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舒莹莹
(2018-04-10 14:32:12)
标签:
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例如,有关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保健的常识、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自我调控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意义和规律、自我意识的意义、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淡化心理学的概念,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注重心理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所发挥的功能是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
2. 团体心理辅导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具有专业水平的学校心理辅导员针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预先设定目标、形式、内容、活动、情境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团体情景下为其成员提供心理援助的辅导方式。
团体辅导不仅可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方面功能,而且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具有效率高、内容和形式切合实际、新颖、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等特点,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学习适应、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异性交往、应对挫折、自信心培养、考试焦虑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
3. 活动课
活动课的特点是以有目的、有计划、操作性强的活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这种形式的课程注重积极的参与、细心体验、深刻的领悟和技能的操作训练,既可以作为学习心理学原理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作为团体辅导的辅助形式,还可以独立进行。活动课的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的训练、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训练、自我表现能力的训练等方面。活动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例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餐会等。
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效果的前提条件。参与的含义有以下四个方面。(1)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均等。(2)对学生的参与,教师应给予及时和积极的回应,对个别参与活动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和个别帮助。(3)教师可以适当使用自我开放的技术,以自己的感悟引导、启发学生从体验中升华。(4)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应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和交流,与学生一同成长并做出示范。
前一篇:2018年0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