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过渡的组织策略
中(3)班早上的第一个集体活动后,露露老师开始组织孩子们进行课后的活动。“第1、2组先去洗手、小便,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玩我们上次玩过的一枪打几鸟”的游戏。”孩子们遵从着老师的安排进行着活动。有些孩子玩了一会儿觉得这个游戏不好玩,就开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发采;而去洗室的孩子却迟迟不肯出来。丽丽老师急忙边催促盥洗室的孩子,一边要求活动室的孩子做手指动作。一会儿工夫,露露老师的嗓子吃不消了,她觉得带班太累了......
相对于一日生活其他时间段的过渡来说,课间过渡时间短、内容多,是最难把控的环节。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不仅要进行一些课前的准备工作,如盥洗、如厕、喝水等,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还要适当地放松自己,教师组织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控课间过渡,方便自我组织教学,就像案例1中的教师一样,在课间动的组织管理中禁锢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随意安排孩子进行活动,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的自主、自由,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1)自由自主,创设宽松的环境。
课间过渡是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活动的最好时机,也是孩子们最渴望的时间段。课间过渡使孩子们从持续静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15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集体活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精力和行为得到有效的调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因此,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宽松的环境氛围,允许他们以自由、放松和无拘无束的姿态出现。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在所创设的环境里,让幼儿自由地选择、自由地结伴、自由地活动。比如,在小班教室的一角开辟一个临时区角,投放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图书等。集体活动后,孩子们可以在临时区角里玩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再比如,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上不同的线条,让幼儿自由选择路线行走。孩子们还可以玩“跳房子”游戏,满足其动的欲望。
(2)过渡无痕,作为前一活动的延伸补充。
在集体活动后,如果孩子们对这个活动还保持着高涨的情绪,那么在课间活动时教师可以对此加以延伸补充,以弱化课间过渡,使课间过渡与集体活动进行巧妙的链接。比如,美工活动后,孩子们可以继续相互欣赏作品,讲述作品内容;语言活动后,孩子们可以自主地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区角活动后,孩子们可以自主地进行区角评价记录,等等。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集体活动背后可利用的价值和可延伸的内容,以集体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作为课间过渡,在深化教育教学的同时,让幼儿自我展现和大胆表达。这种以集体活动的延伸、补充来弱化课间过渡,使课间过渡变得无痕,
(3)自然和谐,规则的暗示与内化。
课间过渡是培养孩子自我安排活动的有效契机。利用课间过渡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有利于孩子秩序感、归属感的形成,也有利于班级良好规则的形成,从而使课间过渡变得“活而有序”。教师可以利用标记的视觉效果,提醒孩子该怎么做。比如,关于集体活动中椅子的摆放,教师在教室的地面做了“马蹄形的标记或圆点提示孩子如何正确地摆放椅子。又如,在教室的书架或图书袋上贴有与图书一一对应的标记。课间过渡结束后,孩子们就可以根据标记把椅子摆放好,把书整理好……这样做能够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形成良好的课间活动常规。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培养幼儿事的有序性,通过播放与活动性质一样的音乐,提示孩子该干什么了。比如,播放“加油干”的音乐来提示孩子们赶快整理好玩具,马上要进行集体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