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2019-05-24 10:58:59)《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一
课前准备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真理的含义和基本属性;理解真理的具体性;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和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重点难点】
1、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2、认识的反复性
【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学法指导】
对照提纲预习教材,找出重点难点疑点,有目的的听课;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及时解决听课中的疑问;结合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积极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二
【导入】
〈师〉大家知道今年我国航空科技史上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是什么吗?
〈生〉2008年9月25日晚九点二十五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师〉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发射航天飞船吗?
〈生〉不是,1999年11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航天飞船以来,已经是第七次发射航天飞船了。
〈师〉从99年发射的神舟一号到今年发射的神舟七号,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在不断的提高,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太空奥秘的过程。即在实践中不断的追求和发展真理
【新课讲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
〈提问〉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提问〉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
〈提问〉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所有认识都是真理吗?→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也有错误的认识,即谬误。
〈提问〉为什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有真理和谬误之分?→〔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学案自主探究一:《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讨论:“下雨是好事”这个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为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真理是有条件的〕
〔教师总结,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学案自主探究二:《造反有理是否是真理》
讨论:“造反有理”这个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为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组织辩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真理是具体的〕
〔教师总结,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问〉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告诉我们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呢?→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在生活实践中要正确的面对错误。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学案自主探究三:
问题一: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问题二: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认识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教师总结,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的深化、拓展和推移。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的过程。〕
学案自主探究四:
〈讨论〉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题是世代延续的人类,认识的基础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以人们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教师要总结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了真理的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得出方法论意义是→生活实践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课堂练习】
所谓真理,是指……………………………………
“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是真理。”这是………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发布由镇坪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并宣布野生华南虎再现大巴山区,但仅仅是几个小时后,照片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有人认为照片真实,有人判断照片有假。有人对照片存疑。反对的声音中,从专家到网民,主要从照片中老虎与植物的比例、野生动物常识等方面对照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但在一片质疑中,照片的拍摄者周正龙始终坚称照片为真。对此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识是主观的,真理是客观的
〖能力拓展〗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上述论断主要说明了………………………………
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原来提出的2010年GDP比2000年翻一番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高目标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更高目标的提出从认识论上表明…… 〔
【综作业布置】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