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饶炽奎工作坊
饶炽奎工作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30
  • 关注人气: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2019-11-22 21:10:33)
分类: 说课评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紫阳县第二小学  刘兰花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首先说一说对教材的分析。本课教学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从例题的编排来看有三个例题。1是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2是通过比较不同的四分之一,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表示的份数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例3是比较分数的大小,等分同一物体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暗含分数单位的大小关系教材是从情境出发从分月饼开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现半个的情况,引发了认知冲突,有认知矛盾才有学习的动力与需求。“半个”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一个重要基点。数学不是无源之水。然后再抽象到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体现了不断的抽象,这是半抽象的,是学生形象思维决定的再到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从大到小,逐步深入。

再谈一谈对目标的理解。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平均分,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然后第二个就是要解决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分数线分子分母各自的意义,正好与写法印证。还有就是促进学生一个反思性的思考:为什么形状不同能用二分之一表示?为什么大小不一也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在这个过程有归纳,有抽象。

本课的容量比较大,在一节课上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又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是很不容易的,这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听完刘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良多。

一、优点。

(一)课堂结构完整,环节过渡流畅。

刘老师用谈话导入课堂,提出“猜一猜明明带了几块月饼?他们怎么分”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回答,由许多块到一块,由能整个整个地分到不能整个整个地分,引出“平均分”,为新知学习做好知识铺垫,然后提出“一半”可以用另一种数表示出来,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通过说一说、折一折、涂一涂等方式对分数二分之一进行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提出什么是分数,以及分数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和含义。再由孩子自由创造出其他几分之一的分数,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最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辨析、填空、讲故事,题型多样,层层递进,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比较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渗透,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巩固新知,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以生为本,注重操作活动与语言描述相结合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数学经验,学习二分之一是学习其他分数的重要基础,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刘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平均分“一块月饼”动手操作,向孩子们演示了怎样平均分,这为后面孩子自己创造几分之一的操作活动做了铺垫。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先让孩子自己说,提出要求后再动手,展示作品时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图形与含义描述结合起来,帮助孩子直观理解分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根据学生的述,刘老师把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就是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二份,这样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初始概念课的教学,学生在表达方面是存在问题刘老师这样做等于是了孩子们一个拐棍,一个支撑,一个提示,学生对着的提示来进行表达,不会杂乱无序,整个过程操作井然有序,表达流畅,活动达到实效。

二、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一)是否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直观明了。就采用课本上平均分月饼的那个素材。结合PPT的播放把孩子带入情境当中,从整数来分,比如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月。再来把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月饼。再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月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出二分之一。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他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在他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就像小树一样不断的长成。那么,本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什么呢?孩子们是有分东西的经验的,他的经验就是平均分,在平均分月饼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二分之是在具体分物的基础上来认识

当然也可以利用除法平均分的示意图,让学生填。引出二分之一后,教师板书。并把二分之一的读法写在旁边,让学生跟着一起读二分之一先读会。那时候还不能说这就是分数。接下来提问学生大家回忆一下刚才的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在孩子表达的基础上,我们来练习这个二分之一,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图让学生判断下面的涂色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吗?学生判断时说明理由。既然都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一样大呢所以引起学生注意要平均分,还一种情况就是任意分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的数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一组练习。就是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让学生进行判断,表示二分之一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概括出来,二分之一就是平均分成二份中的一份,这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接下来过渡到别的分数,比如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这个时候老师就以PPT的形式出现,让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是几分之一。学生互相交流要思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引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老师在写学生说的分数时提醒学生注意看清楚老师先写的是什么,后的是什么。为后面分数的写法铺垫。写那横线的时候,就这叫分数线,他表示的意思是平均分,要写平,把平均分也板书在黑板上。接着,学生会说写的是分数下面那个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叫分母。然后提示学生这个分母告诉我们什么?分母就是我们平均分的总写在黑板上。最后写分子,让大家看一下这个分子指的是什么因为有图文对照,很容易发现这个分子就是涂色部分,就是我要表示的那一部分。

(二)整合资源,渗透几分之一大小的比较。也就是对例3的处理可以稍作调整。刘老师将这部分设计到了练习题里面,通过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渗透几分之一大小的比较的教学,虽然富有童趣,但时间稍显仓促,而且三年级孩子主要以直观想象思维为主,这里单凭语言讲述,不利于孩子们自己发现总结。如果把前一个在巧克力上找分数的练习结合起来,有直观图的变化演示,孩子们应该很容易总结出“随着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变得越来越少”,也就是分母越大,分数就越来越小,然后可以让孩子自己举例来证明,从而感悟分母的变对分数大小的影响。

(三)评价语可以再丰富一些。常话说孩子的进步是夸出来的,亲切的微笑,真挚的激励会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刘老师也有对孩子的评价,但可以再具体些,指向性更加明确些。比如孩子操作后展示几分之一的作品,可以表扬孩子“你的动手能力很不错!”“你的方法与众不同!”“你不仅涂的对,还说得很流畅!”“你的概括能力很强!”等等。当然也可以采取学生自评的方法进行评价。总之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并且表扬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样能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对孩子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刘老师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本节课上不仅学会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了数学思想,更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说将“四基”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是灵动的,有生成,有变化,刘老师能根据孩子的情况随时做出反应,是一位有教育机智的老师。俗话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愿我们的老师每每走出课堂都会感到遗憾,因为这样才有反思,才会弥补那些“遗憾”,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