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示弟立志说》有感
(2017-02-16 21:55:59)
标签:
文化 |
立志是儒学修养的前提和功夫, 也以此特质区别于知识性学术, 尤受阳明重视, 并与其身心一体、以心导之思想相一致。阳明认为立志于为学首先是定向与植根, 所谓“植根”就是播种, 它是心灵纯化的方向和起点, “致良知”之“致”即立志。立志犹如舟舵、马衔, 收拾身心并构成为学动力和恒力;立志又是定心, 志定心收气凝。而人生并不怕科举功名, 就怕消磨转移理想意志、立志不真切。立志是个体道德生命即良知的最初释放, 是道德意志的最
初真正展示和逐步坚固化, 志立而不移就是从“致良知”到“良知致” 。立志贵在专注, 专于天理而非朱子的“持敬”,个人在专心主一的过程中, 涵养精神, 调理气机, 使理气通达, 上达天道, “精一”既是矢的又是功夫。
在阳明的修养工夫中, 立志是他反复申论的第一环节, 也可以说是前提条件, 现在人们熟知他的“致良知”会通了工夫本体, 以及其他的包括坐养等各种功夫, 但却对他实际下手处, 也就是身心修养首先从何开始言之不多, 阳明从早年至晚岁反复教导学者的就是为学必须首先立志, 立志是为学的前提,因为这涉及到你要学什么的问题;其次, 立志本身又是为学的功夫, 立志并守志就是修身之道, 因为所谓的“志” , 其中一个意义就是人的灵明觉知, 能开发它、持守它当然就是为学了, 良知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呈露出来, 甚至它就是第一良知;第三, 其实也可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儒学是身心之学或者说是身心统一之学, 心依然是身体的纲领和统帅, 所谓道德理性的主宰就是人的道德本心的全面开发、呈露和统驭, 或者说是由心灵的开发疏通身体的气机, 使之最终获致和谐的状态, 因此心志的确定就成为首要的问题, 立志可以说是功夫, 也可以说是前提, 也可以说是统帅, 也可以说是过程与结果, 它既是开始又贯穿于为学始终。将立志作为为学的重要工夫在儒家古已有之, 可以说是孔门的传家密钥, 孔子最早提倡, 后孟子又有论及, 宋代儒者周敦颐、朱子亦尝言之, 但宋儒家都言之大略, 独有阳明将“立志”看作是学者求道的最基础性要求, 这是和阳明为学始终坚持身心共修、以心主导、身修相随、身心相谐的主张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志”即是人心或按朱子的说法就是“心之所之”, 就是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 阳明认为人从思想意识出发的理想价值目标的设定及其坚定化, 就同走路先设定路标路向并下定决心一样,否则所谓的为学则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