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户外游戏中如何引导幼儿
开展自我保护
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作为幼儿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游戏具有广阔的游戏场地和丰富的游戏材料,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对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安全自护行为缺失的原因
1.家长的过分溺爱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发现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抱着交到老师的手上,特别是要走楼梯时,家长更加担心孩子小,会摔下来,他们对孩子进行的是一种消极防护。孰不知奔跑会让幼儿学会保持身体的平衡,摔倒了爬起来会增强幼儿四肢的灵活协调,形成勇敢向前的精神,从自己爬起来中形成抗挫的心理素质。事实证明,孩子活动得越多,就对自己的把握越大,也就越安全。不爱活动的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反应慢,动作不协调,灵活性差,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2.教师的过度保护
幼儿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动、好模仿,同时他们的体力和能力有限,缺乏知识经验,缺乏防范安全事故的自我保护意识,常常在遇到危险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难以保护自己。有些教师意识到外面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就一味地对幼儿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谈事故色变,害怕承担安全责任,于是孩子就被牢牢地关在教室里。过度的保护往往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集中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1、活动前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玩才不会出现危险。如我们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很大,分为很多区域,球类区、跳跃区、大型玩沙区、攀登平衡区等,每个区域的玩具、材料、场地都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幼儿发生意外事故,到了活动区域,我们应该先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应该怎样玩玩具,不应怎样玩,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2、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将各种安全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例如:户外活动游戏前,告诉幼儿要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更方便、更安全。进行活动时要注意什么事项,如:活动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等。
三、设计安全标志,强化安全意识
1.发现危险情况,设计安全标志。在活动中老师要做有心人,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醒幼儿,并引导幼儿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志来表示,引导幼儿自己制作安全标志。如我们在设计安全标志的过程中经过商量,决定用“红色圆形”代表“禁止”,用“黄色三角”表示“警告”,用“绿色正方形”表示“提示”。结合户外发现的危险情况,我指导幼儿制作了多种安全标志。如不要用手摸的标志,不要拥挤的标志,不要头朝下滑,不准攀爬等的标志。
2.张贴标志。制作好安全标志后,引导幼儿讨论张贴在什么位置最好?最能引起幼儿的注意?通过讨论,我们把“不要拥挤”的标志张贴在走廊和楼梯口,把“不要用手触摸”的标志张贴在荡船和秋千的铁环处,把“禁止头朝下”的标志张贴在滑梯处等,这些标志有效地起到了提示小朋友的作用。
四、对幼儿园的玩具、设施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定期对园内的大型玩具、楼梯扶手、走廊围栏进行检查、消毒。发现问题后及时请专人维修。对户外场地找出危险源进行分析,预测,确保安全。游戏时检查幼儿的衣帽是否有可能导致危险发生的因素,如有发现及时排除,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提高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能力。
幼儿园可以通过座谈会、观摩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实现家园共育目标,引导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如我们在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时,要求教师必须安排一个户外活动,让家长进行观摩,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立定跳、能跨栏、能走平衡了,就会从中领悟到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家长就会配合幼儿园在放学的路上或在家里,随处引导、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从而为幼儿生存自护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总之,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