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小公倍数》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2017-04-06 17:19:10)分类: 教学设计 |
《最小公倍数》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广汉市西外乡学校
题目 |
《最小公倍数》 |
||||||
时间 |
2017年4月6日 |
节次 |
第一节 |
||||
来源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
||||||
课型 |
新授课 |
授课对象 |
五年级一班 |
||||
确立 依据 |
课标分析 |
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概念,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方法。 2、会在结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
|||||
教材分析 |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学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教材例1提出:“4和6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组织学生交流找出4和6的公倍数及最小的公倍数的过程,进一步启迪思维,明确方法,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介绍使用集合图表示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便于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例2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用例举和筛选方法来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
||||||
学情分析 |
|
||||||
确立 目标 |
1、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方法。 2、会在结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评价 标准 |
1、通过学习能充分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从例举法、筛选法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入手,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能自主开动脑筋,找到突破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并学会运用适宜自身的快捷方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
|
一、复习旧知 (1)4的倍数有哪些?6的倍数有哪些? (2)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2、揭示课题
二、 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4、质疑: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5、及时练习:让学生完成第6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填法。 (二)教学例2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帮老师找找6和8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 1、课件出示例2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 和8 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举法) 6 的倍数:6 ,12 , 18 ,24 ,30,36,42,48 …… 8 的倍数:8 ,16,24,32,40,48 …… 方法二:先写出8 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 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筛选法) 8的倍数:8 , 16 , 24 , 32 , 40 ,48 …… 方法三:先写出6 的倍数,再看6 的倍数中哪些是8 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筛选法) …… (3)引导观察: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即时练习。 反馈时,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解决问题 (1)有一袋糖果,不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这包糖果至少有多少块? (2)有一袋糖果,不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多一块,这包糖果至少有多少块? (3)早晨,刘翰和李瑶参加课间活动。 如果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在 课堂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打开课本第68-69页。 2、知识延伸 师: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同学们自学第69页的“你知道吗?”,把学到方法放到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
会使用例举法、筛选法找最小公倍数。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兴趣,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
|||||
目标
检测
|
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七”第1—5题 |
|
|||||
教学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