要见这种超高能的质子对撞机——LHC

再问一句:

为什么要见这种超高能的质子对撞机——LHC

回答是,在低能下的粒子对撞过程中不能产生希格斯粒子。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低能下不能产生希格斯粒子的情况下,在低能下对撞击产生的粒子的质量从何而来?粒子的质量不是来源于希格斯粒子吗?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粒子的质量不是通过希格斯机制产生的吗?

还建什么LHC

真是岂有此理!

这一工程从立项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真不知道是怎么论证的,据说我们中国也投资了一亿美元。

这个工程建完了,消耗了大量的纳税人的金钱,能找不到希格斯粒子吗?找不到希格斯粒子这些科学家怎么向纳税人交代?

这些科学家拿着纳税人的金钱投向河里,水面上打出一串串的水花。于是说,看!这就是希格斯粒子!纳税人在河的两岸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地说:

谢谢啦!

缘分啊!!

科学中的旅鼠效应(下)

据说我们中国也要建中国的LHC

20147月,中国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也在筹备一个两倍于LHC的环形粒子对撞机。这将要修建的对撞机周长达到了52公里,对撞能量高达70TeV。预计对撞机将在2028年投入使用,耗资约200亿元。

这样做究竟有多大的必要。

现有的粒子理论的标准模型,是建立在杨-米尔斯理论基础上的。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物理突破。由物理学家杨振宁和米尔斯在1954年首先提出来的。后来通过许多科学家,在1960-1970年代引入了对称性自发破缺渐进自由的观念后,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标准模型而杨振宁本人都在反对,我们还在建立试验去验证这一理论,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意识到强子具有内部结构并得到了实验证实---高能电子撞击重子发现其存在三个点状的结构,他们分别具有:1/32/3的电子电荷。1964年,盖尔曼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1974年,丁肇中和里希特同时发现了J/ψ粒子,为夸克模型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理论上预言有六种夸克,现在已经全部被发现了。

但这个模型存在诸多的问题。

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拥有分数电荷的粒子存在那?按夸克拥有的能量、质量,在现有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中应该能产生这样的粒子,为什么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中,不能产生这样的粒子那?

现有理论一般认为,组成质子、中子等重子的夸克被束缚在重子中,虽然夸克在重子内部可以相当自由地运动,但即使用目前最大的加速器也没能将夸克打出来,这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这是“夸克禁闭”造成的。但为什么会有夸克禁闭现象那?

尤其是,自称质子、中子的三夸克的质量之和,小于质子、中子的质量,这丢失的质量从和寻找?怎么解释?

其实,杨-米尔斯理论在建立之初,就遭到了泡利等物理学家的当场质疑,理论提出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就现有的标准模型本身而言,在建立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重正化数学方法,这是因为,理论计算结果存在发散现象。因此,这是一个拼凑出来的理论,是通过数学方法使这一理论数据符合实验结果。

这算什么理论?!

还建什么LHC?!!

记得有一篇古文,好像叫“六国论”,说得是在中国历史上秦国灭了六国后,不知反省,同样欺压百姓,结果自己也随之国破身亡。其中一句话值得深思:“前人无暇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我们要记住霍金的教训,不要再傻了!!!

(全文完)

dxszlww@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