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教育强国——观看习总书记考察四川心得体会
(2022-06-14 15:37:34)| 分类: 党员学习 |
2020年6月8日~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考察调研。一天时间,自眉山至宜宾,他步入稻田看秧苗,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就业问题,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指明方向,坚定信念。
这是我在《学习强国》里,看到的新闻报道。随着国立增强,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增。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习总书记在传承文化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一、敬仰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来到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众所周知,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在三苏祠,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实地考察后,总书记更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习总书记就这样从文化自信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润泽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修养,孕育出大江东去的英雄气概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二、立德树人 建设教育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
前些日子,我看了一篇相关报道,了解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0%以上,并优先向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倾斜,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正成为人们期盼的现实。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欣慰;作为一名平平凡凡的党员,我更明白我的使命、坚定我的责任:我看到了:国家出台的一项项政策、出示的一组组数据,是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向祖国大地的印记,而这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命运的改变,一张又一张孩子灿烂的笑脸!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上,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如今,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党中央不断促进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让我们的教育事业阔步前行,不久的将来,“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伟大复兴一定得以实现!
前一篇: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