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永远的门》中的隐喻

(2019-12-14 00:38:40)

“美人如花隔云端”——隐喻艺术

《永远的门》题目本身便是一个隐喻。维姆萨特在论文《象征与隐喻》中,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可以是展示概念的一种曲折手段”。概念不好被理解,而隐喻可以让概念得到形象性的表达。“门”在文本中即存在两种内涵。从表面上看,是郑若奎画在墙上的“门”,那是一扇永远无法推开的“门”。而作者想要表达的绝不止于此,“门有”更深刻的含义,即它是郑潘二人心中的门。

郑若奎在墙上画出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显然是想走向潘雪娥,不仅是物理距离,亦是心理距离。现实中,他们二人是邻居,仅有一墙之距,然而始终没有“越界”,仅有“你早”、“出去啊”这般礼貌又克制的问候。客观存在的门似乎并不难跨越,郑潘二人无法跨越的是心中之门。藩篱存在于他们心里。

文本中的郑若奎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他像个“老头儿”,外貌与端丽苗条的潘雪娥有较大差距,而孙雪娥“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从这些描述,或许可以想象他们两人或许各有各的沼泽,因而无法勇敢的追求爱情。除此以外,名为邻居,实则“看客”们的闹闹嚷嚷,也许亦是一种世俗的阻隔。总之,他们无法推开心里的那扇门,隐秘的爱情也走向了悲剧。

依据“门”的隐喻,爱情悲剧获得了更形象的阐释,显得意蕴无穷,“门”是郑潘二人内心的禁锢与封闭,“美人如花隔云端”,不跨越“藩篱”,表达内心炽热的感情,人与人之间永远隔着云端。 《永远的门》利用第三人称外聚焦视角,使文本存在不少空白,让读者摆脱既定话语的束缚,在相对自由的空间对文本进行补充与生发,从而深层次理解文本内涵。同时,又以“门”的隐喻,揭示郑潘爱情悲剧的真相,引读者喟叹之余,又不免发人深思,即便“道阻且长”,也要推开心灵的门,勇敢追求爱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