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记录
(2019-05-31 14:37:52)
我组织语文组老师听了课题组李老师的课《愚公移山》。听完课,我们进行了研讨交流。
首先李老师就她的设计进行了简述:《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学生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可读性强,易于学生朗读背诵;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文言知识点多且重要,有利于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中我用六个环节教授本课。《愚公移山》歌曲激情澎湃,将学生带入了一定的情境中,辅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顺其自然走进课文。下面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并在梳理情节中落实字词,夯实基础。第三也是本科的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在这一环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品析重点字词句中分析人物。为了突破中心,我先回顾寓言故事这一问体的特点,然后和学生讨论本篇寓言的寓意。最后一个活动让学生大胆讨论发言,探讨愚公精神的意义,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谈消极的。在激烈的讨论中结束了这节课。
教师评价:
A、 李老师在突破重难点时,能紧扣文本,让学生反复阅读,推敲琢磨,细腻的分析了人物形象,突破重难点很自然。
我:说道这一点,我补充一下。课堂虽然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也处理的很好。但是我建议一下: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是本文写作特色中的重点之处,让学生了解对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讲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文中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其中姓名就带有讽刺意味,愚公不愚,智叟不知;愚公有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抱负和坚定信念,而智叟只看到的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两者比较,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的冷淡态度。如能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人物会更有立体感。
C、李老师在讲解字词时能举一反三,对夯实基础很有作用。很多孩子课内学了不会迁移到课外,李老师让学生课内活学,课外活用。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D、先回顾寓言这一文体特征,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寓言故事,来思考本文的寓意,归纳文章的主题,过渡自然,逐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E、拓展中的活动设计的很新颖。愚公的精神虽然可嘉,但做法毕竟落后。学生在讨论中知道了遇事要向最佳办法,对自己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这是对愚公精神的领会和拓展,这一设计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而看法,提高了综合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组长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